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dj战歌,就上傲气战歌网!2015年传奇家族玩家最喜爱的家族战歌网
战歌推荐:战歌网 战歌网dj Mc战歌网 DJ战歌网下载 激情战歌-冰雪战歌网 客服Q:350317
新闻搜索:

中国直销网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0-12-14 02:03

王德辉遗产的诉讼,龚如心获得终极胜诉,她可以续继拥有华懋集团这个地产王国的操控权,亦得以保持亚洲第一富婆的地位。虽然华懋集团并非上市公司,其价值多少难以估计,但《福布斯》曾估计龚如心拥有70亿美元身家,比英女皇还要富有。

  华懋集团属私人公司,但实力绝不逊于市值逾千亿元的长实或新地;华懋在港持有200多幢物业,包括住宅、写字楼、商场及工贸大厦,市值合共200亿元。而最受人瞩目的是位于荃湾仍在兴建中的如心广场,这幢斥资100亿元兴建,楼高108层的商厦由小甜甜一手策划,誓要成为全球最高的商厦,原订于04年落成,由于工程进度近2年拖慢了,目前尚未完工。

  大厦股权投资数不尽

  除华懋集团外,龚如心私人名下的资产多不胜数,包括持有永安中区大厦及永安人寿大厦,另拥有本港上市公司安宁数码控制性股权,及若干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同时在英美两地有数以10亿元计的投资。虽然自遗产官司案后龚如心已绝迹土地拍卖场,但她并没有减少在海外的商业活动。

  华懋集团主要由一间名为参明有限公司持有,在王德辉失踪前,参明由王德辉持有73%股份,龚如心的弟弟龚仁心和弟妇刘元春则持有20%,龚如心只占7%。但在王德辉失踪后两个月,即90年6月份,龚如心透过发行大批新股,并斥资15亿元买入1500万股参明有限公司新股,令她在参明的持股量升至95%,而丈夫的股份则摊薄为1.46%。

  股份频变更越胀越大

  2000年,王廷歆为争回财产作出部署,向法庭申请委任会计师行暂管王德辉的遗产并获批准。02年11月,遗产执行人把王德辉名下的山顶百禄径15号的大宅,以5600万元出售予庄士集团。

  而参明有限公司的股权亦出现了变量。2001年8月,王廷歆与龚如心争取在内庭聆讯时,龚如心把19998股参明有限公司股,转到王德辉的遗产执行人名下,令王德辉遗产执行人持有达12.7%参明有限公司股权,而龚如心在参明的股份则降至86.05%。

  龚如心除了应付遗产诉讼外,还要应付临时遗产管理人指她侵吞王德辉遗产的诉讼。遗产管理人在2004年声称,龚如心在30年前与丈夫、家翁等人连手发展葵涌区一个高层商住物业后,未有按协议比例摊分售后收益及逾千万元的租金收入。

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为了让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点肉,他和三个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创业之路。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做饲料,又成为中国饲料大王。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主业。

  这位被称作“内地首富”的人有两个特点: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和更加坚持专注。

  他喜欢吃麻婆豆腐和回锅肉。只要待在成都,中午便会乖乖地回家吃妻子做的饭。平日里,他最主要的工作餐是盒饭。除此之外,他还习惯和各部门基层员工在集团餐厅共进午餐。他吃饭速度很快,饭盒中不会剩下一粒米。

  他不喜欢穿西服,身上的T恤衫和休闲裤加起来不过几十块钱。

  他原来的座驾是一辆桑塔纳,最后下属实在看不过去,逼令他换了辆奔驰。每次坐飞机出行,他也只坐经济舱,当然机票最好是打折的。

  他的发型十几年来没变过,是那种花几块钱就可以理的自然式。十多年来,他一直去同一家理发馆理发。

  他把自己比作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不会对明星和名牌感兴趣的“二百五”。

  他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生活的主色调就是学习。无论和谁交谈,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碰到有用的便往上记。

  他没有架子,从来不骂人,脸上永远带着温和的微笑,说话的时候他非常注意措辞,从不会让人听了感到不舒服。基层员工见了他不会感到有压力。

  作为一代巨富,刘永好除了名气之外,普通得实在不能再普通了。

  同样不普通的还有他的学习能力和专注精神。

  白手起家 成为鹌鹑大王

  “22年前,你们4兄弟凑了1000块钱开始创业,如果用做投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假如现在你的财富突然间一夜蒸发,你认为你还能东山再起,再度成为中国首富吗?”

  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刘永好轻轻抿了抿嘴,沉吟片刻,然后挺直身子,直视着我们,一字一句地说:“其实,这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了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这个企业什么都没有了,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但是我的自信还在,我的见识还在,我的这种经历和能力还在,我可以重头再来。对于我来说,自信和勤奋是无价的。”

  说完,他摊开一个很大的笔记本,记下了这个问题,脸上露出敦厚的笑容。这是刘永好的习惯,无论和谁交谈,身边都不离一个本子一支笔,碰到有用的东西就往上记。

  在刘永好身上,有两项特质:第一,他非常非常地爱学习,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方能不断进步,方能跟得上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的变化,有能力和知识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第二,他非常专注,主业一直专注于农业,并在这个领域内做深做广。中国有9亿农民,他帮助农民兄弟挣钱,然后再挣农民的钱。这两项特质最终成就了内地首富。

  下乡插队,了解了真实的农村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1966年,作为年仅15岁的红卫兵小将,刘永好为了跟着老师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亲1949年土改的时候在地摊上买来的,据说还是英国进口的毛料,在父亲和三个哥哥手中辗转了17年后到了刘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样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刘永好把它当成了宝贝。

  毛主席见到了,刘永好渴望着赶快进入共产主义。因为母亲告诉他,只要到了共产主义,“一周吃一次回锅肉,两天吃一次麻婆豆腐”的理想生活就可以实现。但这种理想生活显得遥遥无期。

  两年后,17岁的刘永好插队到了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古家村,当地没水没电、缺医少药,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老乡们都认为这里是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刘永好一天的工分是1角4分钱。

  许多年以后,刘永好在和名牌大学的MBA座谈时谈到了这段经历:“我当了四年零九个月的知青,我觉得非常荣幸,因为这段经历锻炼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心态,锻炼了我的身体。在农村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使我了解了中国的农民,了解了中国的市场,懂得了艰苦创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是一定要上的。”

  第一个梦想泡汤了

  1980年春节,二哥刘永行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时间,他竟然赚了300块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

  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兄弟们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中国历来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却极度缺乏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说干就干,这是刘氏兄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并不是难事。很快,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起了个名字叫“新意音响”。

  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人家出钱,工厂一人一半。没有想到,这个事情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氏兄弟们的美梦胎死腹中。

  24年后,在向记者谈及这档子事时,刘永好仍然感到无限惋惜:“我们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的音响只能成为了我所在学校校办工厂的一个产品。后来,这个产品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居然还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如果当时我们做音响的话,现在我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电器大王,说不准的。”

  回农村养鹌鹑去!

  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创业的强烈愿望却被点燃了。当“万元户”成了刘永好的新理想,那是1982年。做什么呢?搞音响投资大,何况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从养殖业开始做起。于是,在左邻右舍鄙夷不屑的议论声当中,刘永好和兄弟们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

  鹌鹑越养越多,下的蛋也越来越多。每天下班回家,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就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偶尔碰到自己的学生,难免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钱包毕竟鼓了起来。刘永好兄弟们一商量,干脆去古家村办一个良种场吧。

  别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但是政治觉悟一定要有。为了确保自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拉社会主义后腿”,刘永好跑到县里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钟光林,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

  “没啥子问题嘛!”钟光林很开明,但是书记毕竟是书记,讨价还价意识还挺强,紧跟着提了一个条件:“你们要带起10户专业户。”

  这个没有问题,刘永好也是这么想的。自家没多少钱,吃了定心丸的兄弟们马上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元,结果当头便是一盆冷水,银行不贷!1000元钱对于银行不算个大数,对于刘氏兄弟们却不是个小数。

  四人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家中值钱的物件,凑起1000块钱。许多年后,每当过春节,刘永好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是躲债,而是躲是银行。地方工行、农行还有建行的老总都拼命想请刘永好吃饭,但刘永好已经不再需要贷款了。

  三哥陈育新(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下乡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场长。为了保险起见,刘永好和大哥、二哥决定随后再跟进。“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没有孵化箱,他们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两公里之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那一天是1983年的12月8日,非常冷的一天。当我们重新向他提起这个日子的时候,刘永好显得兴奋异常:“你们好厉害啊,我差点都忘了!”

  有些事情容易忘记,有些事情却很难忘。1983年底,兄弟们一盘点,这一年育新良种场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哥几个兴奋异常。

  灾难降临

  天有不测风云,转过年来,一场“灭顶之灾”骤然而至。

  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永好的语气中还是透露出一丝悲凉。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们一碰头,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那次会议,真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最终,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

  刘永好带着鸡仔去农贸市场卖,一竹筐鸡仔加一个瘦弱的人,撑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寸土不让。刘永好初来乍到,想在他们的身边安营扎寨,门都没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但是,鸡仔是不能带回去了,晚上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一个板凳,坐了一宿。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著

“1828年世界上就有了王老吉饮料,而可口可乐1886年才有。可口可乐早已在中国罐装销售,哪一天我们也到美国去罐装王老吉!”对于“百年老字号”王老吉的“野心”早有所闻,但万万没想到这是出自37岁的施少斌口中,毕竟,他接棒王老吉还不到4年。 

  从广州市区往花都的方向驱车半个多小时,王老吉药业的总部就在公路边。施少斌解释,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那么多应酬和杂事,可以安心工作;而且离机场只有10分钟路程,方便出差,不会错失无限商机。 

  年销售额每年以25%以上的幅度增长,成为我国中成药生产50强之一的资产优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本,通过品牌整合,让区域性品牌逐步成长为全国性品牌,并打通了海外市场的通道…… 

  在成绩单面前,施少斌显得很谦逊:“不值得一提。只要用心去做,不管谁来都会做出好成绩。也许换一个人来领导,可能比现在发展得更快。”言语中,施少斌始终透露着潮汕人聪明、实干的商人本色。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全国有1600多家“老字号”,他们绝大部分都处于困难或亏损状态中。如何把老字号企业的优势与现代企业的市场发展相结合,是重振老字号最重要的命题。有人评价,王老吉药业的崛起,可谓是探索老字号与现代企业经营相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另类国企的“黄灯意识” 

  “国企并非代表着僵化和暮气。但是,要弱化国企意识,强化市场意识。”作为王老吉药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施少斌并不忌讳别人把王老吉称为“另类国企”,因为现在的王老吉既有民企的活力,也有外企的规范。 

  施少斌认为,国企、民企、外企只是所有制不同,面对的是同样的市场环境。随着市场的不断整合,国企也是在变中求生存求发展。最后,不是所有制决定它的生存,而是它是否具备发展的能力,能否把已有的资源整合发挥出来。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工艺,固然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与时俱进地发展现代生产工艺,对王老吉来说至关重要。 

  关于国企改制,当时北京、上海等地的同行纷纷跑来向施少斌取经。施少斌曾给他们讲了一个“黄灯意识”:到了十字路口,绿灯转黄灯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如果你下车去问警察能不能走,还不等你回来,就已经转红灯了。但你在保证别人和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了,那你就超越了别人走到了前面。比如说人才引进、用工制度、薪酬福利,如果死套当时的政策,就很难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有人把经营管理国企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诀窍就在领导人的心态和对政策制度的把握上。

  “取经者”被这个年轻人敏锐的思维折服了。

  肯德基卖起了王老吉 

  2004年6月26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工人日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策划大会暨著名策划评选活动”揭晓,施少斌以其“打造王老吉金字招牌”的成功案例,与倪润峰、张瑞敏等同时荣膺“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称号。 

  如何才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当然是品牌!施少斌认为,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市场,一流企业做文化,但这往往会被经营者忽视。所以,施少斌把重心放在了提升王老吉的品牌个性,渐渐淡化其“凉茶”的形象,倡导一种健康的理念。

  “做大王老吉,必须扩张它的资源半径。”施少斌说,对企业资源半径的扩张和整合的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凉茶占据了王老吉业绩的半壁江山,但凉茶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如何才能扩张其资源半径? 

