听dj战歌,就上傲气战歌网!2015年传奇家族玩家最喜爱的家族战歌网
战歌推荐:战歌网 战歌网dj Mc战歌网 DJ战歌网下载 激情战歌-冰雪战歌网 客服Q:350317
新闻搜索: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0-12-21 11:14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连载一 1995互联网商业元年

  1995年1月,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在北京、上海开通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本只是中美之间部长级会谈中关于加强两国相互开放的一种交代而已,在1995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大新闻,更无法称之为事件,但在一部中国互联网史中,这一事件却成为中国互联网诸多事件的开端,成为一个历史时刻。也因此,1995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

  在此之前,中国曾经与Internet有两次互联。

  1993年3月2日,经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许榕生研究员的推动,中科院高能所租用AT&T公司①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SLAC②国家实验室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部分连入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说是部分,是基于以下承诺:中国专线只能进入美国能源科学网,并且不得在网上散布病毒和用于军事及商业目的,中方必须签字后才能使用。

  1994年4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主持开发设计的,当时的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NCFC工程③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从这一天起,中国开始了以一个国家的身份进入互联网的接入时期。

  不论许榕生所推动的中科院高能所的专线还是由钱华林主导的NCFC工程接入,都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它们服务的科学家和教授等中国的科技、教育界的精英阶层,这些人有如火种,照耀了夜空,但终未成燎原中国之势。

  而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的开通,此举有如打开了大众对互联网无比渴望的黑匣子,提供了一条公众对互联网进行连接的有效路径。

  1995年,也是电信改革大幕正式开启的一年。这一年,成立两年的联通借着“中中外”模式成功获得了上到政府、下到投资人的一致认可,就连联通的对手中国电信的主管部门领导—当时的邮电部部长吴基传也出来表态认为这是一种创新。这一年,电子工业部旗下的另一家运营商吉通先于中国电信为大众提供电子邮件方面的应用。对手的出现,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电信对互联网、对数据通信业务的重视和推动。

  1995年3月,中国电信虽然没有从邮电部分拆出来,但邮电部为中国电信独立申请了商标,这相当于为其准备了准生证。而电信内部,特别是地方电信内新成立的数据分局里,不乏对互联网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先于他们的系统和组织活动了起来,他们中的李黎军、谢峰、张静君以中国互联网的推手的身份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留名,他们所在的城市—李黎军所在的深圳、谢峰所在的杭州、张静君所在的广州不仅在早期都曾领一时风气之先,直到现在在互联网大浪中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1995年是中国创业浪潮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前后下海的人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波创业者,相对于改革开放第一波创业主要是因为“无路可走”和第二波受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鼓励的创业者来说,这一波创业者大多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和社会关系积累,他们也很自然地会去尝试互联网这个全新的领域。大学英语老师马云、宁波电信员工丁磊都是这一年决定离开公职准备闯一闯的;而先富起来的张树新、万平国等人也开始折腾起ISP(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生意。1995年,也是全球互联网商业发韧之年。这一年网景公司上市,打开了人们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想象;这一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95,提供了极客们利用和研究底层技术平台的可能。

  中国用Internet连接并追赶世界的脚步从一开始就不曾落后。

  宁波电信员工丁磊开除了自己

  没有比抉择更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和前程了。

  1995年4月,宁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的抉择:决定离开宁波电信局。此时,他才年满24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工作还不到两年时间。大家都觉得他头脑发热、疯了,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当然还有他的同事和领导。

  1993年9月,丁磊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丁磊日后靠互联网成为中国首富,又有技术背景,被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学计算机的,其实不然。上大学时,父母担心计算机的长期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支持丁磊学计算机,丁磊因此选择了通信专业。

  丁磊本科就读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来说,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理工科学校。但对很多浙江人来说,这所学校远在四川,与浙江相距较远,而且四川的天气湿冷潮湿,也让很多浙江人受不了。丁磊自嘲之所以选择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是没有办法,因为自己想去的浙江大学,录取分数要高出他成绩很多,他的一位同学是以比他高考成绩高出100分的成绩才被浙大录取的。

  祸福相倚,由于考分不是很高,又要上自己心爱的专业,因此丁磊去了对他来说遥远的成都,不过,由此也给了年轻的丁磊游走中国西南的机会。这个浙江青年也许是中国互联网业内游历地方最多的CEO,他生在浙江,求学在四川,创业在广东,在北京完成历练,东西南北均有涉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应该是丁磊日后成功的关键所在。

  每年,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的都是和丁磊一样各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各个天资聪慧,但在电信局的体系、在整个电信体系还没有开始启动改革步伐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工作量并不饱和,事情都有专门的外包公司解决,效率很低。这让喜欢自己在Unix系统①下自己动手,写点小软件的丁磊很不习惯。一开始,丁磊也没感觉到哪里不对,他只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完美,这让他无法找到自我。

  丁磊从小就非常喜欢无线电,读初一时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丁磊当然也很喜欢计算机,电子或者与电相关的学科都是丁磊感兴趣的东西,他也喜欢动手做东西,他是个标准的技术爱好者,在本书中,类似丁磊这样的技术爱好者,我们有个特定的称谓—极客。丁磊学的是无线电,又在电信局工作,自然接触到很多的“火腿”(HAM)爱好者。所谓“火腿”,就是一群自己搭建相互沟通通路的无线电爱好者。

  中国最早的无线电爱好者大多也在玩一个新奇的通信网络,这就是CFido。一个偶然的机会,丁磊知道了CFido,而在CFido最早的玩家孟超的帮助下,丁磊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电子布告栏)站台。

  CFido即中国Fido网②,Fido网就是当时的BBS站台通过电话线路连接起来的网络,网络之间互相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信件,它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以理解为Internet在中国开通之前技术爱好者自行搭建的一个替代性的通信网络。Fido是Fido网创始人的宠物—一只小狗的名字。

  CFid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在北京定居的台湾人罗依开通了“长城”站,这是Fido在内地的第一个站台。罗依被公认为中国CFido第一人,后来出任CFido中国区的首任总协调人。1992年11月,北京的罗依建设的“长城”站和汕头黄耀浩建立的“手拉手”(后来改名PCUG)站成为国内按照FidoNet体系建立的最早的BBS交换系统,由此形成CFido。

  CFido让丁磊乐此不疲,他在这上面形成自己的圈子,他们相互交换最新写的小软件,交换自己的加密解密心得,交换自己对程序人生的感悟,富有才华、兴趣广泛的丁磊得到了足够多的认可。不过,在获取短暂的认可之后,丁磊冒出了离开宁波电信局的念头,这个念头从心头一旦冒出,就怎么也装不回去了。

  这个时候,广州的“新月”站上的诸多站友对丁磊说:广州自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发展很快;而且临近香港,人的思想意识都比内地开放,你到广州来的话,一定能很好地实现自我。广州“新月”站也是CFido站上当时最活跃的站台之一,“新月”站台的创办人袁鉴和站友郭耀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黑客,他们一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网络安全公司之一的天网。

  1995年在广东和新月齐名的是深圳一个叫PonySoft的站台,PonySoft的创办人名叫马化腾,Pony正是马化腾的英文名。1995年4月,马化腾架设起CFido历史上最豪华的四线①站台。

  丁磊下定决心去广州,于是向宁波电信局提出辞职,电信局领导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大学生辞职的,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你怎么能够辞职?”

  丁磊和单位好说歹说,单位最后同意,要辞职也可以,必须交10 000元的培养费。丁磊没有这笔钱,他不想交,也交不起。

  磨到最后,丁磊决定一走了之,他跟领导说,我明天不来上班了。第二天,丁磊真没上班,他提着个箱子去了广州。十几天后宁波电信局出了个文件,说丁磊旷工两个多星期,被除名了。两年后的1997年5月,丁磊创办了网易。8年后的2003年,丁磊成为中国首富。

  田溯宁和丁健把Internet带回家

  丁磊所参与的CFido只是个Internet的替代品,马云所做的Internet生意一开始也不是一个纯互联网生意,在商业模式上也更多只是利用杭州没有开通互联网先做圈地运动。这怪不得两位日后成为中国互联网领袖的大人物,1995年的中国互联网,还处于边建设边开发的草莽期,这一年互联网业最重要的人物当属亚信的田溯宁和丁健。田溯宁和丁健与极客丁磊和商人马云不一样,他们有着另一重身份—海归。海归、极客、商人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中的三大特色群体,他们共同成就了中国互联网波澜壮阔的画卷。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发轫与1994年10月的一个越洋电话有关,电话的这端是先期回到中国负责前期业务拓展的丁健,电话的那端是在美国达拉斯(Dallas)某医院等待女儿诞生的田溯宁。电话的内容是丁健给田溯宁通报他们最终很意外地接下了世界三大电信设备运营商之一Sprint承建的中国电信北京、上海两个节点的分包单。

  名字对一个人多少是有暗示作用的,寄托了父辈的期望。田溯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记住列宁格勒(现今称‘圣彼得堡’)”,这与他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生相互呼应。田溯宁的父亲田裕剑和母亲刘恕都是留学苏联的生物学学生,他们于1954年在列宁格勒的林业技术学院初次见面,并最终相恋。田溯宁的父母为其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看到或想到儿子都能想起那一段快乐的时光。1960年,田溯宁的父母回到国内,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担任研究员的工作,并于1961年在北京结婚;两年后的1963年,田溯宁出生,因父母都随即前往位于甘肃兰州的研究所工作,田溯宁不得不被送到沈阳和外公外婆一起居住。

  田溯宁在辽宁大学就读本科,这和他童年在沈阳长大有关,专业是和父母一样的生物学;在辽宁大学,田溯宁收获了爱情,他与辽宁大学生物系一位名叫孔琴的女同学于1987年结婚。

  田溯宁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读研究生,田溯宁本就是中科院子弟,这顺理成章,再后来,田溯宁选择了出国,这也理所当然。田溯宁研究生班里30个人中,有25个选择了出国,清一色在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完成更高等级的学业。1988年,田溯宁作为1/25,漂洋过海前往美国的得州理工大学。

  在得州理工大学,田溯宁没有选择读生物学,而是读起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学位,田溯宁建立起中国生态学家海外俱乐部,最多的时候这个俱乐部聚集了大约300多人,1990年年初这个俱乐部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环保方面问题的书籍。这个俱乐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第一个环保组织,如今已将根据地安置回中国内地。这个环保组织后来演变成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目前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非政府环保组织。

  田溯宁第一次创业与其学的环境保护有关。根据田溯宁的回忆,在一次赴环境保护专业会议的途中,田溯宁遇到一位北美草原分类协会的会长。聊天时田溯宁得知他开发了一个软件,可以进行支票扫描,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下飞机时,两个人创业的思路已经成型了。随后两人合伙成立了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BIS)公司,这个会长拿出20万美元作为注册资金,双方各占50%的股份,田溯宁负责市场营销和公司管理,对方负责技术。半年之后,公司做不下去了。这时,公司账面上还剩下16万美元。按照法律,虽然田溯宁当初没有投入一分钱,但由于拥有这家公司一半的股权,最后还拿回8万美元。这样的故事,对当时的田溯宁和很多中国人来说都很惊奇,田溯宁一下子对合伙人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让田溯宁有了超过寻常人的合作精神。

  田溯宁从一个环保主义者转变为一个互联网的信徒缘于一次去听戈尔(当时还是参议员,后来才是美国副总统)的演讲。田溯宁本来是想听环保主义者戈尔讲环保的,可戈尔通篇讲的是一个新奇的名词—信息高速公路。田溯宁知道戈尔的父亲完成了州际高速公路的法案立法,现在他的儿子谈的是另一种形态的高速公路—信息超级高速公路。田溯宁曾用过得州理工大学的网络,但是戈尔形容的网络是他完全没有想过的。戈尔说,信息超级高速公路如果成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将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田溯宁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缩短中美两国差距的良好机遇,于是他把自己的未来调整为帮助中国建立起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愿景中去,田溯宁为此写了一篇长文《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发表在1993年的《光明日报》上,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这方面的文章。

  现在这个想法看起来很正常:互联网将会改变整个世界,如果我们中国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的国家将由此获取与世界同步的机会。然而在1993年田溯宁着眼于互联网时,没有人能确定互联网可以就此延续下去。

  要知道田溯宁做的事有多么不可能,可以想想看当时甚至都还没有网景和雅虎①。在那时,只有少数人拥有调制解调器②,如果有的话,传输速率也都不会超过2 400 bps③。网景的联合创办人马克•安卓森(Marc Andreessen)曾经撰写过一个到现在都还非常著名的Mosaic浏览器,但是他在一次访问中说:“这份工作很有趣,但是没有人把它当做一回事。”那时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是“一项娱乐—一项提供给笨蛋、科学家和打字员的娱乐”。在美国,互联网也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想法。而在1993年的中国,甚至未曾接入Internet,希望用一个绝大部分人都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去实现所谓的赶超世界先进脚步的梦想,看上去那是近乎愚蠢的行为。可今天我们回头来看,是我们错了。

  像一个先知一样,田溯宁很早预见了互联网的潜在可能,他不断地写信给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告诉他们这项科技能够彻底地改变中国。田溯宁决定说服他的合作伙伴和他一起回国,当然还有他的家人。

  为了这次回国,田溯宁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他专注于世界科技与经济,更深入地学习关于Internet的知识,并分析他在中国所能从事的科技产业。田溯宁在美国大学校园BBS的环境讨论分区之外,还附加了一个讨论区,专门讨论中国信息科技业界的前途。这个讨论区,第一个登录的人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丁健。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丁健和田溯宁在网上一交谈,就知道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关心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甚至包括对于科技与企业家精神的兴趣,都极为相似,他们两人也最终一同成为亚信最重要的两个创办者。丁健的英文名字是James,这个名字是1988年到美国念书时取的。丁健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计算机科学学生,在北京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一个朋友鼓励丁健申请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同时靠着他的计算机经验,在学校的计算机研究室找到了一个系统管理者的工作。当时IBM捐赠了一些网络卡和系统软件给学校,著名的局域网软件提供商Novell也捐赠了一些操作系统,但是没有人知道怎么使用它们。丁健读完使用手册后,在1989年装设完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套局域网络。关于丁健天才的故事很多,其中一个是他在北京大学上学时经常逃课,线性代数课从来没上过,只是考试前三天把教科书上的题目全部做了一遍,期末考试时就拿了满分。田溯宁也对丁健的智商表示叹服:亚信刚刚成立时,由于资金有限而请不起律师,丁健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法律的基本知识全部掌握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亚信的法律问题都是由他出面负责。

  在1990年加州大学硕士毕业之前,丁健将整个校园网络连接上了Internet。随后,他在位于达拉斯的得州大学担任系统分析师的工作,在这里,他第一次真正见到田溯宁,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就讨论关于合伙开设公司的构想。

  田溯宁是一个超级鼓动能手,他外表憨厚,面相老实,给人很真诚的感觉,而又口吐莲花,视国家兴亡为己任,这让他很有鼓动力。有一个在坊间流传很广的段子:车子在大路上前进,突然遇到一个大坑,按田溯宁的性格就会鼓动整个车队的斗志,大声喊“没有退路,冲!”而丁健则会停下来,看是否能够绕道或者铺路过去。这样行事截然不同但内心无比接近的两个人联起手来,他们计划开创一番新事业,至少在当时,他们雄心勃勃。

  田溯宁从未忘记他要返回中国的目标,虽然他还没有找出跃过这片海洋的方法。他和丁健一起思考对策,“我们要如何将这项科技带回家”。回到得州后,田溯宁和丁健从路伯克市(Lubbock)搬到了达拉斯的明天大道,在那里他们创立了企业发展国际公司(Busines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简称BDI)。公司的宗旨是:串联全中国。听上去很宏大,但这最后也成为了现实。

  这家公司是一个叫刘耀伦的华人投资的,刘耀伦在美国做房地产,是美国最成功的中国商人之一,也是华人圈子里的热心人士之一,他给田溯宁、丁健投资的故事颇为经典:一次三个人一起吃饭,饭后田溯宁和丁健抢着买单,博得刘耀伦的好感,从而获取50万元美元的投资,并约定做非房地产之外的其他业务。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连载二  

来源:浙江都市网浙商频道 发布日期:2010-01-20
  
  1996海归归来

  1996年的中国充满了激扬文字。这一年5月,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的政治评论著作一面市就引发热浪,首版发行5万册,只用了20多天就一售而空,这本书的5位作者张藏藏、宋强、乔边、古清生、汤正宇都是大学毕业没多久,30岁左右的文化青年。该书最重要的观点,是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提出质疑,并猛烈批判中国国内的崇美思想,进而大胆地为中国的崛起而呐喊。这本书迅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也邀请作者进行沟通,这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一年的7月,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胡泳受海南出版社委托挑选外版书。在版权公司密密麻麻的巨大书架前,胡泳不经意间抽出了一本黑白封面的书。这本书是美国未来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媒体室的主任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写的《数字化生存》,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图书排行榜上连续几周都是第一。一翻之下,胡泳立即建议海南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后胡泳和妻子范海燕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翻译工作,并交给了海南出版社进行出版。这本书在日后也成为年度畅销书。

  学习、追赶甚至超越美国,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众最重要、最强烈、最质朴的情感,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但在互联网之前,我们更多的只是一种徒劳式的呐喊和掩耳式的自欺,理由无他,我们实在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我们又不愿意因为直视这种现实而丧失一个国家和民族应有的自信。但互联网不同,从这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太平洋彼岸开始落地、开始商业化、开始展现其迷人魅力的时候,对应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1992年之后的又一个黄金盛年。进一步打开国门的中国人由于一开始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落后太多,因此能以更开放更从容的心态迎接这一场由开放和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互联网冲击波。

  与此同时,我们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期盼的海归归来的希冀成为了事实,这批生在中国、学在美国的人,兼容东西方文化,打通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竞合的绿色通路。互联网在美国的每一个细小的创新,在太平洋的西岸,都会有人进行学习、借鉴甚至模仿和跟随。这在之后甚至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成功路径:用最快的速度学习美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然后迅速本土化,赢得用户,获取收入,然后再到美国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后再进行发展,甚至形成自己特有的创新。这种立足本土,对接美国式的造富运动由此产生了足够多的阳光富豪和知识英雄,并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互联网创新中国的内在推动。

  海归群体和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业者成为中国互联网早期创业者的生力军,他们所带来的变化和推动还在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就接近硅谷模式,靠出售梦想获取风险投资(VC),争取用户,构建收费模式,进而形成正向赢利,进行资本运作。

  在这一年中,我们重点讲述了从美国回来的海归张朝阳和中关村标志性人物王志东的故事:这一年,王志东参与创办的四通利方和冯波服务的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签订了国际融资服务合同,王志东由此在美国留学生冯波的帮助下开启了新浪成长之路。同是这一年,已经回国一个年头的张朝阳开始拿着他的商业计划书穿梭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寻求那些可能给他钱的人。

  这两个人,张朝阳是海归的符号,王志东是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新派代表,他们两人的故事在之后的5年内不断成为媒体报章关注的焦点,虽然之后路径不一,也没能一直站在中国互联网这个大舞台的最中心地位,但在当时,这两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堪称一时瑜亮。

  因为陈章良,张朝阳回到中国

  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1月初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这一天是1995年11月1日,而前一天就是张朝阳31岁的生日。

  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1995年11月1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

  张朝阳是个文学青年,此时的他仍保留着阅读小说的习惯,他最喜爱的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类似这样能展示自己纯情一面的小说。张朝阳曾骑着自行车去看后者书中写过的永定河。之后张朝阳的敏感、自省,他的英雄主义情结都能从中找到根源。

  正是这份过分的自省让张朝阳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

  1981年,17岁的张朝阳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他的理想是做一个陈景润式的人物,关在只有一盏小煤油灯的屋子里解数学题,一整天只吃一个冷馒头。1986年,22岁的张朝阳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可以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读物理,但却突然间发现自己没有了目标。东游西荡地混完了在清华的最后一年后,他来到美国。

  到美国后,张朝阳变得非常反叛,开始恣意地、甚至有些放肆地享受他的青春。他在银行里从没有存款,但他要买车,而且一定得是敞篷车,开车路过商店时会来个急停调头,进去买一副墨镜戴上。穿衣服一定要穿POLO,甚至他还梳过Ponytail(马尾)。1993年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毕业,留校做博士后,继续狂放不羁。

  1995年7月,张朝阳以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的身份出国后第二次回到中国,前一次是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务长,这一次则是陪着校长回国的。张朝阳安排了校长与当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见面,也陪着那位校长去了北大,接待人是陈章良,彼时陈章良刚被提拔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那年陈章良34岁,张朝阳31岁。

  陈章良34岁当上北京大学副校长这件事对张朝阳的触动很大。回到美国后,张朝阳就决定三个月后一定要回到中国。回国后亲眼见到国内的景象,再加之访问了许多朋友,张朝阳发现一个在中国生活的人是多么幸福。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非常充实。而在美国的华人则是不在主流文化圈子里的一群人,跟社会几乎没有太多关系,只是麻木地生活在另一种意义上的世外桃源里。

  这一次,和之前很多次的选择一样,张朝阳同样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知道的是,他要回中国去。回国做什么,他也并不知道。张朝阳在1995年回国时选择了做互联网,原因无他,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正好有这样一份能帮助他尽快回到中国的工作而已,当然,这份工作所在的互联网行业对张朝阳也颇有吸引力。

  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所加入的实验室的导师虽然是学校的副校长、一名物理学家,但他本科专业是学计算机的,因此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博士生对计算机必须要精通,否则他就根本不会让你毕业。对于张朝阳来说,在实验室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因祸得福的是,当别人还在华尔街、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张朝阳却有这样一种闲情逸致在网上漫游,而这一玩就转眼到了1994年。

  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张朝阳于是就想搞一个“China Online”(中国在线)公司。Riding the waves of our times,one is the coming of age of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another is the mergence of China as a global power.(顺应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两个潮流,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另一个是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这两句英文被张朝阳写在了他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中国在线”的封面上。

  那个时候张朝阳并不知道自己的创业能够做什么,并且在中国也没有任何资源。当时张朝阳拿这个商业计划书和系里懂计算机的人进行探讨,由于没有谈出个结果,只好暂时搁置在一边。但张朝阳一位叫Garry Muller的美国朋友,却跟家人要了些钱,成立了一个网络公司。一年后的1995年,他的公司已发展为拥有20多人的公司,并在完成了第一次融资100万美元之后,把这个公司变成了欧洲在线ISI公司。为了专门研究新兴市场的信息,他需要有人帮他在中国工作,张朝阳成了合适的人选。

  由于张朝阳当时急于回到中国,虽然那份工作的工资不高,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之前,张朝阳决定帮Garry做。就这样,张朝阳回到了国内。

  靠股东贷款挽救了搜狐

  尼葛洛庞蒂的访华让张朝阳一下子获取了注意力,也由此吸纳了诸多人才的加盟。不过,张朝阳面临的具体问题是他所创办的爱特信公司账上现金已经消耗殆尽,需要进行第二轮融资。

  如果说第一次融资的股东多少是基于对张朝阳个人的信任以及私交的话,那么第二次融资则再也没有这样的情感因素帮忙。对于张朝阳来讲,这次融资的过程几经起伏,长达半年的融资经历令他刻骨铭心。在张朝阳的印象中,当时的美国人对中国十分陌生,几乎没有投资人愿意听他的计划。事实上,那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愿意接见这个中国创业者的投资人都很困难。

  在罗伯特和尼葛洛庞蒂的引荐下,张朝阳自费前去美国加州见那些亿万富豪。他先在加州的一个小旅馆住下,用绿卡租了辆车,然后用了两天时间不停地打电话与几位可能改变他的公司命运的人约定见面时间。

  1997年9月11日让张朝阳终生难忘,他至今为自己在这一天表现出来的能力而骄傲—在这一天中他马不停蹄地见了4位风险投资人。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张朝阳应该在早上9点先去见英特尔投资公司的人,接着是12点与世纪投资的负责人会谈,下午3点是软银,下午5点则是后来给王志东投资的亿万富翁罗伯森•斯蒂文森。前三位投资人都在硅谷附近,而最后一位则在旧金山。

  为了充分利用分分秒秒,头一天晚上张朝阳利用雅虎地图已经把路线搞清楚,准备第二天飞车前去会见这4位超级富翁。

  谁知道第一个会面就被推后了半个小时,虽然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面,但当会面结束时,已经中午12点了。张朝阳匆匆在麦当劳买了食物然后一边开车一边吃地赶往世纪投资。

  当张朝阳见完前三位投资人的时候,时间已经晚了,再加之那天赶上旧金山的地铁罢工,所有的车都在地面上爬行,严重的堵车迫使张朝阳勉强开下高速公路。到了距离罗伯森•斯蒂文森还有7个街区的时候,他将车弃置在一个停车场后提着笔记本电脑飞奔着跑到了见面地点,他到的时候,罗伯森•斯蒂文森已经等了他将近一个半小时。还好,双方谈得不错,罗伯森•斯蒂文森表示出很强的投资意向(但最后并没有投资搜狐,倒是后来投资了四通利方,成就了新浪)。

  张朝阳那天见的4拨投资人,最后实际投资给钱的只有一家,那就是英特尔投资公司。即便英特尔投资公司,也给的并不利索。英特尔投资公司对张朝阳进行了前后长达6个月的问题“审问”,平均每天6个问题。有一天晚上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人打长途电话过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张朝阳当时在发烧,但是生怕投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最后不再投资,所以不敢说自己在发烧,只能咬牙回答他的问题。1998年到2000年上半年,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关注方向是软件市场,目的是为了促进硬件的销售。“而要去了解一个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其中的一两家企业。”在这个阶段,英特尔投资的洪恩、速达、适普等都是软件企业。