  “这就要看你是把它看作是一个产品,还是定位为一种健康饮品。”施少斌说,这个市场充其量不过10亿元的销售额度,如果调整定位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量就大多了。通常人们都会觉得凉茶只是属于南方和夏天的饮料,但我们做了一个“反季节的促销”,发现冬天在北方的销量十分火爆,因为冬天气候干燥,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爱吃辛辣,更容易上火。这就是一个如何去扩张市场的问题。当然,口味、包装要有针对性的变化。 

  施少斌甚至还提出一个概念:能否把王老吉做成一种中国式咖啡或时尚饮品? 

  没过多久,谁都不会想到全球知名的快餐连锁店里竟然卖起了王老吉凉茶。从2004年7月26日起,王老吉凉茶在广东、广西、福建的200家肯德基餐厅开始售卖;2005年,肯德基还准备将它推广到全国1100家餐厅。 

  这也是王老吉首次试水与跨国连锁餐饮企业的合作。为配合肯德基的生产工艺流程,王老吉药业为其量身订做了15克装的凉茶颗粒以及10安士杯。这次合作为王老吉药业将来的品牌输出打下基础,同时,也把王老吉培育新新人类市场的眼光、多渠道的品牌建立和营销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牌企业不能老气横秋 

  一直以来,传统的国企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为什么那么多民企、外企的人才愿意跳到我们这来,收入不错是一方面,当然还有发展平台和价值认同上的吸引。”施少斌自信地告诉记者。

  2001年,施少斌上任伊始,最深的感受是青年员工的严重匮缺。“我们是一个老牌企业,但不能是一个老气横秋的企业。”他把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当作首要大事,在企业推行和风细雨式的变革,实现了企业干部的更新换代。“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国企中,很多时候改良要比改革来得现实有效”。 

  同时,施少斌在公司推出了“公开竞聘”的机制,调动了内部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已经有8位MBA和一位博士加盟公司,改变了企业的人才结构。

  企业机制的变化甚至吸引着一些人才回流。现任总经理助理的沈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0年前,沈军伤心地离开了“让个人职业生涯只会贬值”的国企,去了外企工作。而吸引他再次回到国企的不是收入的多少,而是施少斌回答他的那4个字―――求同存异。沈军的问题则是:“国企和外企在观念和管理理念、方法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别,假如我的一些管理方式和做法与现在企业里的做法不匹配,你会怎样处理?” 

  施少斌的思路是,首先人尽其才,然后把空降兵与地面部队交换,进而把原有的年轻大学生推到台前。他认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管理者最首要的任务。 

  国企不能未战先输 

  施少斌在中山大学攻读EMBA时,曾反驳教授吴能全的一个观点:在国企暮色苍茫的今天,中国的希望在珠三角,珠三角的希望在民企。 

  “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国企不能未战先输。也许是国企给我带来的成长吧,我一直心存感激。”施少斌觉得,人们普遍看到的是国企反应慢、人员负担重,还有无法挣脱的关系网。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国企同时也是一棵大树,它不用考虑贷款,它的内部资源,包括厂房、设备、资产,国家都是无条件地交给你来操练,同时锻炼你成长,这是何等幸运。同时,它已有的市场基础、品牌已经成形,你面临的只是利用一切优势,再创效益。 

  难怪,曾有公司通过猎头挖施少斌,甚至开出该公司双倍的年薪,但他并没有动心:“价值两字,大概不是金钱所能计算的。”施少斌对国企有很深的情结:我一直在国企发展,是国企历练了我,成就了我,所以我时刻怀着感恩的心,报答国企对我的培养。

  施少斌戏称自己是“16开纸干部―――一张16开纸的红头文件随时可能把你调走”。但他还是怀着长远的信念经营企业,就像种树,认真地选种、浇水,参天大树可能不在我的手上出现,但今天,我给它打下的一定是一个参天大树的基础。 

  不一定做500强,一定要做500年 

  走到今天,施少斌认为自己成长最关键是机遇。从施少斌的简历看,他的学历背景,是生物化学与EMBA的完美结合;再看职业生涯,从毕业就在医药行业,没有离开过。从科研、业务、到行政,从基层到高层。施少斌对自己掌控的这个企业了然于胸,他的成功源于他对王老吉的深刻理解。

  最早因为希望专业对口,施少斌进了“敬修堂”研究所搞科研课题。一年后,发现自己的突破能力到了一定限度,便考虑转型,希望重新从一张白纸开始,于是提出搞销售,负责广东、海南的销售。在月工资不足1500元的年月,施少斌年底竟拿了9000元奖金。 

  因为经常写写营销心得,1991年底被厂长点名当了秘书,24岁便当上了公司办公室主任,这是锻炼综合协调、平衡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关键性一跳。1996年底作为总经理助理兼市场部经理开始拓展市场、广告企管工作,1997年成为整个广药集团最年轻的集团副总(不到28岁),从经营生产到科研技术等一一历练,2001年8月,施少斌进入羊城药业(现为王老吉药业)的时候,除了财务部、人事部经理没做过,其他各部门都轮番历练过了。在公司里,施少斌形容自己就像举重教练―――让员工学会一点一点加码,直至举重若轻。 

  那么,这个“举重教练”退休后想做什么呢?施少斌思考了10秒:“当老师吧。”“教什么?”“管理,当然是管理。”施少斌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以施少斌今天的战绩,他当之无愧。 

  施少斌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和积累,王老吉已经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企业,很多海外的财团主动找上门来。对王老吉来说,合资的重点不是资金。王老吉并不缺钱,我们要的是合作伙伴的技术、网络等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和整合“王老吉”的资源半径。我相信,通过寻求“共赢”和“利益平衡点”,王老吉不难求得一个大的发展。 

  今年2月1日,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同兴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启动合资合作项目,标志着国有控股的体制已经成为历史,王老吉从此将大步迈向国际市场。 

  “我们不一定要做500强,但我们一定要做500年。”对于王老吉以后的发展,施少斌想得更远

赵本山:煤炭掘得创业首桶金

一、煤炭掘得首桶金

  赵本山是靠演二人转入行,后演小品成名,但发家却是卖煤和运输开始的。早在1993年,赵本山就成立了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虽然打着艺术名号,但是盈利却是靠煤炭和运输,这些钱为他的文化产业积累了原始的资金。

  二、“二人转”转来资金

  单从“刘老根大舞台”来说,有人算过这么一笔账:其一天的收入大约10万元,这一年算下来就给赵本山带来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扣去各类成本,他在刘老根大舞台的纯利应该至少过千万。靠旅游发展二人转,是赵本山的商业战中的重要一役,在天津、长春、哈尔滨等连锁开场使赵本山成了中国二人转市场的领军人物。

  三、办教育锦上添花

  据说,当年赵本山要办艺术学院,很多大学都想与他合作,但是赵本山却签了辽宁大学。问及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辽宁大学给出了“提供宿舍、提供部分师资及其他办学硬件”等诱人条件,才最终让会算计的赵本山动心,因为仅在这几项上,他就省下上千万元的资金。在位于沈阳南郊苏家屯区的一块将近300亩的地上,赵本山一下就耗资8000万元,建成了本山影视基地,而据业内人士透露,这块地目前市值将近7个亿,又为他增加了一个经济增长项目。

中国体育界获得世界冠军的人越来越多,但能在短短几年内,便从月收入只有千元的“穷小子”变成了腰缠万贯的“亿万富翁”,恐怕就屈指可数了。田亮在国内体育圈里绝对算是一个创富奇迹了——“智慧创造财富”,用在田亮身上是一点都不为过。

  经商是最大兴趣

  早在2004年,田亮就开始悄悄涉足商海了。他在重庆开了一家公司做科宝博洛尼厨具产品的代理,在西安则成立了一家保时捷汽车代理销售公司。

  2006年,田亮成立了“陕西田亮体育发展产业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正式标志着他开始进军商场,该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兴建一个大型网球馆。同时,田亮还与西安某房地产商一起买下了一块地皮,开发一处大型楼盘。从一个跳水冠军成为一个亿万富豪,田亮只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令人刮目。

  提高曝光率

  田亮的智慧,在于他有着不是一般运动员所具有的经济头脑。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的冠军头衔不仅让他赚足了人气和知名度,大把大把的钞票也是随之而来。

  与一般奥运冠军不同,田亮很会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人气进行二次“创业”。一般现役运动员最忌讳的就是传“绯闻”,但田亮却很好地利用了他和郭晶晶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因为田亮明白,越是没有定论的关系越能引起外界和媒体的好奇、猜测,这样他的新闻才会每天出现在各媒体的头条位置。而商家选择运动员代言,除了要看该运动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外,更要看这个运动员的人气和媒体曝光量。

  涉足娱乐圈

  除了利用绯闻为自己聚拢财富外,他还积极涉足娱乐圈,并顺利与香港英皇公司签约。但这也是田亮铤而走险的一步,正因为“签约事件”,最终导致田亮与中国跳水队彻底决裂。不过,现在回头看看,田亮虽然为这一“险招”付出了被跳水队开除的代价,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他迈出的这一步未必不是未雨绸缪。

周大福掌门郑裕彤的创富故事

郑裕彤,在香港超级富贾中排名第三,个人身价达300亿港元。港人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和家喻户晓的“周大福珠宝”相联系。而在他旗下的香港新世界集团更是集酒店、房地产、黄金珠宝业等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跨国集团。

  郑裕彤不善高谈阔论,不了解他的人,总以为他辉煌业绩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运气。对此,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幸运碰上一两次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远幸运。如果你希望永远幸运,你一定要付出永恒的‘勤’与‘诚’,那幸运才会常伴你左右。”

  郑裕彤虽然拥有今天的辉煌,却也曾有过儿时苦苦熬过的贫寒。1925年8月27日他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今顺德市)一个贫寒的家庭。幼时一家人仅靠父亲开小店勉强糊口。原来父母亲希望他专攻学业,但是只念到初中便被迫辍学。13岁那年,由于日本侵略军进犯广州、香港,百万市民受战火纷飞的侵扰,衣食不稳,性命难保,纷纷出外投亲靠友。当时,澳门是葡萄牙殖民属地,因不少日本移民在葡萄牙殖民统治区的南美洲寄居,因此,日本侵略军唯独没敢践踏澳门。万般无奈之下,父亲郑敬诒也将儿子送往澳门,到挚友周至元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伙计。

  首创制造九九九九金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金店里分大伙计和小伙计,小伙计就是当杂役,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对于一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段工作显得十分忙碌辛苦,但懂事的小阿彤却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的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一天,周至元派阿彤去码头接一位亲戚。码头上,来自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海船不断靠岸,人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忽然,一位南洋商人向路人打听在哪里可以竞换港币。许多人都懂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商机,年纪尚小的阿彤也热情地上前搭讪,他用浓重的顺德口音说:“到周大福金铺可竞换,价格公道”。阿彤说话时口齿稍显笨拙,却在众口之争中赢得了信任。这样,商人望了望老实巴交的阿彤,随他来到了“周大福”开创了一笔新的生意。而后,周至元发现阿彤在这方面显得过人的智慧,于是继续派他发展这项工作。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他常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看看路途经过的金铺来作对比,用行话说这叫“看铺”。而周老板并不知阿彤如此痴迷。长此以往,阿彤经常上班迟到,因而引起了周至元的注意。一日,在上班途中阿彤路过一家金铺,发现橱窗里摆放着好几款别具一格的饰品,不由得停住脚步,良久地揣摩起来,竟又耽搁了上班的时间。当他急匆匆赶回金铺时,老板已经在店内等候多时,阿彤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战战兢兢地说明了原因,结果老板不但没有责备,反将上街“看铺”的特权交给了他。这样只要生意不忙时,他便上可以上街去“看铺”了。照规矩,在金铺学徒需要3年才能出徒,可郑裕彤却未满3年就荣升为金铺掌管,负责铺面的日常经营了。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郑裕彤虽说接受的是金铺旧式的带徒教育方式,但是他并不保守,甚至超前具备现代人的经营理念。在他全新思想指导下,“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不再为总裁独有,而是资产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企业。在他的思维方式中,独具特色的洞察力,令同事们人人称道。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有人说他是靠运气发的财。郑裕彤却说:“香港是个充满无限机遇和挑战的地方,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面对挑战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关键在你如何去辨识,有无足够的心理准备”。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把目光转向钻石业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郑裕彤十分关注国际珠宝饰品的流行款式,他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极有身份的西方女士,喜欢佩戴钻石饰品,黄金饰品已不被她们所器重,得出此结论后,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就是这张“戴比尔斯”牌照,曾吓退了一大批钟表商,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实际上,郑裕彤开创钻石业所取得的功业,起到了引导香港珠宝业挑战传统,寻求发展的一场空前的革命。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多年来,郑裕彤创下的业绩,早已传为佳话,他以自己60年勤奋进取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心“诚”体“勤”是成功的不败原理。