  搜狐所代表的门户网站,最初并没有进入英特尔投资的视野。英特尔总部投资部曾流传一份投资建议书,但他们最后没有投,而他们错过的这家公司叫雅虎。1997年中国互联网官方出了一个调查,称阻碍中国人上网的第一大原因是中文网页的缺乏。英特尔因此认为投资像搜狐这样的公司可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这又能带动电脑和服务器的销售,于是,搜狐成为英特尔的投资对象。

  英特尔的投资对搜狐至关重要。英特尔本身也是中国互联网广告业的大金主。中国的网络广告起源于1997年3月,当时灵智大洋互动媒介部经理吕勇代表IBM在ChinaByte上投放了一个banner广告,几乎在同时,英特尔也为其新出品的奔腾处理器在ChinaByte上试水网络广告,这一单同样来自吕勇。

  第一个Flash广告也来自英特尔,同样是吕勇的杰作,当时设计的是一个礼花的动态广告,点击下就会爆炸,以此比喻奔腾处理器强大的多媒体处理能力,但当时有不少人是晚上上网,于是那些天,在一些上网用户聚集多的小区里,经常响声一片,因此投放了两天后被投诉而拿了下来,但对客户来说,效果还是起到了。吕勇后来去了“好耶”当首席运营官,这位说话慢条斯理,喜欢食辣的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人目前依旧是中国网络广告圈内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今天看来,张朝阳选择从海外融资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举动,他至今认为这给中国互联网行业起了启蒙的作用,他自己甚至用了“前所未有”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事情的重大意义。在融资的那段日子里,张朝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那间办公室兼卧室的桌子上、地上,或坐、或躺、或趴着写他的商业计划书。

  张朝阳认为,他那份完备的商业计划书在当时具有空前的前瞻性,例如他预言了一个商业网站应该是资讯和导航,也形容了门户的特征是信息的集合者而不是制造者,甚至还描述出了广告收入的曲线,以及对页面点击率与广告之间成长关系的算法、收入模式等。不过,这更多是他的自说自话,谁也不曾看到这份商业计划书。

  在张朝阳写这份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他还没有一笔网络广告收入,到了1997年11月,第一笔融资来的钱几乎快花光了。那时,他甚至到了把最早进入公司的两名员工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问他们当月的工资迟一个月发可不可以的地步,因为他那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交房租。

  张朝阳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向董事会求救,最终董事会为张朝阳提供了一笔10万美元的“乔治贷款”,让张朝阳用这笔钱先“度日”,把公司继续经营下去。而这笔贷款张朝阳日后需要用利息和股权去偿还。

  这笔“乔治贷款”到位后,使爱特信又撑到了1998年3月。当年4月,爱特信公司获得第二笔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英特尔、道琼斯、晨兴、IDG等,共220多万美元,爱特信也由此更名为更响亮的搜狐公司。

  王志东一年之内三进硅谷

  搜狐肯定不是中国第一家被风险投资青睐的高科技公司,在张朝阳拿到钱之前,边晓春和“前导”就曾经拿到过IDG的投资。搜狐也不是第一家被风险投资青睐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亚信早在1993年就拿到了刘耀伦给的50万美元,虽然亚信的总部是在美国注册的。

  单从在中国注册的互联网公司里论,张朝阳也不是第一家主动与风险投资牵手的互联网公司,王志东的四通利方1996年1月正式聘请冯波所在的公司为其融资,而张朝阳的融资之路是从1996年7月开始的。如果要给张朝阳的风险投资之路找个第一的话,那就是张朝阳的公司是中国土地上注册在中国、第一个完全靠风险投资催生起来、同时广为中国人所知的互联网公司。

  是王志东还是张朝阳?这样的问题在1996年之后成为报纸、电视最热衷讨论的话题,这样的两个人,其实截然不同,但互联网的大浪把他们淘成了公众人物和产业偶像。

  张朝阳和王志东,就其经历来说,足够可以成为公众人物。1981年,陕西青年张朝阳考进清华大学;1984年,来自广东虎门的王志东考入北京大学。不论是北大清华,还是清华北大,谁在前面,都不会影响这两所比邻而居的高等学府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高学府的崇高地位。

  清华毕业的张朝阳,很快出了国,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物理,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的地位和清华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也是那个时候中国老百姓知之不多的美国名校之一。

  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学生王志东,没毕业就已经在中关村里小有名气,他穿梭在北大清华旁的各个电脑城里,给这些练摊的大小业主们写工具软件,顺便做着加密解密的活儿。王志东有多受欢迎?那就是不断地有人找他开公司,请他以技术入股。到1994年四通利方成立之前,王志东已经参与创办过两家软件公司,此外还有在北京大学创办的校办企业方正集团里工作的经历,他被许多媒体称呼为软件天才、新一代程序员的领袖人物。

  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四通利方的创办在中关村历史上都是有其卓绝地位的。这是因为,这家公司一开始就有着相对清晰的产权结构,按照双方的约定,四通集团投入500万港元,占据70%的股份,王志东和他的创业团队占据30%的股份。王志东领导的技术团队很快写出了RichWin这样的中文平台,风靡一时。

  不过,到了1995年,王志东的烦恼也来了。他发现,微软等海外强敌进入中国的速度和力度都比他想象得快和大,而四通集团给予他支持的强度却不如他一开始设想得那么大,两相消弭,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参与创办的四通利方的未来将不那么明晰,而这个时候,四通集团投入的500万港元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王志东必须去找钱。

  按照很多媒体的报道,这个时候王志东想到去硅谷取经,于是,也就有了王志东在1995年三进硅谷的故事。其实不然,这三次硅谷之行,每一次都是王志东的对手公司安排的,一次是IBM(当时要推lotus软件,中文名“莲花”),一次是惠普,另一次是微软。对手邀请王志东和其他中国软件的同行到美国参观学习访问,更多是希望能参与到即将开放的中国软件大市场中的市场蛋糕分配中来。

  王志东乐得其所,他正想到他从北京大学读书时代起就无比崇拜和向往的硅谷去看一看,学习怎么样引进硅谷式的创新机制,以便让自己的四通利方能成长成一个像微软一样的大公司。

  1995年7月,王志东来到硅谷,正好赶在全球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网景上市前夕,那时到处都在讲述网景的故事。王志东听完网景的故事后立马醒了过来,这就是他想要的四通利方的成长轨迹。当王志东打听到是摩根斯坦利给网景做的融资时,他四处向朋友打听,看怎么能让摩根斯坦利来给他投资。最后找到的朋友是王志东在四通利方的创业伙伴严援朝的多年老相识,他一听就乐了,对王志东说:“你要找摩根,还嫌早了一点。不如先给你找个小点儿的吧。”

  话是这么说,但摩根斯坦利一位高级别的合伙人还是抽出一个小时专门和王志东进行了会谈,谈完王志东才反应过来,人家不是对自己有兴趣,而是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不过,就是在这次会谈中,王志东知道了什么是风险投资,怎么在中国做市场,怎么到美国上市。也就是在这次会谈中,王志东开始朦朦胧胧地接受四通利方不是一家中国软件公司,而是一家全球软件公司,只是其总部设立在中国而已的概念,这让王志东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创业者开始逐步蜕变成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业者。

  王志东还知道了,投资是分层次和级别的,产业资本和风险资本的钱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次会谈,王志东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得找个人帮他找钱,他毕竟不是张朝阳,没有在美国生活过,也没有相关的人脉,对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也不具备,还有一点,他的英语不如张朝阳那么流畅,沟通起来有障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志东认识了时任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的中国投资部主管冯波。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连载三  

来源:浙江都市网浙商频道 发布日期:2010-01-21
  
  1997大门洞开

  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1997年,一家网站,也是中文世界中第一家商业ICP①—ChinaByte被不断提及,这家网站的诞生甚至惊动了中南海。这家公司先后出现的4个股东:新闻集团、IDG、人民日报社和电脑报社,都在未来的时间内或多或少左右和影响着中国互联网在新媒体方向上的尝试和实践。参与ChinaByte诞生、壮大、转身的那些人也值得铭记:他们中有默多克、邓文迪,有熊晓鸽、周全,有陈宗周、李志高、黎和生,有多佛、施朗然、李映红,有朱新民、谷嘉旺、张德华,当然还有北大毕业的宫玉国,宫玉国在很长时间内是这家公司的“船长”。

  不过,比起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上更加积极,也更加主动。这缘于新华社在香港分支机构更加国际化,也缘于新华社所在的金融信息服务领域比起前两家来说,更早开放,与道琼斯和路透社这样的海外金融信息巨头的竞合也相对充分,由此有更大的外部推动力,而不是被动地向前走。由新华社香港分社推动创办的中华网超越人民日报社参股的ChinaByte,也抢在中央电视台占10%股份的凤凰卫视之前,在1999年7月14日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在默多克、麦戈文等高歌猛进,刘长乐、陈宗周、宫玉国闻鸡起舞的同时,两家成为中国最具民间号召力、在今天成为民众心中最受欢迎的媒体也在1997年埋下了他们成长的种子,一家是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另一家是今天一呼百应的新浪网。

  而连接这两家媒体的是一个人和他的一个帖子,这个人就是老榕。1997年11月初,其在四通利方论坛(新浪网的前身)上发表了著名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而这篇文章的编辑,四通利方的陈彤和《南方周末》的吕祥、李戎都由此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留名,特别是在新媒体历史中有着卓而不群的地位。

  陈彤的价值在于,他营造了一个肆意表达而又不失分寸的表达空间—四通利方论坛。自由而不过界,张扬而又有所克制,随意而又有约束的法则,这是四通利方论坛能从1996年坚持到今天的安身立命所在,也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一定的新媒体特征,使之具备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不会因过分的棱角外露而半途夭折。陈彤身体力行地为四通利方论坛确立的这些准则其实和1997年前后的《南方周末》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这应该也是为什么《南方周末》的编辑吕祥和李戎会发现并将《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多次传播的原因所在吧。

  默多克希望进入中国

  ChinaByte投入不小,一开始就在北京外经贸信息咨询大楼这样的豪华写字楼里办公。北京CBD地标嘉里中心建好,ChinaByte首批入驻,ChinaByte的员工一直都是在北京最贵的写字楼里工作,写字楼每平方米的租金都是以美元计算。ChinaByte的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喝着最好的咖啡和茶,他们桌上放的餐巾纸是最高级的那种,地上的地毯也很舒服,可以光着脚在上面走来走去。ChinaByte给编辑的薪水也很高,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业界的最高标准。ChinaByte是一家给稿费的网站,每日更新,有大量的原创内容,当时的稿费就能给到每千字80~120元,而且支付得很及时。因此很多人给他们写稿子,ChinaByte变得很有影响力,也做了很多观念的启蒙。

  宫玉国出身传统媒体,主编刘琪也是个资深媒体人,因此,他们把传统媒体的规范带到ChinaByte。在ChinaByte,有编辑方针、编辑手册,校对要仔细到标点符号。每次发稿前,刘琪都要将稿件送宫玉国审阅,宫玉国签完字才能上网。

  ChinaByte花的是新闻集团的钱,新闻集团给ChinaByte作价540万美元,对应首轮投资合资公司270万美元,占50%的股份。270万美元花完之后新闻集团给ChinaByte借款,前前后后又借了200多万美元的无息借款。之所以没有像瀛海威一样债转股,是因为需要遵守当时外资不能控股的规定,在合作协议里,也明确规定,默多克是技术投资,无权过问内容。对一个做垂直内容的ICP来说,这笔钱不算少。ChinaByte的结局的确很可惜,它和瀛海威一样,是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之一,tom.com的高级副总裁冯钰、鲨威的两位创始人都出自ChinaByte;刘琪是中国公认的网络营销研究的先行者,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边城浪子”高大勇是中国第一代个人主页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中国闪客运动的核心力量之一;还有张路,曾任《互联网周刊》副总编辑和《创业邦》的副总编辑,也是黑板报网站的创办者,1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互联网观察的第一线,最近在做一个本地生活社区。

  但ChinaByte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其多折的命运,它更多是默多克敲开中国媒体市场的一个桥头堡而已。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默多克其人,他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报业乃至传媒老板,20世纪50年代初,默多克从临死的父亲手里继承了一家澳大利亚的地方性报纸,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里,他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亚洲多个地方纵横驰骋,或收购兼并,或从头做起,建起了一个拥有多家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出版公司的庞大的全球性媒体帝国。默多克的个子不高,只有一米六出头,但接触过他的人都会为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强烈的进取气息和力量而备受压迫:他在专注时左眼会很具有威胁性地眯起来,像瞄准谁发射前那样;他在搪塞支吾时有咬紧牙齿的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都流露出他很强悍的一面。如果把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从而成就大事的人称做枭雄的话,那么,默多克当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传媒枭雄。