  “周大福”的发展史,是郑裕彤----一代商界英才的成功史……

  郑裕彤简历

  郑裕彤,广东顺德市人。现任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主席,香港恒生银行董事,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副会长,香港金银业贸易场管理监事会会员,香港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及推选委员会委员,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荣誉会长,世界顺德联销总会名誉会长,顺德市、佛山市、广州市、武汉市及南京市荣誉市民。

  郑裕彤出生于一个纱绸商人之家,他十五岁便独自离乡往澳门谋生,在同乡周大福开设的金铺当学徒。他吃苦耐劳,天资聪颖,诚实机灵,深得东主赏识,备受器重;选为乘龙快婿,与周翠英(顺德市荣誉市民)结为连理。从此,他成了金行的中坚,得以尽展才华和抱负。

  郑裕彤一贯务实至上,善于把握机会,开拓发展。周大福珠宝行在郑裕彤主持下改为有限公司,经营业务迅速发展,现已下设二十三间分行,遍布港九新界、澳门,并首创“999.9”纯金;珠宝生意远至南亚、比利时、英国、美国等地,并在南非有一个钻石加工厂,是香港最大的钻石商,成为饮誉东南亚的“珠宝大王”。

李鹏之女不靠老爸靠自己

 李小琳,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李鹏之女,中国电力国际发展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很多人眼中她是命运的宠儿,但因其作风低调,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是一位美丽的女性。

  挟前国务院总理李鹏女儿和中国电力国际发展公司首席执行官之名,李小琳在中国电力市场被称为“一姐”,统领市值近百亿的中国电力,也是香港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中唯一女性CEO。身份特殊的她每次在公众前出现时,都是一身讲究的顶级名牌,令投资者耳目一新。

  公主爱美丽

  曾经有接触过李小琳的分析员形容:“没想到她如此平易近人!还如此爱美!”也常有女记者赞她保养甚佳,一点也不像43岁。理由是“皮肤实在太好了”。

  在她的香港办公室,装饰着中式木制圆形拱门架和欧式屏风及沙发,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和考究的设计,完全出自李小琳自己的手笔。有人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挟“公主”之名的李小琳更不例外。

  在镜头前,一套高贵的蓝宝钻石项链、耳环,配上衬蓝白色绢质衬衫和同质外套,这典型的“小琳风格”,已为金融圈的专业人士所津津乐道。对于李来说,美丽的重要性几乎与事业等同。此次准备正式拍照时,她先是穿上黑色长裤和黑色高跟鞋,然后很细心地问记者:“配衬白色裙子会好看一点吗?”

  能力之外的资本

  生活之中的李小琳是什么样子的?

  野炊之中,一群人围坐在树阴下被美丽的景色深深打动,沉静片刻,有人吟出两句诗:“迟日园林悲西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李小琳马上接出后两句。“谁的诗?”大家询问。“初唐,杜审言。”李小琳毫不迟疑地回答。

  按照世俗观点,凡是领导干部的子女受到提拔,都因为上面有人,脚下有根,身后有背景,而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这种情况当然有。但认识李小琳的人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特殊家庭背景,靠她的才华人品和实际工作能力,也许会获得的更多。

  在熟识李小琳的人眼中,她是靠自己真本事闯出一条路的。清华毕业后,她在电力技术学院当过老师,在华北电管局当过技术员、工程师,在电力部国际合作司经贸处当过副处长、处长。1994年初,经国家经贸委和经贸部批准,电力部独家投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电力行业在境外的融资窗口。李小琳被从国际合作司经贸处处长的位置上抽调出来,负责公司的筹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成立了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中国电力国际公司,李小琳出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尽管在许多时候,人们因为她的家庭背景,对她高看一眼,但她从不把这些当作资本,“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在她心目中,前辈的荣誉和业绩永远属于前辈,它可以让你感到幸福和自豪,但它不会成为靠山。而只有自己的奋斗,才是最坚实的依靠。她说,理想是一种境界。人生难保完美,“靠天靠人不如靠自己,求神求佛不如求吾心。”

  和父亲的故事

  “爸爸做事果断,而且特别认真,这辈子他唯一的目标就是为国家作贡献,无论做什么职务,都要将事情做好。”每次提及父亲李鹏,李小琳都语气尊敬,她眼中的父亲“意志坚定,生活有目标,做事认真,再朝目标不断努力。他没有刻意去教我们,但我们做儿女的在耳濡目染下,也在无形中学到了他这种意志与品德。”

  小时候的李小琳很是顽皮,常常会作弄爸爸,但“每次都会失败,后来就再也不敢胡弄他了。”刚开始学习日文和英文的李小琳发音不准,为了改正这个毛病,英文本不好的李爸爸会利用任何时间考问她,并经常突击检查她的功课,现在的李小琳回忆当时的心情还心有余悸:“抽查时不会可就要命啦!”

  此外她每天坚持写日记,也是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好习惯。她把过往的工作记录、处理中国电力上市的过程,以及接受传媒访问的内容辑录成两本名为《心路历程》的精美特刊,每次提及此作品时便淡淡地笑着说:“我闲时经常翻阅这两本,每次看都有满足感。”

  修禅减压

  昔日的李小琳比较低调,一直在默默耕耘。1994年,她受中国电力部委托去香港创建中国电力,以后的时间被她形容为“十年磨一剑”。2004年10月中国电力在港挂牌上市后,她才稍微高调一些。对于成为公众焦点的感受,她淡淡地说:“我只是抱一份平常心。每次见到人,我都会有一份好心情。可能是相由心生吧,看到别人快乐,我自己也快乐。”

  因为电力市场维系中国的经济命脉,于是由她担任CEO的中国国际电力公司在其间举足轻重,因而自然引发媒体的关注。在外界看来,无论回答多么刁钻的问题,她都能纯熟地应对,并令周遭的人感到舒服。她甚至说:“我所说的相由心生,是要有快乐的心情,以及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感恩,是李小琳平时用得最多的字眼。对此她有着自己的说法:“常怀感恩之情,我们就会时刻有报恩之心,报祖国之恩、组织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同志之恩、朋友之恩……”常怀感恩之心,就会将给予视为最大的快乐;就会内生一种定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那种难得的“律己”。

  李小琳告诉记者说,“我早已养成静坐禅修的习惯,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我可以静坐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于是,睡前静坐已成她的习惯。“吾当一日而三省”,静思时,一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撞击心头,让她警醒觉悟。“其实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压力,有压力时就要静下来想一想,然后针对性地解决,我们企业‘天时’可能不够,‘地利’还好,‘人和’嘛,肯定有啦。就是因为我常静坐禅修,静下来想出解决方法,你才看不到我脸上的压力。”

  声音:“成功绝非侥幸,别人施舍的东西永远变不成自己的。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则要学会微笑接受。”拥有“中国前总理之女”和“中电国际CEO”两顶美丽桂冠的李小琳说:“我能有今天的成果,要感谢很多人的恩惠。”

  一个懂得感恩的女人,无需言它,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理由。

台湾富豪蔡衍明的米果帝国 (1)

蔡衍明说自己做了件创纪录的事情,但在外人眼里,却是一场莫大的冒险。这位中国旺旺董事长个人举债8.5亿美元,谈笑间完成了中国旺旺新加坡退市、登录港股之旅。

    这笔近两年来亚洲规模最大、杠杆比率最高的巨额融资收购,给50岁的蔡衍明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中国旺旺市值从30亿美元飙涨至51亿美元,蔡衍明顺势跻身台湾富豪榜第六。

    究竟是什么不断创造和延续了蔡衍明和他的米果帝国的财富传奇?

    一个商人的精明转市

    转投H股让中国旺旺的市值几乎翻倍,更为重要的是在这200多天里,蔡衍明完成了对旺旺的重组。

    事件发端于2007年5月28日,蔡衍明以私人公司名义向高盛(亚洲)、瑞士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12家银行财团联贷8.5亿美元,用于收购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进而完成私有化,转投H股。

    中国旺旺从新加坡退市的主要原因是与同类公司的落差: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旺旺”虽然每年净利率达16%,但只有15倍的市盈率,同是在1996年上市的康师傅选择了香港,市盈率却达40倍左右。

    按照中国旺旺董事兼财务总监朱纪文的说法,一方面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现一直很平淡;另一方面,诸如康师傅、统一、蒙牛等同类型公司都在香港上市,而新加坡股市除中国旺旺外没有同类型的公司,所以很难吸引投资者注意。

    但在蔡衍明眼里,这个原因被简化了。“被提到说差人家很多,成就感没有了,叛逆感就出来了。”蔡衍明对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在低头玩弄着手里面的名片,嘴里哈哈笑着。

    蔡衍明的叛逆感在去年终于冒出来了,当时很多投行和基金希望能够给蔡衍明提供支持,“那个时候很多这种基金啊,希望提供资金来帮我们收下市,然后将来上了市他们赚些钱。”

    不过权衡之后,蔡衍明有了自己的想法,“干脆就自己来吧。”接下来,借款过程倒是很顺畅,朱纪文介绍说,开始谈的时候不是8.5亿美元,而是10亿美元,因为并不知道收下市要用多少钱。

    和三家主办行谈判的时候,要求每家先过5亿美元额度。这样即便有一家淘汰掉,两家加起来还是10亿,如果主办行找不到银行支持,就要自己出5亿美元借出。蔡衍明没有低估银行对他的信任:“他们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都全部搞定。”

    蔡衍明背负着创纪录的债务度过了200多天,“一动我才知道压力这么大,因为我个人20几年没有借钱。我说这个压力很大,然后他们(银行)说他们压力还大呢,他们没有给个人借过这么多钱。”

    事件结束于2008年3月26日,此时,正当受全球次级债风暴影响,香港股市数周之内,股指狂泻,多家新股叫停上市计划,而中国旺旺依旧“固执”地完成香港上市。不过,蔡衍明此役也是成果斐然。现在中国旺旺的市值已由退市前的30亿美元增至51亿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旺旺在这200多天里完成了公司的重组。

当初在新加坡上市时,旺旺旗下的食品饮料、酒店、医院、地产等多个事业部共同捆绑,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主体认识不清,对股价造成了一定影响。退市之后,旺旺把核心业务食品饮料业务单独剥离在港上市,旗下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则分拆至另一家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为蔡衍明家族私有。

    30年前输不起的自尊

    “我以前很乐观、很招摇,拜把子一大堆。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动收敛。”

    蔡衍明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明刚”,不过没人这么称呼他。这个名字是1980年取的,蔡衍明说:“那个时候很惨,我睡不着,总是想为什么,然后算我名字的笔画,觉得蔡衍明这三个字比划不吉利,就给自己取了个明刚。”蔡衍明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会哈哈大笑,声音颇为爽朗,但表情拘谨。

    我们不妨回放一下这段被蔡衍明称为“最困难”的时光。

    那一年蔡衍明19岁,根据他的自述,是在不得已的状况下,主动请缨,做了老板。

    当时宜兰食品厂并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做外销。1979年,因为蔡衍明有心做自己的品牌,“OEM要看别人脸色,你做的产品没有特色,要被他砍价钱;品质要偷工减料,你又怕被他踢出局。我要学别人去打品牌。就是这么想的,我这个旺旺娃娃也就是那时候设计的。”

    然而事情却出乎蔡衍明的预料,“做内销就要赊账,那时候我们东西做出来,卖出去却收不回来钱,变成呆账亏了很多钱。”

    就在这个时候,蔡衍明性情大变,“我以前很乐观、很招摇,拜把子一大堆。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动收敛,因为一个人成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失败。那个历程让你觉得,今天的成绩太过于夸大了,以后等哪天你又稍微往下走了一点,你怎么面对人家?”

    从小过惯了富日子的蔡衍明差点儿没挺过那段日子,“从小我日子过的奢华,太有自尊了,经不起那种没有自尊的。这次大家都认为你亏了很多钱,都看不起你,说你败家子。当然人家不会这么讲,但你看人家的眼神你就怕,你就认为人家那么说你。”

    蔡衍明迫切需要一剂安定自己的方子,和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当时他想到的办法就是祈求神明,除了给自己取个新名字之外,他还到台湾的八王公庙祭拜庙里供奉的灵犬,在蔡衍明祭拜的前夜,他梦到了狗叫。

    在旺旺崛起之后,这个梦到狗叫的故事被蔡衍明讲述了很多遍,于是,八王公庙、中国旺旺、蔡衍明,这个故事里的主配角全部成名。现在向蔡衍明求证故事的真伪,他说:“这样讲才传奇嘛。”

    也就在同一时间,蔡衍明看到台湾稻米过剩,从事日本米果生意有赚钱的机会。在蔡衍明23岁那年,他跑到日本找“米果之父”桢计作,当年桢计作已经64岁,对这个合作不甚赞同:“我年纪和你差这么多,和你合作,如果不成功,我会被人家耻笑。你不成功我这个社长也要辞职。”

    不过,信奉“缘分”的桢计作最终并没有拒绝出现在他面前的这个中国小伙子,蔡衍明拿到了米果的技术,“旺旺在一夜之间就起来了。”

    米果托拉斯是怎样炼成的

    经历了几轮惨烈的价格割喉战之后,旺旺在大陆的市场份额差不多回复到以前。

 1983年以后,旺旺开始“顺利。”当时蔡衍明已经占据了台湾85%的米果市场,初期的竞争对手可口、义美被迫离场。就在这个当口,蔡衍明看到了大陆的商机,“我觉得中国就是一条龙,总是要起来的。”

    中国旺旺正式进军大陆是在1992年,当时第一个厂子投在了湖南望城。把厂子投在湖南有两个原因,“投资就是凭感觉。当时湖南省领导对我很好,我们投资的第一个厂在望城,那时候走到那里,看到‘旺旺-望’,就决定了,好像就是这么草率的。”

    当然,这种“草率”确实有让蔡衍明挠头的时候。旺旺在湖南的第一家厂建厂之后,蔡衍明去郑州参加烟酒会。烟酒会现场让蔡衍明很满意,因为当场就有300货柜的米果签售,而且协议上都是款到发货。于是,旺旺台湾工厂24小时加紧制作,把米果从台湾运抵大陆,没想到交货的时候对方却要求卖完之后付款。

    蔡衍明不会降价求售,“那我工厂就不要干了”。他选择的是在长沙、上海自己开门市卖,“还是卖不了那么多啊,后来就送给小孩子吃了。”没想到这样反倒打开了当地市场。

    当时面对大陆经销商一贯卖完之后付款的作风,蔡衍明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款到发货。”让经销商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蔡衍明的做法是:“我到一个地方,先打广告,谁先给我钱,我就先给谁卖。那个时候很少人打广告,广告一打,钱就来,接着就是排队拿货了。”

    看到旺旺很赚钱,进入者越来越多。受到竞争对手的冲击,当时旺旺米果在国内售价是每公斤50元,而在这些小厂的冲击之下,每公斤跌价到30元。

    蔡衍明想到的唯一策略是推出低端品牌,在各地扩建生产线,加大产量,降低成本,从而把那些刚起步的对手挤出市场。

    “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那要怎么盖啊?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那个时候我就提出给各县政府写信。”

    蔡衍明这封信上的内容是,旺旺想在贵县投资,但条件是希望你们盖个厂房租给我们。“我利用我们的品牌换这个厂房。”蔡衍明说当时集团里多数人认为,“政府怎么可能提供这种条件?我说不试怎么知道。”

    当时中国大陆正值招商引资热潮,各地方政府之间也在竞争。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果然就有人来了。“我不用本钱,只要付一个租金。他们政府盖房很快,四五个月就盖起来,成本非常低,租金很便宜。”

    “在那种状况之下,我们设备也买国产的,我们知道怎么能做到最低成本。”

    经历了几轮惨烈的价格割喉战之后,旺旺在大陆的市场份额差不多回复到以前。

    百亿不是起点千亿不是终点

    “做主业比较刺激啊。在国内随时可能会有人跟你斗,国内这个市场太大了。”

    蔡衍明现在投资了医院、酒店,但他还是说:“做主业比较刺激啊。在国内随时可能会有人跟你斗、有人跟你干,国内这个市场太大了。”2007年,势头正劲的中国旺旺在休闲食品业创下了百亿人民币的营收,但对于50岁的蔡衍明来说,这才是刚刚上路。

 2008年,经过战略整合后的中国旺旺则更加专注于发展米果主业。其H股上市时所募集的资金中,65%将用作扩大食品及饮料产能,包括建设新生产设施;25%用作提升分销网络,包括在中国新增55个销售办事处;余下10%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这正是蔡衍明的兴趣所在,虽然我们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蔡衍明讪讪地说:“这个钱呢,目前股票在大跌,没多少啦。”

    在中国旺旺,每一个员工都记得蔡衍明说的一句话:“百亿不是起点,千亿不是终点。”蔡衍明对此分析的头头是道:“随便挑美国一个(米果)品牌看,在美国国内市场,去年就做了差不多80亿美元。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大,中国人的胃也不比美国人的小吧?将来有可能做中国第一大,那就有可能是世界第一大。”

   

    儿子习惯叫父亲为老板

    初见蔡家大公子的时候,他走在很多人的前面,但一眼能料定他。

    因为是老板的儿子,又是旺旺的重要管理人员,所以蔡绍中说他挨老板骂比一般人多。可我们聊到他的老板蔡衍明的时候,他语气中带着崇拜。

    最好不要轻易质疑蔡衍明的决策。蔡绍中讲述这个观点的时候用了一句话,“人总是会屈服的。”这禁不住让人怀疑并非心甘情愿,但他继续说:“老板自有老板的道理,你的想法如果不一样的时候,你的想法老板脑子里已经跑过一遍了。”

    要保证蔡衍明每一项决策的执行。这已经是一个习以为常的做法了,蔡绍中为我们讲述原因:“如果大家一致执行,损失会降到最低,至少我们方向一致。如果大家方向都打乱了,到时候没有结果,最后也不知道对错。”

    这就是蔡衍明的“一言堂”,但蔡绍中很以为然“你不要管,你就去做”。蔡衍明对此也安排得很好,“公司里不需要那么多动脑的人。”

    看看蔡衍明,再看看旺旺,想一想:“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好?”

    《英才》:父亲当时要求你高中毕业就进公司的理由是什么?

李嘉诚最经典的创业风波故事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荣氏家族百年创业传奇

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一则令人沉痛的消息传来——荣毅仁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这个百年家族的传奇人物,走完了他完满的一生,像一页华章轻轻敲下最后一个休止符,旋律在一个秋天戛然而止。

  “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说。

  恒大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面粉工业同业公会主委、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从充满贵气的阔少到刚健的企业家,再到红色政治家,直至睿智的政治家,荣毅仁的身份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戏剧变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以及由他延续并发展的庞大商业帝国,成为中国近百年来一个独一无二的传奇。

  荣毅仁

  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本家

  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这一年也是分水岭,荣家由此走向低潮。家族中多人远走海外,资金外流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认为“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故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而当时的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荣德生父子与共产党的信任由此建立。“跟着共产党,这条路我走对了。”荣毅仁曾这样评价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同时,“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这是荣家祖上留下的遗训,荣毅仁一直以这句话来警戒自己,并因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这两个条件是荣家商业帝国百年不衰的重要原因。

  1954年,荣毅仁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荣氏企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第一次会见“大官”陈毅

  “1949年,共产党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挥戈南下。我是怀着‘共产党政府绝不会比国民党政府更糟’的信念留在上海不走的。”荣毅仁在回忆录中提到解放军进入上海的时候,他的心中仍然存在两个疑虑。

  一是生命安全有没有保障,二是办实业有没有希望。

  但解放军的真实行动让荣毅仁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解放军睡的是马路,吃的是自己做的窝头,没有动过上海人民的“一针一线”。更让荣毅仁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会见共产党“大官”陈毅时的景象,当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风趣诙谐,刚柔相济,及为人诚恳的态度,更使得荣毅仁的心踏实了下来。陈毅还同夫人张茜,上海副市长潘汉年和夫人董慧一同来到荣毅仁家中慰问,并征求其对于企业生产情况,工商业政策的意见。在解放军的作风和陈毅的个人魅力的驱动下,荣毅仁开始了与共产党的经济合作。

  难以忘怀的“雪中送炭”

  1950年,由于国民党制造的“二·六轰炸”事件,使上海遭到严重破坏。荣毅仁的企业生产和资金困难,一时发不出工资。但当时正好是过年的前夕,工人等着发薪过年,许多工人纷纷来到荣毅仁家里,要求立即发工资。

  面临如此窘境,上海市政府给予了荣毅仁大力支持。在发生事件的当天,上海市政府就把荣毅仁安排到上海大厦暂住。另外,马上通知有关部门和厂工会的负责人去做工人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体谅资方的困难和处境,遵守政府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使矛盾得到了缓和。

  上海市政府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荣毅仁的民族棉纺织工业。如鼓励进口外棉、免征进口税等。为了缓解申新系统资金的困难,上海市政府还通过人民银行以及新华银行、四明银行等给荣毅仁的企业数量不小的优惠贷款。

  对此,荣毅仁曾这样感叹:“这种雪中送炭的做法同国民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做法真有天壤之别。让我更加坚定了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一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创建中信再创奇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毅仁从十年动乱的阴霾中走出来。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在荣毅仁的带领下,CITIC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具有银行、贸易公司、法律、会计事务所等各项功能,涵盖贷款、进出口贸易、咨询、国际投标代理等业务,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是被称为“仪征模式”的发行海外债券举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中国急需化纤产品,此项目下马损失难以预料,纺织部找到中信公司寻求帮助,中信公司经慎重研究,提出了向海外发行债券的办法。1981年2月,中信公司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

  同时,中信公司大胆地开拓租赁业务。1981年,中信与北京机电公司、日本一家公司共同筹建租赁公司,为北京市的“北京”和“首都”两家出租汽车公司从日本租赁汽车各200辆。中信公司帮助出租车公司解决外汇问题,汽车公司则付人民币。在不到两年时间,两家出租公司所租赁来的汽车就赚回了所付的全部资金。自此以后,租赁业务在中信甚至发展成为其一大重要的业务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经营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的租赁部等。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荣毅仁率领CITIC开始了“收购香港”的战役。1987年1月16日,CITIC决定收购国泰航空12.5%的股权。其后,又收购港龙航空38.3%的股权,取得香港电信公司20%的股权。当时投资于香港的内地资本系统企业已超过1000家,其投资总额超过250亿美元,其中2/3以上是以CITIC为首的华润集团、光大实业、中国银行、招商局、中国旅行社等所占有的。

  荣宗敬、荣德生

  荣氏商业帝国的创始人

  荣家——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无锡惠泉山麓的五里湖畔的荣巷,小桥流水、清风碧荷、吴侬软语、杏花缤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

  1873年,半农半商的小业主荣熙泰家中诞生了一个婴儿,是个儿子,取名荣宗敬。两年以后,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世。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但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却衰败下来。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荣熙泰的长子荣宗敬在14岁时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当时是1886年。比荣宗敬小两岁的荣德生在私塾读书,因为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考科举当大官。荣德生却并不这么想,他一直以哥哥为学习的榜样,想早日为家庭分忧,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

  在兄长的引荐下,荣德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此时的荣宗敬则在另一家钱庄做学徒。荣宗敬雄才大略,而荣德生讷于言而敏于行,平实勤励。两个兄弟为荣氏商业世家奠定了基础。1896年,荣氏兄弟和父亲一起开设了一家广生银庄,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当时,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遂决定筹办面粉厂。[Page]