  关于默多克,一个广为中国人传颂的段子是,1997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出访澳大利亚前,接见了默多克。会面期间,朱镕基还一度让默多克相当尴尬。“我听说你为了在美国经营电视台还加入了美国国籍,”朱镕基说,“那你想不想也为了在中国经营电视事业而成为中国公民呢?”默多克闻听面露苦相。不过他很快地随着被朱镕基逗笑的在场人士大笑起来。两年后的1999年6月,默多克以近70岁的高龄,毅然和共同生活了30年的妻子离婚,娶了不到30岁的中国女子邓文迪,成为一名中国女婿,这一举动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上至中南海、下到街头中国人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默多克在努力修复着他和中国的关系。

  ChinaByte老兵宫玉国

  新闻集团对华办事处两任首席代表的更替,也在很大程度上对ChinaByte的命运进行了变更。1998年之前,ChinaByte更多是依靠着外方的先期投资款在运营,中方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1998年之后,随着施朗然接替多佛执掌新闻集团对华业务,以及张震中等具有华人背景的高管进入新闻集团中国区的决策层,中方话语权开始大了起来。任命施朗然这样的中国通,请张震中这样具有华人背景的经理人参与新闻集团中国区业务的管理,以及邀请黄福盛这样具有华人背景的人来担任ChinaByte的第三任总经理都可以看做是ChinaByte本土化的系列举措之一。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动是在1999年扶正中方负责人宫玉国,任命宫玉国为ChinaByte第四任总经理,也是唯一的一任内地出身的总经理。

  不过,到了1999年,ChinaByte和宫玉国都失去了重新寻回行业内领导地位的可能,互联网的一年等于其他行业的7年,从1997年的领跑,到1998年被赶上,再到1999年的落后,ChinaByte很是可惜。其中最为可惜的是错失了1998年世界杯带来的商业机会。

  1998年世界杯前夜,1996年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回到中关村,被王志东请到四通利方论坛担任负责人的汪延到ChinaByte找宫玉国,商讨联手做一些事情,两个人将共同的对手定为国中网,他们谈得非常好,最后商定ChinaByte上的资讯,汪延可以拿到四通利方论坛,四通利方论坛有什么好帖子,ChinaByte也可以做导引,转到四通利方论坛讨论。

  最后,世界杯网站评比,四通利方第一,ChinaByte第二,他们一起打败了国中网。虽然ChinaByte落后了,但ChinaByte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1998年世界杯之后,四通利方的王志东意识到在中国做互联网可能有大机会,开始对网站进行投资。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是中国互联网从IT领域走向全社会的转折时期。世界杯后,ChinaByte本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将其世界杯网站变成一个体育网站,但ChinaByte没有做。看到这个机会的王志东把新浪做成了中文第一门户网站,而国中网所在的中华网也借此加大对网络广告市场的力度,并抢先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

  看到体育网站潜力的还有一个叫戴福瑞的美国人,时任新闻集团和ChinaByte商务拓展经理。1998年世界杯后不久,戴福瑞和马来西亚的道格拉斯(Douglas Khoo)等人创办鲨威体育论坛,并选择了从北大一毕业就连人带公司一起兜售给ChinaByte做搜索客的庄辰超任CTO,这家三个人联合创办的公司两年后卖给TOM集团,团队遂告解散。2005年,三人再次聚首,共同创立了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公司的中文名字也十分地道—蛇猴龙(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名字包含了三人的属相。由于道格拉斯创立的另外一家公司也获得了融资,于是他的精力主要放在那里,所以目前主要由戴福瑞和庄辰超负责“去哪儿”的运作。

  但即便如此,宫玉国主政ChinaByte的那两年仍是ChinaByte发展最顺的两年,纠正了前任关于电子商务的路径,收缩了诸如娱乐和搜索等业务,重新回到ICP的路上来。2000年,ChinaByte的网络广告收入达到80万美元,而那一年,ChinaByte的整个运营费用只有100万美元,收支平衡在望。

  但终究是势比人强。1998年12月10日,默多克获得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中国各大媒体都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一新闻。新华社在报道中指出,江泽民“对世界媒体巨头鲁伯特•默多克先生近两年来为客观地介绍中国、加强同中国在新闻业务方面的合作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这标志着默多克和新闻集团进入中国获得官方的肯定和认可。再之后,默多克让自己的小儿子杰智来到中国,负责星空卫视业务。新闻集团中国区的业务重点也从ChinaByte逐步转移到星空卫视业务上,ChinaByte被逐步边缘化。更致命的是,《人民日报》本身也开始自己做网站,成立人民网,ChinaByte的金字招牌PDN(People Daily Network)开始名存实亡。

  为避免ChinaByte被边缘化,宫玉国想了很多办法。1999年3月,他拿着第三方给他们的估价报告,飞到上海找到上海老八股之一的爱使股份,将ChinaByte作价5 000万美元,占爱使50%的股份,重组爱使。但这一方案没有得到新闻集团中国区相关人士的认可。两个月后,中国股市上演波澜壮阔的“5•19行情”,宫玉国和ChinaByte只是看客。

  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在默多克、麦戈文等高歌猛进,刘长乐、陈宗周、宫玉国闻鸡起舞的同时,两家成为中国最具民间号召力、最受欢迎的媒体也在1997年因为互联网埋下了他们成长的种子,一家是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另一家是今天一呼百应的新浪网。

  而连接这两家媒体的是一个人和他的一个帖子,这个人就是老榕。1997年11月初,他在四通利方论坛上发表了著名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这个帖子详细讲述了老榕带着儿子小榕从福州千里奔赴大连,用细腻和富有深情的文字,记录了目睹一场中国足球历史上惨痛失败后小榕和当场观众们对中国足球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但又不离不弃的言与行。①

  这个帖子发表的第二天,被当时的“体育沙龙”版版主冠以编者按,在论坛置顶。那时候,四通利方没有新闻,没有网刊,只有容许300个帖子的BBS。

  一则让我们落泪的帖子

  9月中旬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的预选赛开始以来,在“体育沙龙”的版主NelsonDon和Gooooooal的带动下,我们和许多网友、版主一起努力,把赛场实况搬上了网。借这个机会,我们感谢所有参加实况转播的人,同时也感谢所有鼓励和支持过我们的网上观众。

  10月31日,自从那场球赛结束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兴趣继续在网上搞直播,再也不想听任何人提起中国足球,甚至几天过去了,我们中没人愿意去“体育沙龙”的直播室清理那些过了时的网页,那里的时间依然静止在31日的傍晚……

  然而两天前,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体育沙龙”中的一则署名“老榕”的帖子却让我们每个人的眼眶红润了。没有想到,时至此刻不过48小时,这则帖子已经在我们的论坛中被阅读了两万多次,同时传遍了互联网。

  为了不让这个感人的故事随着成百上千过了时的老帖子一齐被删掉,我们把它转贴在这里。四通利方“体育沙龙”1997年11月http://www.srsnet.com/richtalk/special.html。

  两周以后,这个帖子的主人老榕照例买回当时每期必看的《南方周末》。赫然发现,自己的那篇文字全部刊登在上面。占据了体育版的整版。当时体育版编辑李戎,亲自在上面写了一段编者按,大意是,他的邮箱,收到了60多份这篇文章,要求他们转载,为了不影响当时还在比赛的中国足球队,他们克制着,直到11月14日,中国队踢完了所有没有意义的比赛之后,才刊发出来。这应该是中国的报纸第一次登载署名的ID不可考①的文章。

  《南方周末》信息时代版的编辑吕祥也在《10月31日:大连金州的网上泪》的评论里写到:读罢这则帖子,编者同所有关心中国足球的网民一样,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样一则帖子,当然救不了颓败的中国足球,但它能够给予我们的,却似乎比足球更多。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可以贴帖子的地方多如牛毛。借助电脑网络这一廉价而高效的传播平台,人们可以把自身对生活的种种感受和理解张贴上网,让更多的人去分享、共叹或共鸣。熟悉互联网的人们都知道,网上讨论区充斥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琐碎、无聊而且浅薄的感叹和议论,而如老榕这样的即便从文学角度来看也堪称佳作的帖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老榕的帖子始于哪一家BBS或网站,现在已经无从查考,而且这一点也确实不重要了。只要作者不要求相关的权益,任何一条信息,哪怕只是个喷嚏,从上网的那一刻起,就立即成为全球的财富,其覆盖的广度和传播的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经由互联网上的反复辗转,老榕的帖子又被载上多家传统的媒介,其中包括《成都商报》、《中国足球报》和本期的《南方周末》。数字空间再返回我们的模拟世界,老榕在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面前的苍凉的悲哀,似乎又陡增了一些“时尚”的感觉。由老榕这么一则帖子的空间转换,可以说,网上传播的时代已在中文世界露出了端倪。感谢福州的老榕,以及他那刚要醒事的孩子,还感谢那些把老榕的帖子转给编者的网民们。当然,还要感谢那些为建网而辛勤工作的人们。事情好像才开始。两周后,《南方周末》刊登了这样的文章:《足球不幸球迷幸—致老榕和他的孩子》,作者李公明。

  我不是球迷,但老榕的帖子(11月14日本版)使我感动不已,使我平生第一次写下了关于中国足球的这点文字。过去人们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含泪读完老榕的帖子,我头脑里冒出来的一句话就是:“足球不幸球迷幸”。

  有人会问:中国足球不幸,中国的球迷何幸之有?我想,在这样一种功利滔滔、性灵枯乏、情感虚假的岁月里,能产生老榕这样的文字、产生老榕和他的孩子的那种情感,这不是天大的幸事吗?

  在远离了那种史诗性的、充满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岁月以后,在被暴风雨荡涤的英雄情怀已日渐消失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在人群中感受到同一种炽热的情感、呼唤着同一种声音、流淌着同一行滚烫的热泪—没有了集会中的狂欢和悲歌,哪里还有狂飙为我从天降?!

  只有足球,中国的足球!那个令我们哭、令我们笑、令我们在可怕的冷静中领略可怕揪心之痛的中国足球,只有它可以让我们重温炽热的情感、刺痛麻木的心灵,让我们在网络上“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我想,老榕的这张帖子已足以令当今书坊上那无数莺歌式散文羞愧无地。我还想到,它完全够条件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的一页:它叙事清晰、条理分明、文字朴素、感情真挚动人;更重要的是,它连接着两代人滚烫的心!但假如我是中学教员,我又会对它既爱又怕,怕的是我在教这一课时难以自制,为了我们涕泪横飞的中国!

  足球只是一个流传的球,中国球迷是一片泪浇血灌永远的心!1997年年底,南方的媒介开始了延续到现在的年终“盘点”习惯。1997年,《南方周末》大盘点特刊《你们现在还好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主编寄语:老榕的感动走过1997年,我们有梦圆的欢欣,也有梦碎的痛苦。而执著于梦想的追求,使我们咫尺天涯,息息相通。

  就在几天前,一位读者给编辑部写来了他亲历的一件事:在湛江开往海口的轮船上,百无聊赖的他买下了一份《南方周末》,尚未读完,就已经泪流满面。他把报纸递给正在甲板上追逐嬉戏的一群素不相识的少年,少年们看完报纸,也如塑像般陷入了沉思。

  深深打动了这一群人的,是老榕的文章,那篇取自网络、感动过无数人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当轮船靠岸,各自东西,少年们也许很快就会淡忘了这不期然而至的邂逅,但是,在甲板上触动他们沉思的东西不会湮没。中国足球梦碎金州的那个夜晚,也许是老榕儿子10岁生命的历程中最寒冷的一夜,但就在那寒冷之夜的第二天早晨,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开始照耀着一种特殊的阳光,那就是理想和希望。在这个特刊的一版,介绍了包括老榕在内的一些这一年在《南方周末》上出现过的轰动人物。老榕也是这些人物中唯一没有提供照片的人。

  老榕的真实身份是福州连邦的总经理,他最初上网的一个想法是更多地卖一卖他的软件,他最开始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告诉在讨论怎么使用软件的网友,他有正版的软件可以买。如前文所提到的,四通利方论坛一开始就是个给网友提供自己软件下载和讨论问题的地方,所以,商业感觉良好的老榕就跟着过来了。

  这个帖子成就了球迷老榕,之后一连串的事件让其持续以网络大侠的身份出现。1998年3月,他曾经参与发起和组织了“网上救助绝症贫困大学生何婷芳”活动,成为中文网络上首例通过互联网发动各界人士救助的活动,使家境贫寒、身患绝症的女大学生奇迹般逃离了死神。1998年长江水灾期间,他又参与发起了网上希望活动,通过互联网募集救助资金,使数十位因受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1998年年底,老榕作为证人,出庭给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个关于IP电话经营的案子作证,在法庭上公开宣讲网络知识,这一举动更使老榕这位“网上大侠”声名大振,为此被《电脑报》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网民”。1999年1月,老榕来到北京,以王峻涛的真名示人,创建8848网站,之后是另外一番故事。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连载四  