  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产品还未出厂便被抢购一空。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时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面粉厂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投资实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1922年止,申新已有4个厂,产纱绽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申新的发展速度当时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上世纪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的“人钟”牌棉纱与“兵船”牌面粉一样,畅销于市场,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为旧中国的“棉纱大王”。

  作为民族金融与民族产业的兴起人,荣氏家族体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公司的“无限公司”做法——董事会只享受股权,不负责具体事务和宏观决策,完全信赖总经理并委以全权。企业发展“吃着两头”的方针,即面粉厂需要用面袋子,便发展纱厂,并将此两大块撑着,互相递进,形成面粉和纺织帝国。

  1916年,在荣家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荣毅仁出生了。他是荣德生最疼爱的儿子,但管教严格。荣毅仁的生母程慧云同样严格管教儿子。虽然她自己不识字,但从来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你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像你父亲一样做一番大事业。”她说。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绽、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手创的事业被毁于一旦,精神上受了严重创伤,1938年2月,荣宗敬郁积成疾,撒手离世。

  上海解放前夕,荣德生全力阻止迁厂逃资,终于使企业的绝大部分机器设备得到了完好的保存,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建国后,荣德生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他辞世后不久,全国的荣氏企业先后申请公私合营。

  荣智健

  中国首富

  “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中信香港也不会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规模。

  ”这位打破“富不过三代”传说的荣毅仁的独子荣智健这样评价自己。中信泰富14.9亿美元的资产估价,以14.9亿美元荣登2004年福布斯内地富豪榜榜首。

  开Singer跑车的少年

  荣智健1942年1月出生于上海,是家中惟一的儿子,另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我是独子,所以小时候宝贝一点。那时讲男女平等,我看我们家里还是有点重男轻女,尤其我母亲,但父亲倒没怎么宠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实行公私合营当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条有效途径,荣家在上海是当时最积极配合这一行动的。

  1956年,荣家企业宣布全面公私合营。同年,14岁的荣智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荣智健少年时代生活是非常优越的,他追忆那时的生活时说:“家里有很多个佣人和中、西菜厨师。父亲出入乘坐Buick,Cadillac,后来换了一辆梅赛德斯-奔驰300。我第一次开汽车是10岁那年,开的是一辆红色皮座的敞篷英国产的Singer跑车,特别刺激和紧张。那时,连在国外的荣家亲戚都十分羡慕地说,荣智健一家在上海的生活不比他们差,也许还要好一点。”[Page]

  即使是动荡的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荣家也非同一般,荣智健念大学时期,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于其他同学。“在天津大学的时候,生活比在家里时候要艰苦、严格得多,可是我却有条件请大伙儿吃饭,上学校小食堂吃排骨,虽然贵一点,只要有钱,还是可以吃得到。因此,我在同学们的眼中显然是一个明珠。”他后来说。

  “文革”时期干了8年粗活

  1965年,荣智健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学校生涯结束后,他孤身到吉林省长白山区一个水电站实习。不久,“文革”爆发。“我觉得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前我可以说是没有吃过什么苦。”他说。

  1966年到1973年间,荣智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一个水电站接受“劳动教育”。那段日子,几乎什么粗活都干,抬路轨、搬大石、背烧焊用的氧气瓶上山下山、高空安装高压电缆等。他回想那些往事时说:“八年下放,吃了不少苦,也得益不浅。人变得坚强了,对社会对人也有更多了解,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是那么的单纯了。这些,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深奥的道理,使我学到了顺境中学不到的知识。”

  第一桶金:720万美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智健南下香港,荣家在香港有一些资产,大都是些纺织厂的股份,例如九纱厂、南洋纱厂等。这些纱厂的股份30年没动过股息,因而积下一笔钱。荣智健就凭着这笔本钱,与堂弟荣智金和荣智谦合资在新界大埔开办了爱卡□Llcap□电子厂。“初时,我占股本的三分之一,后来工厂赚了钱,我把个人分到的利润再投资进去,令我所占的股权增加到60%,前前后后总共投资了1000多万港元。”荣智健出售爱卡公司时,他个人得到720万美元,是他投资的56倍多。

  巧妙的资本运作游戏

  1986年荣智健正式加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香港”),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他提出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由他选用人才,第二是授予他相当权力,毋需事事请示。

  荣智健任香港中信总经理后,第一件大事是提出收购国泰航空股权,中信香港首项大投资是1987年2月以13亿港元购入了国泰航空的12.5%的股权。这一举措,尽管遭到董事局许多人的反对,但荣智健坚持认为,香港要稳定繁荣,处处都要靠运输,不是轮船就是航空。而国泰公司在航空方面已有几十年经验,信誉也很好。事实证明,这项投资是成功的。

  中信香港在1990年以逾100亿港元收购香港电讯二成股权,成为这家当时香港股票市场值最大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至此,中信香港资产总值接近200亿港元。

  荣智健还设计了一项更大更巧妙的资本运作。成功收购泰富发展公司之后,“泰富发展”就更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荣智健任董事长,成为中信旗下的上市机构。1990年6月,荣智健把中信名下的12.5%国泰航空股份,作价28亿余港元,悉数注入中信泰富,接着又将20%的澳门电讯作价2.5亿港元,注了进去,随后,他又使用“小蛇吞象”的办法吃掉恒昌企业。恒昌企业是多元化大型非上市公司,集团名下各类物业在1990年底就超过了30亿港元。

  荣智健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集中信泰富的流动资金,另一面通过各种途径联合友好共同动作。1991年9月,荣智健终于策划成功,收购了恒昌97.12%的股权,其中中信泰富占36%,其余由各合伙人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等投资,以李嘉诚所占份额最大,荣智健个人也占了一份,为6%,有12.55万多股,若以每股收购价330港元计,则他需负担4.9亿港元。派息后恒昌股值大减,中信泰富发新股,又用现金换取李嘉诚等合伙人手中全部股份,不久就完成了全面收购资产值70多亿港元的恒昌企业,而所用资金净额才40亿港元。[Page]

  接下来,荣智健又把资金运作指向房地产业。1993年3月,中信泰富与太古地产联手,以成交价28.5亿港元投得一块贵重商业地,计划建120万平方米商业中心,另有停车位达400个的停车场,于1997年落成。2004年12月中信泰富及旗下公司共斥资6.09亿元人民币拿下了大冶特钢。此举标志着荣智健掌舵的中信泰富已将资本触角伸向了内地钢铁产业。

有着“小超人”美名的香港第二大富商李泽楷是李嘉诚之子,今天人们再谈论起大富豪的话题时,其父李嘉诚恐怕已是不能独享了。

  李泽楷真正为世人广泛瞩目,是从1999年开始。当年5月中旬,李泽楷购入“得信佳”集团,改名盈动上市。当天股票狂升23倍,李泽楷的个人财富也由15亿港元升至100亿港元以上。之后一路攀升,短短几个月内,盈动的市值暴升至2200多亿港元,成为香港市值第六大的企业,被称为香港经济界的一个奇迹。

  前不久,李泽楷完成了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企业并购案,成功地收购了香港电讯,购并后的公司成为一家市值超过700亿美元的宽带互联网集团,市值超过了长和系,成为仅次于中国电信及汇丰银行的全港第三大市值公司。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李泽楷在心中有着更高的追求,创建全球最大的宽带国际互联网业务,他要力争走在科技时代的最前面,勇做时代的弄潮人。

  创业追逐科技新潮流

  李泽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因此特别关心科技的发展。回到香港后,他本着自己尊崇科技的信念,于1990年创办了卫星电视,正式踏足科技界。到了1993年,也是本着这个信念,利用出售卫视所得的收益,创立了盈科拓展集团。关于香港经济今后的发展,他还是本着这样的信念,提议在香港建立“数码港”,以使香港面对国际竞争,能够站在电子时代的潮头上。

  创立卫星电视并将其出售,可以说是李泽楷在创业中做出的第一次非常漂亮的“亮相”,技惊四座。

  1991年,香港政府发放卫星电视牌照,李泽楷向父亲借了5亿港币,成功投得香港首个卫星电视。1991年5月,卫星电视开播,在两年的时间里,就覆盖了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300万家庭用户,广告客户包括万国宝通、大通、百富勤、国泰航空等著名商业伙伴,李泽楷靠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一个卫视王国。

  就在卫星电视初具规模,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人称“小超人”的李泽楷又有超人之举,将自己全力创建的卫视出售。

  1993年5月,在加拿大的一艘游艇上,李泽楷仅由一位私人顾问陪同,进行了一场出人意外的谈判,他将卫视64%的股份售与有意开拓中国市场的传媒大王、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这一转手,李泽楷净赚4亿港元。

  靠出售卫视股份获得的收益,李泽楷做出新的决策,借壳在新加坡上市,创建盈科拓展,一直想走出父亲光环的李泽楷,从此开始自立门户。

  毕业于地处美国硅谷的斯坦福大学的李泽楷,对硅谷的发展历程自然十分熟悉。香港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硅谷的概念”促使他酝酿出建设“香港硅谷”,即“数码港”的设想。李泽楷认为,“数码港”建成后,香港可望在软件开发上取得长足的进展,形成今后经济发展的优势,用硅谷概念来包装地产项目,在香港可以说是由李泽楷首次提出。出道以来一直以大手笔见长的小超人李泽楷,创建“数码港”的创意,可以说是颇具远见的大家之作。

  1998年6月,李泽楷正式向香港政府提出“数码港”计划。1999年3月,李泽楷取得“数码港”项目的发展权,这成了他事业腾飞的起点。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公司签署租用“数码港”的意向书,其中包括和盈科互换股份的美国上市公司CMGI。该公司计划让旗下55家国际互联网公司,向“数码港”提供设施和技术,盈科还将与CMGI成立一家合营公司,发展亚洲的互联网市场。

  虽然李泽楷现在身置商界,但他还是策略及国际研究中心、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电信联盟顾问团、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凭借以上的身份,加上其独特的背景,李泽楷和科技界精英建立了沟通的渠道。这对他正确判断经济发展的趋势,开拓自己的事业,其益处是不言自明的。

  发展探求经营新理念

  李泽楷的经营之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条主线:提出网络概念――推动股价飚升――收购老牌公司――完成虚拟资产实体化。

  具体说来,首先是通过提出高科技概念,公司转型为高科技公司,股票随即成为网络概念股。在甚嚣尘上的“新经济”鼓吹、支撑下,网络股价飚升,公司规模膨化,虚拟财富剧增。

  相当多的网络公司至此就止步不前了,这正是它们致命的失误。李泽楷没有到此止步,他继续利用盈动的虚拟资产和财富效应,对具有实质资产和赢利能力的老牌公司成功实施了收购,从而完成了虚拟资产实体化最为关键的一步。

  李泽楷在得到“数码港”的资讯园区开发权后,采取借壳上市的办法,创立盈科数码动力,以及其后收购香港电讯,其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经营战略,就是他这一经营新理念的很好体现。

  被李泽楷选中用来上演股市神话的道具“得信佳”是一家不甚出名的上市企业。在前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的协助下,使得被借壳的“得信佳”公司,在消息没有确定前,股价已由0.04-0.06港元反弹到0.6港元,这个升幅已经相当惊人,但是在正式公布借壳恢复挂牌的当天,“得信佳”股价15分钟之内从0.136港元猛升至3.22港元,升幅达到了惊人的23.6倍,立刻成为一家市值千亿港币的企业,相当于李嘉诚长江实业市值的三分之二。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成功是磨出来的

昨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宁波新东方学校开学,位于朝晖路和百丈路的2个教学点同时投入使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来甬,在开学仪式上发表激情演讲,随后,他又先后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给大学生们作励志公益讲座。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是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教育机构。目前在全国37个城市开办了39所学校。昨日上午,宁波新东方学校总部上千平方米的教学楼,被数百名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挤得难以插足。

  俞敏洪作为一名13岁女孩的父亲,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告诫前来听课的家长, “孩子出生时像一张白纸一样,孩子的习惯主要是靠家长养成。现在有一些家长自己只管玩麻将,却要求孩子安心做作业。实际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难安心做作业。我为了让孩子安心做作业,晚上自己不上网,而是陪在她身边看书。这就是给孩子做榜样。作为家长,不能只管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要教会孩子励志奋斗。”

  俞敏洪近年来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在各种媒体上频频亮相。昨日,他走进宁波的两所高校给大学生们作励志讲座。他坦言,虽然现在是上市公司的 “老板”,但10多年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当年他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学。这种韧性决定了他后来的人生。

  俞敏洪说,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慢慢磨出来的。“我自己不聪明,也没有过人的天赋,但我能一心一意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做好每一个细节,所以新东方在大家的努力下一步步长大。”

  俞敏洪告诫在场的大学生,如果你想创业成功,必须用很强的耐心和毅力去磨砺自己,忍受挫折,因为“这是创业必需的气质”。大学并不能决定你将来的成功或失败,大学所做的准备是为你的将来铺垫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很关键。努力把专业知识学扎实,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金山软件与微软“抗争”19年,金山扛起“民族软件业”猎猎大旗,不承想竟成负累。从WPS占据95%份额的顶点跌落,一路坎坷、风雨前行,金山软件与求伯君的20年,跌宕沉浮、时运流转。金山一直在成长,但是始终难言巅峰与辉煌。8年5度上市、矢志不渝、资本圆梦。金山软件与求伯君,能否挣脱“小老树”的宿命?

  雷军退隐,留给金山的是感伤。

  多年以来,因为有雷军这个职业而专业的CEO,金山软件董事长求伯君一度处于半退休的闲淡状态。离开雷军的日子,求伯君不得不披挂上阵。

  5月30日,金山软件发布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正式宣布求伯君“转正”。此前,经过19年的资本“长征”,金山软件于2007年10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两个月后,CEO雷军辞职,求伯君暂任代理CEO,冀望在6个月内寻找CEO的接任者。

  当下,沉重的担子还是落在了求伯君肩头。

  “如果时光倒流,我不会选择创业”

  “我现在不太关心市值,我相信产品做好了,自然会有出众的业绩和市值——产品和服务是根本,这是我最在意的。”作为金山软件的第一大股东,求伯君思考问题依然带着浓厚的“程序员情结”,他更看重技术和产品。“就公司层面来说,上市前后压力变化不大,现在要对更多的股民负责,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我最大的压力。”

  对股民负责,确实是金山软件遭逢的现实考问。上市至今,股价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大起大落,金山软件发行价定在3.6港元,首日开盘价是3.9港元。由于获得资金热捧,曾有6.4元的高位。但后来随着恒指大跌,金山股价也是一路狂泻。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求伯君奋力托市,于1月7日至11日一连五个交易日,以每股3.772元至3.8元的平均价,合计增持200万股。

  但是很遗憾,托市之举并未见效,股价继续下探,盘中一度跌破2元。及至3月31日,金山公布2007年业绩之后,求伯君在雷曼兄弟和德意志银行的“安排”下,奔走于香港本地展开密集路演,向来不善言辞的他此刻必须要去琢磨、迎合投资者的喜好。“我告诉投资者,金山已经完成未来的业务布局:在珠海、北京、成都、大连,都有工作室研发各类游戏产品;我们还参股了广州金山多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与网络游戏研发团队——炼金工作室成立合营企业研发网络游戏,持股比例为40%。这种立足长远的战略布局会在未来有所收获,投资者对此应该是看好的。”

  由于大势转暖,加之金山披露的财务数据相当理想,股价已回升至4元附近。求伯君感到暂时的轻松与愉悦,“股价波动是正常现象,我现在也不是每天都看股价。被股价所左右会忽略掉最根本的东西,即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求伯君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最理想的CEO是金庸武侠小说里黄药师那样的人物,可以把桃花岛管理得井井有条,“我自己向往的是令狐冲那般的豪迈与侠义,那是一种侠之大者的境界。”此前不久的一个论坛上,求伯君有言,“如果时光倒流20年,我不会选择创业,太辛苦太辛酸了。”朴实无华一句话道尽金山软件20年的坎坷与跌宕。

  众所周知,过去的8年,金山曾经5次谋求上市,最后才得以在香港圆梦。上市当天,雷军无限感慨:“女人最难的是生孩子,男人最难的是上市。”其实金山软件难的不仅是上市,每一步的战略选择都非常艰辛。

  接过CEO头衔,求伯君主观希望不要像雷军当年那么累,因为金山已经走上轨道,“公司的业务管理由事业部的副总们牵头,放权给他们,这些副总经过多年打拼与磨练,能够很好地担当起来。”

  “金山的正确定位是实现价值回归”

  走完曲折上市路,金山人心怀感慨与感动撰写了《梦想金山》一书,将金山软件的20年总结为“一个坚持梦想的创业故事”。

  “当年说要做中国微软,是一种美好的梦想。但实际上金山就是金山,我们没法完全去模仿别人。每个中国公司都有其特质,金山的正确定位是实现价值回归。”求伯君如是告白。

  中关村,生于斯、长于斯,WPS成就了金山软件最初的成功,但也成为后来的“包袱”。WPS是中国软件的一面旗帜,是成为“中国微软”的要件,但在“盗版”盛行的市场环境中,WPS注定始终无法让金山软件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大公司”。金山前CEO雷军曾对媒体说:“从纯商业角度讲,做WPS办公软件是‘犯傻’的事情。”但金山软件必须做WPS,“只要金山还叫金山,我们不会改变原有的责任,这块业务甚至不用赚钱也可以”。到目前为止,网游业务占金山软件总收入的70%,WPS、金山词霸、金山毒霸三个产品加起来只占30%。

  上市时被投资者定义为“香港第一只网游概念股”,虽然名叫“金山软件”,但所有人都认为它是金山网游公司。 

  日前,求伯君证实,金山的招牌软件WPS业务正与一家国际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至此,金山软件的四大产品线——网游、毒霸、词霸、WPS,只有网络游戏还由金山独自运营,其他三条产品线,都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了互联网线上运营。

  在求伯君看来,2008年的重点是在网络游戏上全面发力:“经过多年的研发、运营双线布局和积累后,金山将迎来网络游戏的全面爆发期。”求伯君定下的目标是进入网络游戏业界前三甲。据悉,金山软件计划在年内发布《封神榜2》等7款网络游戏,游戏题材涵盖中华武侠、神话演义、动作射击等多个方面,也将首次涉足休闲游戏类型。

  求伯君还表示,今年将集中研究可行的收购,积极与国内企业组建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合资企业。收购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研发游戏软件的公司,并希望能于今年完成有关收购工作。

  对于金山软件以及求伯君来说,进入网络游戏业界前三甲的梦想实现起来殊非易事。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2007年国内网游市场调查报告来看,金山软件以2 . 9%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九,而第三位的九城市场份额为12 . 2%。从财务数字来看,九城的全年营收为12亿元,而金山软件2007年的网络游戏收入为3.9644亿元。

  不少人认为金山软件是“小老树”企业,出名很早,但20年来终究没能长大为一家大公司,远不如后来快速成功的百度、腾讯、盛大。以前有内部员工说金山软件做决策总是慢半拍:做词霸、毒霸、网游都是跟进者,而不是领导者。同时,在每个业务领域都不是市场份额第一。金山软件过去的20年一直是“以战养战”,选择生意模型也都是从生存的角度出发,同时还有WPS的大旗要扛,所以难免在决策中缺少果敢和冒险。

  经历资本市场的洗礼与陶铸,金山软件依然保持着稳健、审慎的行事风格,“我们会专注在网游和软件领域,毕竟,这是金山的本分与主业。”求伯君说。

  求伯君:

  生于浙江新昌,1984年从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徐水县石油部物探局某仪器厂;1986年从仪器厂辞职,加盟北京四通公司;1988年加入香港金山公司在深圳从事软件开发;1993年成立珠海金山电脑有限公司,任总裁;现任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哈利波特》已经注定在现代出版史上留下最传奇的一页,至今全球一亿册的辉煌销售数字使它成为圣经和毛语录以来,全球最畅销的作品。

  背景:

  J.K.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家人和朋友叫她情人,书迷叫她JK。出版生平第一本儿童幻想小说《哈利波特》就获奖无数,至今全球一亿册的辉煌销售数字使它成为圣经和毛语录以来,全球最畅销的作品。

  1965年7月31日生于英国碎屑 Sodbury普通医院。父亲逐渐消失以前是劳斯莱斯(劳斯莱斯)的管理者之一。法国籍的母亲安已于1990年过世,有一个小她两岁的妹妹Dianne,目前在爱丁堡念法律。 罗琳以第一名毕业于 Tutshill 的 Wyedean 广泛的(综合学校),后来进入 Exeter 大学 (爱塞特大学)主修法语与古典文学。曾在 曼彻斯特(曼彻斯特)的 海鳗房子教师训练 学院(莫立教师训练学院)接受教师的训练,也担任过国际特赦组织(特赦 国际的)的秘书。

  她最喜欢的学科是英文和语言,从小爱写作,六岁时就写过一篇叫「兔子」的故事。小时候戴着眼镜,满脸鼻涕,有点害羞,有点用功,非常好动。最喜欢过万圣节。除了动物内脏,什么都吃。喜欢看喜剧,像Frasier和辛普森家庭( Simpsons)。

  在1991年,26岁的时候到葡萄牙教儿童英文时,曾与葡萄牙的电视新闻记者结婚三年,唯一的女儿Jessica,生于1993年。但是在女儿三个月大时离婚,返回英国爱丁堡居住,仅靠失业救济金生活,后来《哈利波特1-神秘的魔法石》甫出版,竟然全球狂卖,大奖不断,罗琳一夕之间,从贫穷的单亲妈妈,变成名利双收、家喻户晓的国际畅销作家。

  《哈利波特》已经注定在现代出版史上留下最传奇的一页,至今全球一亿册的辉煌销售数字使它成为圣经和毛语录以来,全球最畅销的作品。创造出这本书的作者J.K.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彷佛对全球读者施了神奇魔咒,一但你知道她成名的经历,你却不得不怀疑施魔法的人,其实是另有其人!因为她根本就是现代版的「灰姑娘」。

  最戏剧性的选择:

  《哈利波特1》完稿时的罗琳,穷得没钱影印稿子,只能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两本书稿。

  由于没出过书,不知该向谁投稿,只好至图书馆查阅一本作家年鉴,仅凭着个人的灵感和喜好,罗琳做了她这一生最重要决定,也最戏剧性的选择-挑选了克利斯多夫?里特作为她的经纪人。

  当然这两人当时一点儿都于法预知,后来《哈利波特1-神秘的魔法石》甫出版,竟然全球狂卖,大奖不断,罗琳一夕之间,从贫穷的单亲妈妈,变成名利双收、家喻户晓的国际畅销作家;而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从此一跃为国际知名的大书商。

  点石成金的魔法:

  《哈利波特》的成功,的确像是个伟大的魔术,因为这本书打破了童书出版界的许多惯例,它的文字篇幅很长,并不易被儿童阅读,主题内容的「正确性」也已经超过一般童书的范畴,包括具争议性的巫术、夸大的邪恶势力,甚至随着故事主角迈入14岁,作者逐渐加入死亡、青春期等特殊情节题材,使得原先才10岁的小读者(据说甚至有8岁忠实波特迷),被提早引领进入青春期和面对成熟的现实世界,使得有些大人开始更加关注「波特现象」对儿童的影响。

  哈利波特旋风,让许多不爱阅读的学生,重拾对童话故事的热情,吸引他们一探究竟,却是许多老师们乐于把握的大好机会。

  于是专门提供美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的Scholastic出版社,就出版了五本阅读指导手册《Harry Potter Literature Guide》,协助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内容的讨论研究,相对于向来不爱读童书,又「只指不导」的台湾大人们可要加点油了!罗琳说:『我从来没有设定我的读者的对象,我从来没想过为儿童写书,是儿童书选择了我,我觉得如果是一本好书的话,大家应该都会读它的』。

  显然,持续创新高纪录的销售数字已说明了,这是一部打破阅读年龄疆界的作品。

  创造阅读的纯粹乐趣:

  写作是罗琳生命中最喜欢的事,甚于照顾女儿、与朋友相聚或阅读,《哈利波特》就像是她的好朋友,给她带来许多快乐,所以《哈利波特》并不是一本具有神圣道德使命的书,她如是说。因此她并不认同媒体称她为「下一个路易斯」。