来源:浙江都市网浙商频道 发布日期:2010-01-22
  
  1998极客当道

  1998年,中国波澜不惊,但1998年的中国互联网却无比精彩。在本书中,每到中国经济的低谷和紧缩之年,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经济之间都会出现跷跷板效应;而到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大好之年,中国互联网则更是热钱涌入,呈现出远热于中国经济的状态。简单地说,在中国经济低迷的时候,互联网起对冲的作用;在中国经济欣欣向荣的时候,互联网成为放大器。这一现象,全赖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下半场的同时,又是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推动的最重要的手段。

  回到1998年,具有中国互联网极客背景的公司都在这一年内集中创办或爆发。丁磊的网易公司的创办时间虽然是在1997年5月,但真正有业务进来,还是1998年3月拿下163.net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之后。1998年留给丁磊的应该是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吧。

  这一年春节一过,鲍岳桥、简晶、王建华联合创办了中文网络游戏平台联众,一年后,联众作价500万元卖给海虹控股的中公网,成就5•19行情最鬼魅的一幕。

  1998年11月11日,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5人联合创办一家叫腾讯的公司,其最初所在地是深圳华强北商业圈后一栋名为华强北创业园的小楼里,今天,腾讯在深圳黄金地段深南大道拥有外表和QQ一样形似、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其市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位居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的位置。

  几乎在马化腾创业的同时,这一年的10月,自称是方正最好的高级程序员的周鸿祎从新疆方正回到阔别10个月的北京,他也决定自己创业。他决定做一个中文网址的小东西,为了好推广这个小玩意儿,他给这个小玩意儿起了一个名字“3721”,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很形象,也与其怪招迭出,不按常规出牌的做派相吻合。

  和丁磊、马化腾、鲍岳桥一样,周鸿祎最开始给自己公司注册的时候也是注册成软件公司。这样看来,这一年冒出来的日后搅得整个互联网江湖翻天覆地的都是这样一群具有软件背景、程序员出身,有极客气质的年轻人。

  这多少有些巧合,但仔细一想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经历了1995年的基础建设、1996年的海归归来、1997年的新媒体实践,1998年本该就是极客当道。

  这一年,还有一个特殊的极客群体—黑客开始浮出水面,这缘于官方不愿意提起,但在民间引起情绪激烈反应的东南亚某国出现的排华事件。而来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误炸事件更诞生了一个新名词—红客。真实动机的揣测已经不重要,客观上,对于民族情绪的附庸,以及爱国旗帜的高扬,促成了中国黑客的急速成长。那两年,黑客技术就像日后的blog(博客)一样流行。“报效祖国”成为年轻触网者最惯常的口头禅。不过,200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告禁止有组织的攻击行为。“红盟”至此一蹶不振,只沦为少数人问津的网页。而滔滔直下的网络安全产业,令昔日的黑客们竞相转型,别无他顾,形势终究比人强。

  丁磊在BBS收获创业伙伴

  互联网广州帮中,当时名气最大、后来也最成功的是丁磊。如前所言,丁磊是BBS的鼻祖级玩家,1996年他离开工作一年的全球数据库软件提供商Sybase广州公司后,加入广州最早的互联网ISP公司之一的飞捷,就马上用火鸟系统①架了个基于公众互联网上的BBS系统(CFido不是基于公众互联网的,水木清华是基于教育网的)。后来撑起免费中文电子邮箱163.net的何国勇、李伟斌等人都是飞捷上的常客,当然还有Carboy。早期广州互联网的另一个热站中文热讯的几个创始人姚鸿、欧胜、陈仲文也在飞捷上玩。飞捷虽然不是丁磊自己的公司,但当时广州的网友们还是喜欢来捧这个来自浙江小伙子的场。

  丁磊和网易最早的创始人周卓林就是在飞捷BBS上认识的,两个人都是系统端的高手,因此,不免相见恨晚。根据周卓林的描述,开公司是两个人的主意,两个人是在丁磊当时住的淘金路的一居室里讨论开公司的想法的,名字“网易”也是两个人的联合作品,当时丁磊说新公司要做互联网,一定要有个“网”字,而周卓林认定新公司要让网友上互联网更容易一些,一定要有个“易”字,于是,合起来叫“网易”。网易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都是丁磊出的钱,占公司70%股份,周卓林技术入股,占30%股份。之后周卓林三进三出网易,股份的事情终成空谈,网易IPO时股东名单上也没有周卓林的名字。今天的周卓林过着和丁磊全然不同的生活。

  网易免费电子邮箱系统的最早开发者陈磊华和丁磊也是在BBS上相互认识的,高手一过招,就知有没有,丁磊邀请陈磊华一起开发免费电子邮箱系统,陈磊华说,他一开始是想要股份的,而“丁磊对我说,你是学生②,不好给你股份。他还说,给了你股份,你就不努力了,可以坐享其成了。那个时候,我还没听说过股票期权的说法”。不过,丁磊答应系统卖出一套,就给他提20%利润。这让陈磊华在没毕业前就已经赚了将近百万元。

  同样是在BBS上,丁磊收获了他1999年杀向北京时的最早班底—杨海和黄志敏。

  杨海网名蓝海,是水木清华病毒版的版主,他也是享有盛名的毒岛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民间反病毒领域的技术发烧友和民间意见领袖之一。

  黄志敏则是潮汕人,潮汕历来出牛人,李嘉诚、黄光裕都出自此,在互联网领域里,也多有牛人,最牛、最有名的当属腾讯的马化腾,而最具有声望的是张静君。

  潮汕有很好的互联网基础,这得感谢一个人,黄耀浩。1992年,北京的罗依建设的“长城”站和汕头黄耀浩建立的“手拉手”(后来改名PCUG)站成为国内按照FidoNet体系建立的最早BBS交换系统,由此形成CFido。

  黄耀浩现在在广州和汕头两地飘荡,过着神仙般的日子。黄耀浩一直是一个自得其乐的人,当年半夜用2 400速率的modem拔号到香港下载最新的软件,是黄耀浩当时主要的生活内容。黄耀浩的英语本来并不好,但却啃完了所有相关的英文技术资料,对英文文学作品他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但看技术说明书他却驾轻就熟。创造对他来说也是乐趣。为了不想睡觉的时候有人打扰,他买了一个表芯和一片微机芯片,用汇编语编了一个程序,然后接到门铃上,晚12点到早9点门铃自动失效。

  当然不能忘了张伽,张伽现在在汕头宏景数码公司做副总经理,但已无当年做CFido REC的风光,不过,谁都不能否认他对CFido发展的特殊贡献,尽管他当时还只是个高中生。

  因为黄耀浩和张伽,潮汕成为CFido和中国互联网的重镇。而且与很多人所认识不同的是,做互联网的潮汕人不仅能折腾,而且多有大才子。诸如当年蓝点的董事长康哲,之前曾经是《深圳特区报》的名记者之一,也是中国最好的IT记者之一;再比如走秀网市场总监、品牌先生龚文祥,也是潮汕人,同样能写一手好文章;前文提到的张春晖也是一个既能说,也能写的主。但其中,名声最响、笔头最健的当数龙音数码的张震阳,大号banly。张震阳和他在龙音数码的合伙人麦广炜以及在北京的施彤宇三人是中文互联网上最早的网络评论组合易维评论的发起人,张震阳也是CFido会刊龙音的主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先驱之一,也是移动梦网.net域名的持有者。黄志敏网名Sting,周卓林网名Wing,丁磊网名Ding,三个人网名都有相同的后缀,很是有趣。

  丁磊北上北京,黄志敏主动请战,成为网易的先锋官。丁磊后来也来到北京,他和黄志敏一起租每月租金2 000元的房子住。之后,黄志敏离开,辗转3721、263等公司,目前自己独立创业。

  网易聊天室也是中国最火热的聊天室之一,后来《大话西游》出来,有一部分网友还习惯性认为是聊天室加了动画功能。

  丁磊一开始也看中了域名注册和个人建站这块业务,他几次去找当时的广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张静君,希望把数据局的这块业务转给他,但张静君没有同意,因为这是广州电信旗下广州视窗的命根子,虽然张静君知道丁磊很能干,但张静君也知道该支持丁磊到什么程度。这也间接成就了丁磊,如果真给了丁磊,网易将会是另一个万网或中国频道(两家公司均是1996年起创办的域名提供商,万网的张向宁、张向东兄弟和中国频道的龚少晖都是中国互联网上一等一嗅觉的好商人,也给中国互联网发展做了诸多基础性的工作,贡献同样巨大),虽然也可能很成功,但绝对不是今日的网易。

  润讯工程师马化腾

  丁磊的成功给了很多人以榜样的力量,比如马化腾。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正是因为看到丁磊靠着免费电子邮箱系统攻城拔寨,走向成功,与丁磊在CFido上有过交情、同有电信背景的马化腾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因此决定创办腾讯。

  关于腾讯为什么在1998年创办,还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至少在马化腾毕业后工作的第一个公司润讯内部流传着这样的传闻:当时马化腾关于类QQ软件的提议,没有引起润讯高层的任何兴趣,因为他们在这个小东西上面看不到有任何前景。据润讯一个中层干部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当时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客户资料比现金收入更加重要。特别是有忠诚度的客户,商家往往是有钱也买不到。之后,马化腾的身影便在润讯消失了,他自己创办了腾讯。不过,这段传闻仅仅停留在传闻阶段,马化腾并非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他自己也未必能看好QQ的未来,不然,之后也不会出现几度出售QQ的故事。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润讯期间,马化腾并没有显示出之后有什么特别之处。

  多位前润讯的老员工在回忆起马化腾时,都用了没想到、当年其实不起眼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马化腾,他们的统一描述是小马当年一点都不显山露水,不过今天,小马二字好像没人能叫得出口了。

  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讯,当时的工资是1 100元。如果你了解寻呼行业,你一定知道润讯。20世纪90年代初,对寻呼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事这一行的企业一般都有一定的背景。由于相对垄断,中国最早的一批寻呼企业过的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而作为其中龙头老大的润讯又是当时特殊中的特殊。润讯最鼎盛的时候,一年有20亿元的收入,纯利润超过30%。润迅公司当时是全深圳福利最好的单位,每天都为自己的2万名员工提供真正的“免费的午餐”。马化腾虽然在润讯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工程师,但其在润讯期间,正是润讯神话最光辉的年份,因此,润讯无疑提升了马化腾的视野,以及给马化腾在管理上必要的启蒙。

  马化腾的启动资金有传言说是来自炒股,说曾经有把10万元炒到70万元的大手笔。对此,马化腾本人没有正面回应过,但马化腾承认自己曾经靠开发股霸卡发过一笔小财。

  马化腾虽然家境富裕,但其创业资本更多来自自己的积累,之所以用50万元创业,是因为这是当时开公司的最低门槛。

  马化腾把自己的公司起名为腾讯,可谓意味深长:一方面,自己的名字有个腾字,公司和自己多有相关;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至于后缀为讯,更多是因为老东家润讯对马化腾的影响。

  周鸿祎在方正的日子

  几乎在马化腾创业的同时,1998年10月,自称是方正最好的高级程序员的周鸿祎从新疆方正项目处回到阔别10个月的北京,他决定自己创业。和丁磊、马化腾一样,周鸿祎最开始给自己公司注册的也是软件公司。而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一年冒出来的日后搅得整个互联网江湖翻天覆地的都是这样一群有软件背景、程序员出身,具有极客气质的年轻人。这多少有些巧合,但细一想其实有其内在逻辑,经历了1995年的基础建设、1996年的BBS狂欢、1997年的概念启蒙,1998年本该就是极客当道。

  在很多方面,周鸿祎和丁磊都有相像的地方。他们都是技术出身,熟悉并极度重视用户感受和体验,都有很强的大局观,极度爱学习,并且才华出众;他们都是个Bad Boy,口无遮拦,有什么说什么,不忌讳在媒体面前大骂出口,即便在权贵和达人面前,他们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坚持自我和本真。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他们都足够聪明,甚至于精明,很多和他们合作的人因此而吃亏,但也不乏追随者获益的,因此,人们对他们也褒贬不一。如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丁磊要比周鸿祎幸运一些,一直待在网易,虽然也有失控的时候,但很快就收复失地;而周鸿祎倾注大量心血的3721,最终虽然卖了一个好价钱,但他终归需要另起炉灶。他们两个人年岁也差不多,丁磊1971年出生,而周鸿祎生于1970年,要年长丁磊几个月。

  周鸿祎的具体出生年月是1970年10月,籍贯湖北。由于同是测绘工程技术人员的父母迁居河南,他在那里生活到高中毕业,中学时代,周鸿祎就呈现出“牛人”迹象,多次在全国物理、数学竞赛中获奖。由于父母工作的便利,周鸿祎很早开始接触计算机。“不懂什么编程,就是觉得好玩。”