  罗琳直言她并不喜欢刻意恋眷童年,逃避长大的故事情节,认为人生的乐趣就在于成长的过程,所以她从十年前写第一本《哈利波特》时既已打定主意,只写七集,一个从哈利的11岁展延到17岁成长的故事。

  随着今年11月,华纳公司拍摄的电影即将上档,2002年第5本书的即将出版,「哈利波特全球热潮」势必一波接一波,J.K.罗琳的笔也有如一根神奇的魔法棒,继续不停的挥舞,继续扩张她的读者版图,逐步奠定她在世界幻想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哈里·波特的原型是比尔·盖茨

  据J.K. 罗琳密友透露,《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其实描述的魔法世界就是Geek(奇客)圈子,而哈里·波特本人的原型就是比尔·盖茨。在一般的字典上,“Geek”原指那些性格古怪的人,在PC革命初期,“奇客”开始衍伸为对电脑黑客的贬称。

  他们具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痴迷会达到不正常状态,生活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电脑和网络上。给大众普遍的印象是:架着厚厚圈圈眼镜、头发凌乱或发型古怪、衣着老土古怪,性格偏执离群等。

  罗琳自己说她小时候是个戴眼镜的相貌平平的女孩,非常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在当年,这样标准Geek相貌的人是会受到歧视的,这影响了J.K. 罗琳的整个童年。但等到她1990年构思哈利波特的时候,比尔·盖茨创建的Microsoft公司已经运营了10年,而且越来越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那些在原来学校里受到歧视的架着厚厚圈圈眼镜、头发凌乱的男孩或女孩成了影响世界进程的成功人士。“这太棒了,我要为Geek们写书。”于是,有着标准Geek相貌,架着厚厚圈圈眼镜、头发凌乱的哈里·波特诞生了,他从小被阿姨一家人当成怪胎,天天被关在橱柜中,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个平凡的小男孩——这一切都是Geek们也是罗琳和盖茨小时候的体验。但最终他们将用魔法改变世界。

  身价10亿财富超过英女王

  就像她书中的男主角哈利·波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奇异的世界里已经赫赫有名一样,J.K.罗琳在她的第一本书出版后不久一定也有这种震惊的感觉。作为一个失业的中年女教师一夜之间成为大不列颠最富有的女人之一。

  2004年,罗琳荣登《福布斯》富人排行榜,她的身价达到10 亿美元,财产数量超过英国女王的6.6亿美元。根据资料,罗琳有3 处房产,两处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和佩斯郡,另外一处在伦敦。

  哈利对罗琳施展的魔法还不仅限于此,2001年,罗琳梅开二度,嫁给麻醉学者尼尔·默里,再次有了一个完整的家。2003年,她生下儿子大卫,2005年1月又产下女儿麦肯奇。现在罗琳儿女双全,衣食无忧,再也不是那个泡在咖啡馆里孤注一掷地创作哈利·波特的单身母亲了。

  在自己的网站上,罗琳写道:“这些年,我获得的最好的东西或许应该是焦虑的消失。我依然不能忘记攥着手中的钱,考虑能不能付得起账单的那种感觉,不用担心这些是世界上最奢侈的事。”

 人们经常说,文学是现实社会的反映。

  在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商业化毫无顾忌地在文坛新人身上打上烙印,作为中国文坛进入市场化过程中的第一批获利者和受害者,这些出生在80年代之后的年轻作家,被人们统一贴上“80后”标签,这个称谓的背后蕴涵了太多的希望、诡异,他们享受过这个标签的荣耀,现在又在挣脱这个符号的束缚。

  如今,他们已经步入成年,正在发出这个年龄段面对时代的呐喊。可许多人担心,从外部环境到心理贮备,“80后”准备好了吗?

  为什么是郭敬明?

  6年前,他作为高中生,报名参加作文大赛;3年前,他是最畅销小说的作者,并成为福布斯名人榜当年最小的进榜者;2年前,他成立了自己的图书策划工作室;去年,他因网络投票数最高,从陈凯歌手里接过《无极》的改编工作;今年,他在其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袭的官司中败诉,被判赔偿21万元,却在其博客中坚称“认罚不道歉”。

  每走一步,郭敬明都引来众多关注和话题,“一夜成名”“剽窃”“官司”“漫骂与力挺”“开公司”??他的经历似乎涵盖了这一代年轻作家成长过程中可能的遭遇

  刚刚判输的抄袭官司似乎没有太多影响到郭敬明的日常生活。

  今年7月,郭敬明把运作两年之久的“岛”工作室正式升级为了“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此,他的多重身份里又多了一个文化公司董事长。办公地点也迁到了上海大连路的高档写字楼里。

  他在博客里记录了这个转变对于自己的新鲜感觉,“每天早上当我顶着一头爆炸黄毛,穿着牛仔裤T恤和一群西装革履的白领们一起挤电梯的时候,我心里真是充满了无比复杂的情绪??而且刚开始几天楼下保安几次对我欲言又止的表情也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带着少年偷做大人事般的得意,可郭敬明已经有了做老板的姿态,他说现在公司已增至8个人,“原则是要坐班——从工作室变为一个公司,自然要变得更规范。”

  从写书到做书

  “岛”工作室是这个文化公司的前身。每提到“岛”工作室和他们策划的“岛”系列丛书,郭敬明的声音会明显上扬,语速也变的轻快起来。

  “岛”工作室成立于两年前的6月6日,由郭敬明的老搭档——春风文艺出版社出资,郭牵头找人组织选题、策划和制作,春风则负责印刷和发行。当时工作室共有5个人,主要策划制作《岛i5land》杂志,计划出12本,目前已完成了7本。这是面向学生群体的文学读物,每本定价20元。

  郭敬明说,《岛i5land》走的是高端路线。他告诉记者,开始时,只是想每一期能卖到四五万册就好了,而现在每期的销量已达20万册。

  在成功地把郭敬明打造成为偶像作家之后,春风文艺出版社做的一系列“青春文学”作品在市场上屡屡得手,这时他们开始考虑新的“青春文学”平台。2004年春节的图书订货会期间,在饭桌上,郭敬明说起自己现在发表作品比较容易,但是很多朋友都很难,因此想建立一个平台,春风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常晶也提到想建立一个新的“青春文学”平台,郭立刻表示很感兴趣,说“那我来做啊,我可以来做一个工作室”。双方一拍即和。

  很快,郭敬明就拿出了工作室的整体运作方案。

  4个月后,“岛”工作室在上海成立,开张的日子选在郭敬明生日这天。工作室业务包括杂志策划、平面设计及制作海报等等。

  常晶觉得这个全新的合作方式不错,“我们可利用他的人气再揽一些人,也利用他的眼光,因为他知道哪些东西最符合这一代人的口味。”利用郭的的资源和影响力,加上出版社的发行渠道,从未有过的新模式让出版社一方感到兴奋。

  从此,郭敬明常常一天只休息3~4个小时。虽然,他挺满意现在兼顾写书和策划经营的状况,但他说,等“岛”系列这12本做完后,就不再做了,因为“对它的尝试已经够了”。

  《幻城》是如何“炮制”的

  郭敬明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亲密合作早在2002年就开始。此前,郭敬明的一篇散文《我上高二了》被春风文艺出版社负责青春文学的编辑时祥选编入《2001年中学生最佳散文》。

  第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有意在学生中发现原创文学作者,“培养出第二个‘韩寒’”(常晶语),于是,时祥选在回给郭敬明的邮件中问及他的创作计划时,也向其他几个入选“最佳散文”的中学生作者提出了稿约。

  郭敬明很快回复了时祥选:“我现在依然在写文章,也在出书。可能在毕业的时候(今年7月)会有书稿写完。希望我们可以合作。(春风文艺出版社是我很喜欢的出版社)。”并在邮件中附上了自己作文的获奖简历。邮件中提到的文章,就是当时正在写的中篇小说《幻城》。郭也是惟一回复时祥选的作者。

  郭敬明回忆说,高考临近,为排解压力,他写了这个跟现实完全无关的小说。那时看的奇幻电影、动画、游戏多了,于是有了《幻城》。因为构思时间长,一万多字的《幻城》一两天就写完了,这也是他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小说。8月,高考结束后,郭敬明向《萌芽》投稿,《萌芽》10月号刊出了中篇小说《幻城》。与此同时,郭敬明已经开始写长篇《幻城》了。

  小说反响强烈,让郭和《萌芽》都很意外。在《萌芽》网站所做的民意调查中,《幻城》以672票荣膺当月最佳,而第二名只有174票。与此同时,《萌芽》网站上关于郭敬明和《幻城》的帖子越来越多,话题包括:你喜欢《幻城》中的哪个人物?《幻城》改编成漫画怎样?游戏呢?改编成电影的话谁来主演?等等。

  《幻城》刊载后,郭敬明也通知了时祥选,时把小说买来,并给出版社领导过目。常晶从这篇小说中发现了郭与众不同之处和可能的市场潜力,“他写的是亲情——兄弟之间的情谊,这是他们这代人中比较缺少的东西,这是一个卖点。另外,他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两次一等奖,这又是一个卖点。当时我们想干脆就锁定这个人吧。当时确实在韩寒之后还没有什么新人出现。”

  常晶对出版社选择书的思路很清楚:做青春文学,但要意识到读者在成长,要抓住在成长的一代人所关注的问题。而郭敬明的文字让人感觉很忧伤、凄美,不同于韩寒的

宗庆后:创业靠的就是感觉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多年之后,由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2002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88亿元、净利润达到12亿元。

  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简单:“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

  从冰棒到娃哈哈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便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

  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了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搏一把,此时的他已经47岁,早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宗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宗庆后率领这家校办企业借款14万元,组织专家和科研人员,开发出了第一个专供儿童饮用的营养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神州,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到第四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净利润7000多万元,完成了娃哈哈的初步原始积累。

  小鱼吃大鱼

  1991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销量飞涨,市场呈供不应求之势。

  但即便如此,宗庆后依然保持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当时我感觉如果娃哈哈不扩大生产规模,将可能丢失市场机遇。但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思路,立项、征地、搞基建,在当时少说也得二三年时间,很可能会陷入厂房造好产品却没有销路的困境。”

  宗庆后将扩张的目标瞄向了同处杭州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当时的杭州罐头食品厂有2200多名职工,严重资不抵债;而此时的娃哈哈仅有140名员工和几百平方米的生产场地。

  摆在宗庆后面前有三条路:一是联营,二是租赁,三是有偿兼并。显然前两条路是稳当的,而有偿兼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但宗庆后最终决定拿出8000万元巨款,走第三条路。

  娃哈哈“小鱼吃大鱼”的举措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初包括老娃哈哈厂的职工,都对这一举措持反对态度。宗庆后最终力排众议,“娃哈哈”迅速盘活了杭州罐头厂的存量资产,利用其厂房和员工扩大生产,三个月将其扭亏为盈,第二年销售收入、利税就增长了1倍多。

  1991年的兼并,为娃哈哈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宗庆后尝到了并购的“乐趣”。之后,并购几乎成为娃哈哈异地扩张的主流手段:到2002年底,娃哈哈已在浙江以外的22个省市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2002年,娃哈哈共生产饮料323万吨,占全国饮料产量的16%。

  如果说早期的并购让娃哈哈迅速做大的话,那么与达能的策略型合作则帮助娃哈哈做强。

  1996年,娃哈哈的产品已经从单一的儿童营养液扩展到了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在内的三大系列,当时的娃哈哈效益还很好。

  “但我感觉已经出现了危机,企业最薄弱的地方就是规模太小。”宗庆后再一次谈到了他的感觉,“当时除了营养液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之外,果奶、纯净水都有与我们实力和品牌相差无几的竞争对手。”

  宗庆后为此制订了一个投资金额几亿元的长远的规划。“当时的情况下,如此巨额的投资,通过银行很困难,国内民间融资更不可能。最后,我们想到了国际外资本。”

  从1996年与达能集团合资兴办了5个企业之后,娃哈哈与外部资金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达能集团至今累计投资已近1亿美金。

  “几乎每年都有几十个亿的外部资金进来让娃哈哈用,这使企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宗庆后兴奋的说。

  由于合资的基础不错。能够抓住外国投资者获取利润的心态并予以满足,避免外商指手划脚硬要经营权,因此娃哈哈与达能的合资,非但没有像许多国内合资项目一样以失败告终,而且合资公司每年的资本回报率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农村市场养大“非常可乐”