  生于湖北,长于河南,求学于西安,混迹于京城,周鸿祎的经历不可谓不复杂。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周遭的人文环境,使周鸿祎身上同时兼具湖北人、河南人、陕西人的秉性。楚地精明强悍之民风和中原河南油滑酱缸文化以及西安秦腔的厚重,诸多文化因子的杂交,使周鸿祎在后来踏入中国互联网江湖后,让人看不透、读不懂。

  1992年,周鸿祎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学读研究生。读研期间“不务正业”,编过游戏软件、杀毒产品。为了卖自己的产品还开过两家小公司,招聘人手准备在全国“自建渠道”,但以失败而告终。

  创业受挫让周鸿祎明白自己欠缺的东西还有很多。于是,周鸿祎决定先进大公司,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1995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周鸿祎加入方正集团,从程序员做起,到项目主管再到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最后做到方正研发中心副主任。

  1997年10月,周鸿祎组织开发成功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版权的互联网软件—方正飞扬电子邮件系统。“飞扬”的诞生充满戏剧性,当时方正做了一个办公自动化的项目,主要是给国家机关中的秘书培训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知识,活儿派到周鸿祎身上,为了把活儿做好,周鸿祎跑了很多书城买了一些书籍回家,因此他发现了电子邮件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一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这和之后他在雅虎中国把邮箱推进G时代有一定的联系)。电子邮件虽然是方向,但是使用起来还是很繁琐,更别提还要教会别人使用,由此周鸿祎想到很多人为什么喜欢玩游戏,那是因为游戏的界面非常人性化,周鸿祎想到这里,于是根据所想做了个软件,软件采用的是游戏化了的界面,秘书们一看就都学会了,而这个软件就是方正飞扬。

  方正飞扬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但让周鸿祎练了把手,做了把产品经理,把这个产品从头到尾做了一遍,具体到包括怎么和记者打交道,对一个程序员来讲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周鸿祎很想让方正把这个软件项目化,但由于互联网不属于方正的主营业务,周鸿祎要想继续做下去,要么离开,要么单独创业。

  周鸿祎是个很用心的人,他虽然已经感觉到了互联网潜在的商业机会,也觉得在方正可以学习的东西不多了,是到该创业的时候了,但他很清晰自己还缺什么。这时候的他一缺方向,二缺团队,三缺资金,即便内心很冲动,也会努力地克制。

  一些文章把周鸿祎描述成因为在方正内不受重视,被排挤而愤然离开并单独创业。这更多是一种猜测而已,和事实不符。周鸿祎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虽然在媒体上表现得像一个斗士,但其实,他是一个内心相当缜密、计划性很强、有很强执行力和推动能力的人,这向他获得了不少情感和道义上的支持,虽然,很多时候,他未必需要这种支持,但有总比没有好,多总比少好。

  周鸿祎选择的创业方向是中文网址。他的灵感来自他向身边不懂技术的朋友介绍上网时,对方对于输以WWW为开头网址的畏惧表现,让他在直觉上觉得中文网址将会是个大市场。于是,他放弃了虽然成熟但想象空间不大的飞扬软件,而开始准备进入中文网址市场。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周鸿祎和他的同事先后做了几个单子。第一个单子是新疆乌鲁木齐建行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这也是当年建行在全国范围内将营业所级业务系统升级为市级业务系统的第一批项目,项目标的高达3 000多万元,这个数字几乎占了当年方正系统集成分公司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个单子周鸿祎做得非常辛苦,但也非常成功。以至于项目完成后,建行的领导直接打电话到方正,对周鸿祎赞口不绝。而当年这个项目组的建行员工,也都陆续转到建行全国各地担任技术骨干和领导,最高的一位做到了建总行科技部的副总。

  周鸿祎也因这个单子业绩斐然,被公司提升为研发部经理。其后,他和团队又拿下了几个单子,其中包括一个3 000多万的大单,并帮助当时的新疆建行解决了很多问题。对此周鸿祎的体会是,一件事情如果没去做,你就不知道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但只要你认真做了就肯定会有收获。回京后周鸿祎发现,如果他没有到新疆,就不会拥有这种大型服务器的编程能力,这是周鸿祎去之前所没有想到的。在新疆的后期,周鸿祎也开始独自琢磨3721的项目。回京后,周鸿祎也把3721项目跟当时的直接领导周宁和方正香港的张旋龙提过。此时兼任金山董事长的张旋龙又问了金山公司高层求伯君和雷军是否有兴趣,但两人一致表示不看好这个想法。这时候,周鸿祎才决定离开。周鸿祎坦陈,其实当时如果方正愿意干,自己还是愿意在方正平台上做3721项目。从新疆回来一年后的1998年,周鸿祎带着自己那年刚招的两个本科生,一起离开了方正。在方正这所大学校里,周鸿祎受益良多。多年以后,周鸿祎在公开场合经常教育年轻的创业者,应该先用创业的心态去打工,充分积累自己在管理和业务上的能力和资源,这也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心得。

  1998年10月,周鸿祎成立国风因特软件有限公司。公司网站名叫3721,取自“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新公司起步于5个人,全是他在方正的同事。周鸿祎在北京郊区找了套三居室的房子,其中一间他和新婚妻子住,另外两间用来做开发。像美国的车库阶段。周鸿祎起步的办公室也和车库差不多,当时一位合作伙伴前去找他谈事情,发现他的办公室暗无天日,白天都需要把灯全部打开,定睛一看,只有在周鸿祎的大背椅上方两米多高的地方有个小窗户。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连载五  

来源:浙江都市网浙商频道 发布日期:2010-01-26
  
  1999狂欢开始了

  1999年5月19日,星期三。一个看不上去不会发生任何新闻的平常日子,中国股市已经持续委靡了700多天。而在11天前,美国导弹“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引发了一场惊人的外交事件,中美关系再度跌到冰点。19日这天,沪深股市悄然上涨51点和129点,收于1 109点和2 662点。领涨的是带有网络概念的股票,如海虹股份、综艺股份、东方明珠、广电股份、深桑达等。这根平地而起的阳线升势突然,继而凌厉,一拉就是一个多月。

  “5•19”行情最红的两只股票海虹股份和综艺股份的背后都各藏有一家当时巨红的互联网公司,前者是联众,后者是8848。如果再加上这一年的7月,名不见经传的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并大获成功,更点燃了创业者和资本对互联网的燥热情绪。

  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李彦宏、陈一舟、周云帆、杨宁、黄沁、张永青、唐海松、邵亦波、沈南鹏这些在美国发展得不错的海归都纷纷在1999年卷入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他们毕业自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他们中的很多都拥有百万年薪,但因为互联网,他们杀将回来。

  马云、陈天桥、朱骏、李国庆、季琦这些“土鳖”,也在1999年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梦想追逐,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曾在传统领域中获取过商业上的成功,这让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实践开始变得更加丰盈。梁宇也从加拿大兴致勃勃地回到国内,他与在广州的Fishman会合,一起创办了天夏,在2000年7月推出图文MUD《天下》,他们不曾想到的是,他们撬动了中国互联网最赚钱的一块蛋糕—网络游戏。不过,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套网络游戏并非《天下》,而是《人在江湖》,该游戏由王华逵领军制作,金智塔公司在2000年2月正式推出。闻到互联网泡沫味道的VC也蜂拥而至,其中最活跃的有两家,一家是孙正义领导的软银,他们采取的是精品战略,UT斯达康是他们的杰作;另一家是熊晓鸽和周全掌管的IDG VC,他们采取的是群狼战术,到处喂养鲨鱼苗,广种薄收。

  海归、商人、极客、VC推手,这四类人一起齐刷刷地汇聚在1999年,1999年就这样成为中国互联网最黄金、最灿烂、最辉煌、最值得念想的大年份。

  福州人王峻涛雪夜进京

  1999年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时任福州连邦总经理的王峻涛来到北京,开始筹划操作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他被任命为北京连邦的副总经理、信息总监兼电子商务事业部的总经理。

  1994年年底,王峻涛投资成立了福州连邦,由个人持有全部股份。因为福州连邦在连邦各地的连锁店系统里业绩突出,1995年9月,北京连邦在福州召开了连邦各地经理会议,全国几十个连邦连锁店的经理聚集福州,这个会议实际上是对福州连邦的现场学习观摩会。直到现在,北京连邦的加盟手册中还有很厚的一本小册子,题目就是“福州经验”。与北京连邦5年的合作让王峻涛在福州赚了不少钱,福州连邦也从最初的20平方米的店面变成了营业面积达3 000多平方米的大公司。

  王峻涛网上ID叫“老榕”,前文已经有所介绍,他不仅是个网虫,也醉心做电子商务方面的尝试。1997年夏天,迷上互联网的王峻涛用了4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国内第一个电子商务网页,建立网上软件销售试验站点“软件港”,当年便以最高票被评为福建省十大网站之一。而这个网页也就是目前8848网站的前身。他的试验网站以销售软件为主,到1998年,每个月的销售额也有几万元。操作系统Windows 98发行时,王峻涛还通过网站预订售出几百套。

  王峻涛这次入京,是带着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商业计划而来,在此之前,他曾就这个计划与金山总经理雷军交换过意见,认为只要投入100万~200万元就可以干。不过,从情感和成功的可能性来说,王峻涛都希望由连邦来做这个事情,不管天时、地利、人和都该连邦来做。

  连邦本身是做软件连锁销售的,IT产品流通渠道有压倒性的优势资源。当时连邦已经在接近300个城市里有了连锁专卖店,这些终端可以同时为8848电子商务网站提供当地的配送、收款服务。同时,连邦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较高美誉度。利用好这个连锁组织,对网站的电子商务业务拓展帮助很大,这是天时。

  连邦有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尤其在软件、IT产品和电脑图书方面。当时它有巨大的仓储和比较完备的进销存信息系统,困扰其他B2C站点起步的库存、采购、物流问题,在这里根本不是问题。而且,当时的网民只有20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电脑玩家或者业内人士,在8848网站上销售连邦经营的产品,自然容易被接受,这是地利。

  经过多年的合作,各地连邦已经像一个全国大家庭,彼此间已经可以像兄弟一样谈事情,这也是非常吸引王峻涛的地方,这是人和。

  王峻涛与连邦的故事缘于1994年12月底北京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天寒地冻。福州人王峻涛虽然感觉身上很冷,但心里很激动。刚刚在北京中软大厦12层,其时任北京连邦软件公司总裁吴铁的办公室里,他们一起敲定了开设福州连邦的计划。

  新成立的福州连邦成为北京连邦软件的授权加盟店,这是王峻涛与其时任北京连邦软件董事长苏启强,以及吴铁合作的开端。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王峻涛事后回忆说。

  王峻涛是因为看到北京连邦在《福州日报》上的广告而动了心。整整一个版的“连邦宣言”,宣称只卖正版软件,采用全国连锁的方式。“只卖正版,这在1994年、1995年的时候简直是一种半疯半傻的行为。”王峻涛说,“不过全国连锁的方式倒是我认为最最先进的模式,简直就是现实中的互联网。”到了1999年,王峻涛开始希望做真正的互联网。

  王峻涛不断地游说苏启强和吴铁,说着说着,苏启强和吴铁开始动心了,于是,一个电话,王峻涛雪夜入京。就这样,王峻涛从福州赶来,带着他的福州试验网站而来。

  虽然有福州试验网站在前,但8848这个名字是到北京之后才定的。8848的名字由来很有趣,按照王峻涛的记忆,在8848最早在北大附中租的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苏启强、吴铁、时任南京连邦总经理的李献忠、时任成都连邦总经理的张屹、时任连邦市场公关总监的毛一丁和王峻涛一起开会,一起做脑力激荡,讨论即将成立的电子商务事业部的名字。那天,窗外飘着鹅毛大雪,房间内并无暖气设备,只有一台电暖器供暖,还时常跳闸,因此,屋子里并不暖和。这些中关村内最活跃的大脑凑在一起,讨论的又是当时最火热的事情,所以房子里的人都没有感觉到冷。有人问,亚马逊①是什么?王峻涛说,美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这时有人提议我们也按这个思路去想吧,于是,有人提议长江如何?一查居然已经被人注册了。那长江多长呢?所有人都答不上来。于是,再有人提议,用数字吧,用大家都知道的数字,第一个被想到的数字是960,一查,还是已经被注册了。这时毛一丁提议说,不如用珠峰的高度吧,这个都记得住,8848。这一说,所有人都说好,一查,“.com”又被人注册了,再一想,“.net”呢,这个没有,于是,立即抢下。需要说明的是,请王峻涛从福州来北京做电子商务的另一个背景是,1998年年底综艺股份成为连邦的大股东,连邦的两位创始人苏启强和吴铁觉得要换一个玩法,不过,这也给之后的8848网站的命运带来了诸多变数。

  海虹控股:“5•19”行情第一牛股

  1999年的叙事总是从5月开始的,这一年的5月,实在是太不平常。时政上有美国导弹“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经济上有中国股市的“5•19”行情。

  1999年5月19日,星期三。一个看不上去不会发生任何新闻的平常日子,中国股市已经持续委靡了700多天。而在11天前,美国导弹“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引发了一场惊人的外交事件,中美关系再度跌至冰点。19日这天,沪深股市悄然上涨51点和129点,收于1 109点和2 662点。领涨的是带有网络概念的股票。这根平地而起的阳线升势突然,继而凌厉,一拉就是一个多月。

  在这一拨行情中,最出风头的是一只叫海虹控股的股票。“5•19”行情中,海虹控股是网络股的急先锋。5月19日后短短一个半月,海虹控股涨幅超过了100%。随后虽然有所回落,但到了2000年,该股重新发飙,即使在戴着ST帽子的情况下,也一口气从每股18元暴涨至每股83元!

  推动这只妖股的背后有两个人,一个叫谢文,另一个叫康健。谢文,1958年8月出生,“文革”时干过三年电工,“文革”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属于老三届。大四那年谢文转至南开大学改读社会学,毕业后即赴美,学成后做投资咨询。按照谢文自己的说法,他从1988年开始发电子邮件,是全球最早接触互联网的3 000人之一。1996年,谢文回国。

  康健,1956年4月出生,民建党党员。北京市朝阳区人,曾就读于高干子弟云集的北京第二十七中。康健和谢文在大学时同级同校,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先后在北京市政府农办、《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康华国际软件开发公司等任职。其间,康健前往美国、加拿大学习,主要是学习基金操作。在国外学习这段时间,康健的妻子吴晓冰在美国先后担任华润集团驻美财务官和一家美国公司副总裁。吴晓冰和谢文则是大学同班同学。

  1996年年底的一天,吴晓冰打电话给谢文说一起聊聊天,此时的康健靠期货获取了第一桶金,并已是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①。康健想买一个上市公司的壳,谢文则大谈网络。谈了一夜,事儿就全定了:谢文帮康健完成对海虹的收购,中海恒帮谢文搞一个网络公司。接下来的事情发生在1996年12月,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琼海虹5 000万股法人股,成为海虹第一大股东,占股24.83%。1997年年初,中公网信息技术与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中海恒也完成了对海虹的收购。新组建的中公网的股权结构为中海恒持股20%,海虹持股40%,信息产业部数据网络集成中心持股40%。康健出任中公网董事长、总经理,谢文任常务副总经理。

  谢文自此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能折腾的人物之一。在离开中公网后,谢文依旧不断地奔波,独立创业做过宽带服务,在互联网实验室最红火的时候当过这家公司的当家人,也曾在中国最有声望的财经网站和讯公司做过CEO,折腾Web 2.0,他也曾被马云请去主政雅虎中国,但不到一个月就辞职了,赋闲在家两年后,他入主一个叫“一起网”的网站,做起当下最流行的SNS概念,最新的消息是他已经离开一起网了。

  谢文不断声称自己是中国互联网业界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人之一,同时他应该也是中国互联网一线公司中活跃的CEO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这两种身份混合在一起,就是他总是能给这个行业不断贡献一些声音。因为他的资历,大家都竖起耳朵听,同时他又不断给这个行业折腾出一些新东西,虽然总是为时偏早,但大家对未来总是保持关注,因此,也总是有人向他学习。

  不过,谢文做的事情中,最有价值的、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1999年5月,他代表中公网出资1 000万元人民币收购做网络游戏的联众公司80%的股权。这个事情的意义在于,它让互联网与资本的对接有了第一个最鲜活的故事,比起张树新的落寞、宫玉国的无奈,这个故事更具备向上的意义。

  联众三人行

  就这样,当时间的指针指到1997年年底的时候,鲍岳桥和简晶、王建华这一希望公司的“梦之队”决定离开公司,没有提任何条件。这三个人,先后写出了UCDOS和“中国龙”这样的中文DOS平台,但在Windows平台的冲击下,他们看不到未来,他们知道,只有做出面向互联网的产品来,才能为自己找到希望。

  他们出来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成立公司所需要的50万元注册资本,他们三个人虽然写出了拥有千万用户的产品,但并没有从希望公司得到多少报酬,以至于三个人开公司的时候,连注册公司需要的50万元都拿不出来。

  鲍岳桥和简晶、王建华三个人一起去找当时中国本土最大的杀毒软件公司江民科技的董事长王江民。在北京当代商城北面的一家小饭馆三个人一起请王江民吃饭。三个人都是技术出身,之前都是和程序打交道,除此之外一片空白。他们为什么会找王江民,很大程度上因为王江民在他们眼中相当成功,不仅软件写得好,财富上也有积累,他们更多是想向王江民请教怎么经营公司,当然,他们的另一个目的是想在饭桌上找个合适的时机向王江民借点钱开公司。

  一顿饭下来,三个人兴高采烈地讲起他们的新项目,但一说到借钱的事情,三个人就不断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倒是王江民主动地说,你们开公司是不是需要钱啊,这样吧,我借给你们50万元,做得好,你们就把钱还给我,做得不好,就不用还了。三个人心中的石头顿时落了地,无比敞亮,于是,不断地举起手中酒杯敬王江民。

  这笔50万元的借款三人等公司注册下来就还给了王江民,靠着三个人凑的20万元支撑了一年,到了1998年年底,鲍岳桥眼看着要过年了,想着还是要让哥几个(当时联众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雇员)有点钱过年,于是,又找王江民借了10万元,4个人每人分了2.5万元,回家过年。王江民对联众的两次借款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关村较早的天使投资,但性质上这更接近于借款,更多的是第一代程序员中的惺惺相惜。

  他们三人从希望公司出来,王建华的孩子跟着呱呱落地,简晶的孩子也刚过一岁,孩子的成长需要钱,但鲍岳桥也不富裕,于是,三人无奈只得东挪西凑地各自掏了四五万元,就这样,联众公司的前身—飞鹰公司—在北京马连洼的联万庄宾馆成立了。

  说到联众公司名字的由来,还真有些曲折。自公司创办初始,三人就在琢磨如何取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当时排出来的候选名字有好几个。后来初步决定选用“飞鹰”,取英文“flying”的谐音。试用一段时间后,大家都不满意。后来王建华提出为什么不能截取“联想”和“大众”各一字为“联众”呢。另两人一听,虽有拼凑之嫌,但确为“飞鹰”所不及,单就字面意义“联系大众”即比前者更有亲和力,而且这个名字也有三个人(三人为众)联合创办的意思,同时也与他们想做的在线游戏的目标定位契合,于是三个人一致认为应该取这个名字。

  在去工商局注册的路上,三个人一点把握都没有,因为这个名字被注册的可能性很大,他们为此还准备了一些其他的名字,不过,他们到工商局一查,这个名字竟然没有被注册,他们立马乐了。三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他们还发现,在他们注册时存在一家叫联众达的公司。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之前有家联众公司,在联众达想注册的时候还在,之后可能注销了,而他们三人应该是这家公司被注销后第一个申请这个名字的公司。真是注定他们要成功。

  联众公司英文名的来历也是一波三折。最初王建华提出用“globallink”,并且以此作为公司的域名。遗憾的是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申请国际顶级域名,虽然CNNIC这样的域名注册和管理机构的物理位置距简晶家不足几十米。待到以后搞清楚申请步骤后,发现globallink已被国外公司注册。于是,只好申请了www.globallink.cn.net和www.gl.cn.net这样的非标准域名。后来用的标准域名www.ourgame.com是创办一年后与中公网合作才启用的。

  公司成立起来了,扣除房租、机器购置费用,资金顿时又捉襟见肘。他们不敢招募任何员工,工作室是宾馆的两个房间,所有工作只靠他们三人完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简晶将家搬到了马连洼附近,鲍岳桥和王建华两人则各弄一辆摩托车,每天跑来跑去。

  联众说是1998年3月成立的,其实那年年一过三个人就开始各自开干了。“那年春节我第一次没有回老家,留在北京,二月份过完年以后就已经开始工作了,那个时候就我们三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称不上是公司,相当于是一个开发小组。”回忆起当初创业时的情境,鲍岳桥脸上立刻流露出了光彩。联众的框架设计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接下来,王建华负责服务器端编程,鲍岳桥负责“游戏大厅”的开发,简晶负责具体游戏的设计。到1998年5月的时候,已经有三款游戏成型,基本上可以玩了。

  三个月后的1998年6月,北京ISP站点东方网景宣布“联众网络游戏世界”正式开放测试。联众当时拥有5款游戏:围棋、中国象棋、跳棋、升级、拱猪。看到理想变成现实,三人自然很兴奋,但心里还是没底,定的目标也很低:到年底200人同时在线,注册人数5 000人。而联众的榜样则是台湾的一个网络游戏站点。联众起步的时候,它已经有近千人同时在线,“简直太厉害了”,鲍岳桥欷歔不已。

  联众刚推出的时候场面比较尴尬。看着开发出来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来捧场,三人的心情很是郁闷。不过也是,那时知道这个网站的人一个都没有,哪来人访问。三人各自利用关系到处拉人来看,提意见。就这样,知道联众公司的人有了,陆续有人上线访问。但来的人还是太少,有时为了不让来访问的网友无功而返,经常出现三个开发者共同陪一人玩的情形,或是一个人同时开三个ID,一个人同时扮演三个角色,这样只要一有网友上来,游戏就可以玩起来,但不能老这样,联众为此想出小花样并在首页贴出通知:“请大家集中在中午过来,这时人比较多,联众公司人员也在。”

  陆陆续续有一些人来了,大都是抱着“看看鲍岳桥他们又做了些什么”的想法来的。1998年6月18日,东方网景在首页为联众开通做了一条预告,那天联众的点击次数超过了1 000次。发现这招挺管用,三个人就去很多网站的论坛里贴了很多广告帖子。

  为了庆祝玩家“坐满8张桌子”,鲍岳桥特意将那张网页保存下来,作为骄傲的证明和纪念。后来,一些媒体陆续开始报道联众。事实上,网民的关注大大超过了鲍岳桥的预期。1998年8月5日,联众第一次全面升级,由于没有想到会有大量的下载情况,造成整个服务器专线因超负荷瘫痪了两天。1998年10月23日,联众第二次全面升级,升级版本下载量使得东方网景线路再次瘫痪。到年底,网站注册用户超过5万人,平均在线游戏人数高峰时也超过1 000人以上,比预想的高了5倍,很快超过国内其他对手,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游戏网站,而台湾的那个网络游戏站点还在原地踏步。当在线人数又把台湾站点甩在后面时,三人兴奋至极。

  (作者:林军 出版: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定价:59.00元)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连载六  

来源:浙江都市网浙商频道 发布日期:2010-01-27
  
  2000 泡沫四溢

  2000年3月1日,李嘉诚抢在纳斯达克崩盘前在香港创业板将TOM挂牌上市,万人空巷,满城轰动。数十万人排队认购,收回表格50余万份,超额认购近625倍。“李嘉诚”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太过火热,使其股价很快攀升至15.35港元,公司市值超过300亿港元,香港此夜再成李家之城。

  TOM挂牌的第二天,柳传志在香港紧紧握住了李嘉诚二儿子李泽楷的手,双方谈成的合作内容是:共同发展宽带互联网服务、制造;销售联想的NOW电脑以及通过NOW分享多媒体内容。3月3日,当盈动与联想合作的消息传出后,联想股价一飞冲天,摸高至70港元,一个交易日的市值就暴增177多亿港元,总市值超过800亿港元,联想一跃跻身香港十大市值公司之列。

  李嘉诚是过去半个世纪里华人商界不老的传奇,柳传志是过去3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最具标杆性的企业家,这两个人在2000年3月,准确说是在3月的头三天,接连在香港资本市场掀起了中国互联网最华丽的一波造梦巨浪。

  柳传志占尽互联网便宜,用互联网圈来28亿元,烧掉计划中的1/4(7亿元)后就找人接盘,转身而去;李嘉诚比柳传志善始善终,但其旗下的TOM也没有能够改写整个中国互联网业的版图走向。

  李嘉诚和柳传志的意义在于,他们在互联网最热的时候帮助点了最后一把火,他们的进入,带动了诸多传统巨头TCL、三九对互联网的投入,对互联网第一波的起浪功莫大焉。

  2000年,还有一个人,虽然他的声望和影响力还没能达到李嘉诚和柳传志的地步,但就产业贡献来说,这个人却居功至伟。他就是时任中国移动香港上市公司总经理的王晓初(现为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这一年的11月,王晓初力主推动的移动梦网创业计划发布,这一计划的发布,好比把起搏板放在了濒临绝境的中国互联网的心脏上,施加300焦耳的电击,让它从绝境中复苏过来。

  这一年,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是中关村的有为青年雷军。雷军的价值在于,在低潮中进入市场,用自己的钱,嫁接之前的商业理解和认知,让自己创办的互联网公司形成正现金流,提升商业价值,成为把互联网做实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军是中国互联网的坚定信仰者。

  不要嫌晚,只要你信仰互联网,任何时候进场都不算晚。

  周凯旋高调登场

  2000年3月1日,TOM在香港创业板的高调登场,堪称当年资本运作的代表作:数十万人排队认购,收回表格50余万份,超额认购近625倍。“李嘉诚”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太过火热,使其股价很快攀升至15.35港元,公司市值超过300亿港元,香港此夜再成李家之城。而在TOM的股东名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大股东,持有32.29%股份的周凯旋,按首日IPO的价格计算,当日周凯旋的纸面财富曾放大到百亿港币。

  周凯旋是谁?周凯旋这个男性化名字的拥有者,却是一位仪态万方的女人;周凯旋的前缀,在香港媒体上经常是“李嘉诚的红颜知己”,在内地媒体上经常是“TOM集团幕后的掌控者”;至于后缀,每一个都是众人仰慕的身份—李嘉诚基金会的董事、中华关怀集团的拥有者。

  周凯旋的故事并非香港传统的财富故事,外界对周凯旋议论最多的是其与董建华和李嘉诚的关系。她的巨额财富的原始积累的确是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香港最有权力的男人—香港前特首董建华;一个是香港最具财富的男人—李嘉诚。

  1986年,周凯旋第一次学做生意,是为她的英国老板前去西安洽谈伦敦兵马俑展览。周凯旋崭露出她出色的组织能力,仅花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达成交易。展览大获成功的同时,周凯旋凭借着自己经营兵马俑纪念品业务“赚到了第一笔大钱”。从此周凯旋的发展方向转向商业运作。

  也正是这笔生意,周凯旋结交到了第一个关键性的朋友—时任东方海外董事长的董建华表妹张培薇。周张二人旋即成立维港公司,专做内地贸易。新公司做的第一单生意是卖散装水泥运输船到广西。当年香港房地产市场很旺盛,水泥需求量大,广西的散装水泥厂商希望能够打入香港市场,周凯旋在仔细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认为散装水泥厂商极具购买力,并且根据两地水泥差价和购船成本,制定了一个比平均卖价高出100多万美元的定价,最终交易成功,董建华自此对周凯旋的能力信任度大增。

  直至1989年,董建华对周凯旋说:“你们做的生意还是太小,不如你们看准一些很好的项目,我们一块儿发展,你就会上一个大台阶。”当时北京的房地产很热,董建华的建议是周凯旋可以在北京寻找房地产项目,东方海外和维港公司一起参与发展。

  1992年,周凯旋和张培薇从计划开发6层楼高的北京长安街儿童电影院的构想开始,到最后引入李嘉诚资本,成就一个10万平方米、20亿美元投资的东方广场。周凯旋前后付出了5年时间,获得的回报是2.5%的顾问费,约4亿港元。周凯旋在提现一半之后,将另外一半投资东方广场作为长线股东投资。

  东方广场成就了周凯旋一生的名声。1993年,就是这位毫无地产操作经验的女子,提出了全面开发新东方广场的规划,并用半年时间,迁走了长安街上20余个国家部级单位、40余个市级单位、100余个区级单位、1 800余户居民;之后的5年,处于最敏感地段的东方广场,作为华人首富李嘉诚投资的亚洲最大的建筑群项目,历经陈希同、王宝森贪污受贿案,长江实业运作北京高层突破建筑高度限制,麦当劳王府井店搬迁,开发中撞见古迹等一系列风浪,其间过程起伏变幻,更有国内外舆论下的种种变数,没有人真正知道周凯旋到底是如何周旋其中,又是如何一一摆平的。

  周凯旋与互联网结缘始于1995年,在那年她学会了如何使用电子邮件。但在当时,她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商业机会。她看好的是IT业的另一领域:信息系统软件。1996年7月,周凯旋投资创办Alexus。一年后,她在Alexus旗下创办深圳口岸电子报关公司易网通。这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路:进、出口商需要一个电子系统来简化报关手续。由于有拥有众多码头的和记黄埔作为合作伙伴,这块业务的收入很快达到千万元级别。之后恰逢网络狂潮席卷全球,香港创业板建立,李嘉诚认为这是大规模整合资源的绝佳机会,于是将易网通注入电子商务,合并和记黄埔及长江实业旗下的新城广播附属网站及节目制作部门,这就是最初的TOM。

  TOM的IPO虽然获得巨额成功,但在李嘉诚的这个大玩具中,既是他的红颜知己也是TOM第二大个人股东的周凯旋却无法从中套现。要解套必须要有业绩支撑,但谁都知道,TOM上市的故事本来就只是一个泡泡,TOM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能够让TOM业绩报表好看,能让资本市场不断抛售股票的投资者重新建立信心的CEO来执掌大局。很显然,tom.com的第一位行政总裁,也是新城广播行政总裁的张承并不合适,当时周凯旋还在内地找来了东方蜘蛛广告公司总经理、演艺界明星朱时茂和超越广告公司总经理陈小东①,以及后来去了空中、曾很长时间担任TOM在线CEO的王雷雷,希望他们一起帮助张承把tom.com做好。

  后来张承因过于注重内容建设,不能达到TOM快速膨胀的自我发展,于2000年7月17日离任,出任和黄电子商贸部门新职。在这个背景下,2000年7月,前高盛高科技部投资经理王被推到前台,担任TOM公司的行政总裁。

  雷军说服金山、联想一起投资卓越

  联想在互联网战略上也并非一无所获,2000年他们参与投资的卓越网在2004年以7 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亚马逊,最开始占据30%股份的联想投资,理论上获取的收益接近2亿元人民币,实际上也是有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回报。创办并手把手实现卓越网这一好买卖的人叫雷军。

  2000年开年,金山董事总经理雷军觉得自己把互联网想明白了,于是就给金山大股东张旋龙看15页的PPT(幻灯片,PowerPoint),张旋龙没听明白雷军要干什么,但听雷军要继续加大对互联网的投入就点头同意了,张旋龙也被卷入互联网热浪中了。

  张旋龙此时嘴里总在重复着一句话:互联网快疯了,新浪快上市了。张旋龙最开始进中关村就是帮四通卖打字机,同时把兼容机SuperPC让四通在全国卖;张旋龙和四通上下像一家人一样熟悉,四通是新浪的大股东,新浪上市,四通自然受益。张旋龙跟着高兴,跟着受鼓舞。

  张旋龙同时在1999年下半年刚刚促成雅虎与方正合作,两家公司合作开一个合资公司代理雅虎中国的广告。雅虎的故事也给张旋龙很大的震撼,1996年上市的雅虎很快取代网景,成为全球互联网市值之王,这样的故事谁听起来都震撼。

  另一个让张旋龙意识到互联网不得了的故事是中华网在1999年7月上市,不仅IPO当日大涨,之后的半年里,只要有任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消息出来,中华网的股价就要上一个台阶。中华网的CEO叶克勇也是香港商界的知名人物,张旋龙在多次酒会上与之打过照面。对于叶克勇的成功,一多半的香港人都没有想到,张旋龙也很惊讶。

  新浪、雅虎、中华网,三家发生在身边的.com故事让张旋龙迫切地感受到互联网大有未来。

  1998年9月,联想注资金山后,金山的股东有联想、有张旋龙、有求伯君,雷军也是股东,但股份最少,只是小股东。雷军要做互联网,还必须说服张旋龙之外的其他股东。

  求伯君也想做互联网,但他更看好网上酒店预订这块业务,也就是电子商务,但方向不一样。雷军更看好亚马逊,他想在网上卖东西。由于都看好,因此金山在做卓越的时候,也在做旅游电子商务网逍遥网。逍遥网由生性逍遥的求伯君管理。卓越和逍遥这两个名字,不知道是谁取的,就名字来说,就是金山两大掌门的内心写照,卓越对应着雷军,逍遥呼应着求伯君,都是绝妙匹配。

  2000年联想分拆,投资业务划分给了朱立南领衔的联想投资,如前所言,2000年3月联想从香港二级市场圈来28亿元港币的现金,正想投资互联网,于是,当雷军征询朱立南意见的时候,朱立南欣然应允。金山控股和联想投资联合给卓越估价2 000万元人民币,其中金山控股投了1 000万元人民币占70%股份(内含管理层20%的股份),联想投资投了600万元人民币,占30%股份,最后投到卓越账户的现金是1 640万元人民币,多出的40万元是卓越首任总裁王树彤个人投的,以表示自己对公司的信心,王树彤后来离开卓越后,创办了B2B网站敦煌网,这是后话。①

  雷军看好卓越,提出自己亲自担任卓越的CEO,但包括金山董事长杨元庆在内的董事会都不同意。1999年因为红色正版风暴获得巨大成功,董事会内关于雷军是否适合担任金山董事总经理的杂音没有了;关于金山演变成联想软件事业部,雷军与联想软件事业部一部总经理韩振江竞争上岗的说法也成为无稽之谈,雷军在金山的位置超级稳固,董事会又一次燃起金山独立发展并上市的想法,这个时候,让雷军去兼任卓越的CEO,董事会怎么可能同意。金山董事会说雷军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关注卓越,但去当CEO的念头还是打消为妙。

  雷军执拗不过,只好在卓越不设CEO,请王树彤来当总裁,配合自己这个董事长来管理和领导卓越。

  雷军从1998年起就在动员王树彤到金山工作,王树彤也想换到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给王树彤腾位置,既然金山董事会不让自己当卓越的CEO,不如请王树彤当卓越总裁,配合自己,雷军直觉上觉得王树彤够职业,也适合做电子商务。

  富华大厦 陈一舟 王树彤

  1999年年底,北京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从陈一舟的ChinaRen出来,雷军想起王树彤就在楼上,就打了个电话给正在思科做市场经理的王树彤。王树彤那天中午正好有空,于是两人一起吃午饭。席间,雷军对王树彤说:“做互联网不见得行,不做互联网,则肯定不行。”雷军还对王树彤说:“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你可以循规蹈矩地过下去,但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雷军接着对王树彤说:“我们现在想做电子商务,你有没有兴趣来做?”1999年的王树彤承认互联网是一个机会,但没有马上答复雷军,“我要好好想想,一周之后给你答复”。

  1999年雷军经常去富华大厦是因为他在武汉大学的同学陈一舟。1999年4月,陈一舟从美国回来找雷军,和雷军聊了一阵互联网之后,陈一舟告诉雷军,他要办个网站超过网易。和丁磊很熟的雷军觉得他在胡说。让雷军没想到的是,6个月后,陈一舟将网站建了起来,用12个月烧1 000万美元的速度将ChinaRen做得人气挺高。

  1999年年底,雷军问陈一舟:“ChinaRen人气的确做得不错,但你靠什么赚钱呢?”陈一舟回答:“来我这里的都是年轻人,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他们在我这里聊天、做个人主页,高兴得一塌糊涂,然后,我就可以向这些人卖手机呀……”雷军立即告诉陈一舟这种想法没戏。“你的这种想法和我们1996年做CFido的想法一模一样,我那个时候出钱买服务器,付电话费,网友们在我这里玩得也很高兴,但他们觉得来我这里就是在给我面子,我赚不到钱。”

  陈一舟不同意雷军这种看法,他坚持人只要聚在一起,就会买相同的东西;雷军坚持,买了相同的东西,人才容易聚在一起。那个晚上,他们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争论到凌晨两点多。这场争论使雷军渐渐想清楚了“垃圾访问量”没用,这场争论更加坚定了雷军改变之前卓越下载模式转做电子商务的信心。

  一周之后,王树彤通知雷军他可以加入卓越,接着提出想请陈年一起来。在2000年金山春节联欢会上,雷军又一次见到了原《书评周刊》主编陈年,陈年此前筹办运作“席殊好书俱乐部”的经历让雷军非常感兴趣,雷军觉得卓越的模式和图书俱乐部的模式很像。三个人那天在联欢会外的一张桌子上谈了一个多小时。

  有了钱,有了王树彤与陈年,雷军看样子是要做电子商务了,但是,看着以前积累下的成绩①,雷军又觉得割舍不下。雷军试图说服原来负责软件下载的高春辉和他的团队一起转向电子商务,但后来发现,这是徒劳。

  雷军将高春辉们聚集到一起开会,他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他讲:“第一,互联网是工具,采用先进生产工具的企业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回报;第二,我们一定要到互联网上淘金,我们付出的是人民币,在美国股市上赚到的是美元,天然能翻10倍;第三,访问量不一定都是钱,大的门户靠访问量能赚到广告费,但更多的网站只有靠电子商务。”

数据统计中!!

最新评论共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评论内容:请文明参与评论,禁止谩骂攻击!)
不能超过250字节,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昵称:    发表评论 (Ctrl+Enter快速回复)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合作说明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健康游戏忠告: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350317@qq.com 联系QQ:350317

Copyright © 2010-2013 Www.27zG.CoM
苏ICP备11049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