  在娃哈哈的成长历史中,非常可乐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存在100多年,在全球饮料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两乐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很快便以势如破竹之势占据了我国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接触众多的经销人员之后,宗庆后发现了两乐市场操作的两大缺陷:一方面,“两乐”的决策过分依赖数据模型分析,流程漫长,不可能完全覆盖广阔的农村,而且两乐进入中国20年来也一直没有想过要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两乐”对高额利润的无止境追逐使其经销队伍缺乏向心力。随着“两乐”市场地位的稳固,两乐逐步转向了重视大城市终端的深度分销模式,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压得越来越小。

  宗庆后再次感觉到了机会。

  1998年,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正式向“两乐”挑战:“非常系列”将双脚扎根于广大的农村,紧紧抓住“两乐”在广大农村认知度相对较低的状况,以低价格切入;同时非常系列给经销商留足了利润空间,很快摆上了经销商柜台的显眼位置。


  正是牢牢抓住“两乐”的缺陷做文章,非常可乐很快异军突起。2002年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饮料产销量达到62万吨,约占全国碳酸饮料市场12%的分额,在单项产品上已逼近百事可乐在中国的销量。虽然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两乐”仍具有绝对优势,但广大农村市场几乎已被“非常系”控制。

  多元化的儿童用品商

  2002年5月20日,娃哈哈童装公司在北京举办娃哈哈童装展示发布会。娃哈哈盛传多年的多元化,就此迈开了第一步。而这一步竟是童装,多少有些出乎众人意料。

  “童装只是娃哈哈跨行业经营的一个新支点,是娃哈哈进一步多元化的基础。”宗庆后说。

  宗庆后的计划是,采取零加盟费的方式在全国开立800家童装专卖店,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童装品牌之一。

  实际上,在纯净水、可乐、奶饮料等系列产品疯狂赢利的时候,娃哈哈已经感受到了市场饱和的危机。全国饮料市场的大格局已经形成,能大刀阔斧开辟的地方已经不多,这已不能让宗庆后满足。

  在此之前,关于娃哈哈多元化的传闻一直没有断过:娃哈哈曾经和英国一家保健品公司建立了一家合资保健品生产厂,但宗庆后最后却以“现在进入保健品,市场时机还不成熟”延缓了大规模进入的日期;娃哈哈曾兼并了一家酒厂,可是后来娃哈哈在酒方面也没有多少投入;娃哈哈维生素含片成功上市,但宗庆后的想法却是“药业的条条框框太多,麻烦”。

  关于未来娃哈哈的走向,58岁的宗庆后说:“我们有十几个亿的闲余资金,今后将把它们投向两个领域:一是食品、保健品、药品,二是做所有的儿童产品。”

“要是我有陈天桥那么多钱,早就把公司交给别人,自己去环游世界度假了。”闲来无事,一班朋友喝茶海侃时常听人这样说起。的确,在旁人眼里,身家百亿,5年内缔造了一个创业神话的陈天桥即使现在把公司卖了自己退隐江湖,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但是看看从“在上海街头寒风中一边吃着羊肉串,一边憧憬着《传奇》游戏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万”到如今“宣布网游免费、进军家庭娱乐、要做中国迪斯尼”的陈天桥,非但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就连安守本分只做网络游戏也做不到。盛大在05年大军挺进家庭娱乐市场,并将网络游戏降到了主营业务的50%以下。于是,不理解的有之,泼冷水的有之,幸灾乐祸觉得盛大要倒毙了的更是大有人在。

  为什么呢?盛大做网络游戏已经做到了业内翘楚,占据了国内一大半的市场份额,已经有的是钱去代理更多更好的游戏,让财富滚雪球般地轻松积累。况且游戏这一行,是盛大白手起家的老本行,做来驾轻就熟。为什么要选择在公司业绩最好收入最高的时候突然革命,革掉的还是自己1.5亿元游戏收入的命?为什么即使公司人仰马翻,投资者信心大跌,自己呕心沥血,却还要坚持走在这条孤独的革命道路上呢?

  日前,陈天桥在革命老区南昌做客“江西财智论坛”时的一番言论似乎可以拿来作答这些问题。陈天桥说:“一般人成功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富即安,另一种则是把成功当成一种负担。” 他还说,如果说创业是“自找苦吃”,那么现在他自己就是在“苦中作乐”;一边坚守着“苦”,一边丛中享受着创业的乐趣。

  把成功当成负担,很显然,陈天桥自己是属于这样的后者。在成功后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行,去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将创业当成一种快乐。因为有着一个坚定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创业中的苦就会变成乐趣。创业时期的苦就会变成内心世界憧憬的快乐。陈天桥的这番剖白,说明了他是真正的创业者。只有这种没有恋上创业后的财富而是恋上了创业之苦的沉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创业者。

  然而,就像有些种子注定要开出美丽的花一样,也总有那么一些不甘心地想要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因而,也就有了像陈天桥这样,把成功当成负担,不断将创业当成一种快乐,拥有120多亿元资产仍在不断奋斗的人。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这样的人太少了。即使丑小鸭变不成天鹅,即使蝴蝶最终飞不过沧海,即使“中国迪斯尼”的梦想失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呢?至少,这样的人,曾经在这片黄土地上,真真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赌过拼过,至少他们给了我们一个为他喝彩的理由。

牛根生:经营人心的高手

2002年,当蒙牛集团第一次通过与外脑机构合作而系统整理蒙牛企业文化时,遇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蒙牛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五年前,这家企业虽然还远远不像今天这样被公众所广泛关注与尊重,但其黑马之势初露峥嵘,一些最敏感的人们嗅到了一些新鲜的味道。从1999年在竞争对手围追堵截、嗤之以鼻的环境中赤手空拳创业,到2002年直逼20亿元销售收入的大关,指引、支撑这家企业高速成长的动力源究竟是什么?这种动力能否在未来继续推进企业的成长发展?

  带着这样的思考,正处于创业关键时期的牛根生“躲”进了301医院的病房。一来是治疗被慢性咽炎折磨已久的嗓子;二来更重要的是“偷得浮生十日闲”,在这刻意经营的清静中去思考蒙牛的核心能力问题。在他住院的十天中,小小的单人病房成为一处思想交锋的演武场,除了每天10点我作为咨询顾问准时“上班”以外,牛根生只见两种人:一类是几位蒙牛创业的高管元老;一类是通过我们约来的、被他认为“有思想”的管理专家们。大家在这斗室中一起回顾创业的历程,争辩如何表述核心能力的问题。一开始大家都记得牛根生是一位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咽炎病人,但往往事情会发展成为声浪震天,其中声音最大的正是这位病人。以致于牛根生一度成为护士们眼中最不配合、最不守纪律的“坏”病人。真到今天我都清晰的记得,有一次说到兴奋激动处时,这位万人之上的企业家一竿子窜起来,穿着病号服、光着脚站在病床上,大声地发表他的看法,一副俯视众生的感觉,而我们呢?当然只能仰视啦!最后有一天,陪护的牛夫人终于憋不住了,无可奈何地问我们:“你们到底是让老牛来治病呢,还是让他来干活啊?”对不起,牛嫂,我们每个人都由衷地希望他能更加健康,但蒙牛精神领袖的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啊!

  就在这自由、随意、人尽其言的氛围中,牛根生对企业文化的思考日渐酝酿成熟。就在快出院的一天,当我们又围坐在病床边时,他以非常郑重庄严的态度提出了四个字,这四个字至今仍被蒙牛人奉为领导者最最重要的能力——经营人心。总结、回顾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不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创办民营企业,牛根生认为,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这殊途同归的四个字,经营是对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而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本质的资源就是人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古语有之。怎么样赢得人心所向?怎么样激发出人性中向善、向上的动力?怎么样汇聚人心为蒙牛所用?牛根生继而高度认同了我们提出的一个理念:以蒙牛事业为己任,不以蒙牛利益为己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百年蒙牛,强乳兴农”的企业使命。从此,蒙牛最具特色的活动“财散人聚”也因找到了其思想精髓而快速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最终,牛根生十天的住院治疗以一副更疲劳的嗓子和一套蒙牛核心理念的诞生而告终。

  因为要“经营人心”,所以伴随蒙牛壮大的是创始人一次次的赠出股份,直到“裸捐”;因为要“经营人心”,所以面对非典来袭时蒙牛首先想到的是慈善捐赠,直至成为蒙牛的传统;因为要“经营人心”,所以遭遇企业“灭顶之灾”时老牛镇定地制定出破产以后再破局的重振规划,以此稳定军心;因为要“经营人心”,所以蒙牛组织第一次员工集体婚礼时,所有的高管每人开上自己的私家车担任司机为员工接送新娘,以致于当50辆杂色的车队绕行市区时,呼和浩特的交警们自动敬礼、指挥放行;因为要“经营人心”,所以在股票即将兑现之前,牛根生自掏腰包20万元,请来咨询公司为蒙牛家属举办“和谐家庭特训营”,教会大家如何“当富人”,如何经营幸福家庭;因为要“经营人心”,所以老牛自己花钱为下属们购置了第一套高级套装、四季节礼、学习材料等等等等,蒙牛许多从事幕后工作的优秀管理者都曾经从老牛手上接过买房、买车的个人“赞助”;因为要“经营人心”,所以牛根生深知一名咨询顾问不可能独自作战,因此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蒙牛所有会议和活动都向我透明的开放,以帮助我融入蒙牛、发现蒙牛、辅佐蒙牛。如果这一切只是“老牛”——牛根生一个人的战斗,还不能称之为蒙牛的核心能力,顶多算是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但事实上“经营人心”已经成为渗透在每一个蒙牛人血脉中的基因了。直到今天,当我,一名外部顾问,经过蒙牛的大门时,常常会遇到年轻的经警热情的问候:回来啦!就为这一句话,尽管才疏学浅,但为蒙牛,我至少竭尽全力。这就是蒙牛人的高明和精明,这就是蒙牛魅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中清静方为道,原来退步却向前。 身居低处,自然引川入海;心安高远,方能举重若轻。服务蒙牛六年,自己已成为“半个蒙牛人”,由衷地说一句:牛根生,经营人心的高手。

 

公路大王刘根山:发家史

在上海、香港两地默默无闻的刘根山突然变得高调起来了。

  在“胡润版”最新中国百富榜中,刘根山排名第43名,资产达15亿人民币,时年46岁,正式身份为上海茂盛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也是香港上市公司茂盛国际主席。

  在此之前,刘根山从来不屑于在公众面前曝光,因为他不需要。

  近期,刘根山突然在香港频频接受采访。这无疑是一个精心选择的时刻———刚完成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刘正准备野心勃勃地攀升百亿身家的富豪地位。

  江湖传言刘同“上海首富”周正毅关系相当密切。刘为人说话,也相当“海派”。记者连续两次采访中,刘皆身穿休闲服,一直烟不离手,言谈之间虚实难探。

  有香港媒体称刘根山为“公路大王”。截止目前,由茂盛控股、经营的高速公路一共有七条。此外,茂盛掌握房地产销售面积已达50万平方米,在崇明与大小洋山港附近各有近6000亩的土地储备。据茂盛的资料,集团总资产达到250多亿元。

  2002年10月,茂盛动用11.3亿港元、溢价7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亚细安资源。

  最近,茂盛以6.6亿港元购入和黄旗下的蓝澄湾项目中的三家中的一家酒店。

  而此时,上海财经界对他种种质疑已风生水起。

  “首富”造梦

  “以银行业的方式估计,我们现在所有的道路资产起码值140至150亿港元。装入到一个离岸基金里去,刘先生占有近70%的股份,你说刘先生是不是中国的首富?”刚上任的茂盛国际的新任总裁严圣说。

  其实,作为刘的爱将,严圣对于老板神秘的发家史也知之甚少。

  “我在1985年就移民到香港来了,应该是最早来香港的一批人。”坐在东亚银行港湾中心16楼办公室里,刘根山指着一套绿色沙发说,那是1992年在香港置业时买下的,一直没换过。

  “我在崇明岛农场插队了几年,种过地,当过工人,吃得苦是无法想象的。”刘回忆说。

  1980年前后,刘辞职开始做生意。后来刘找到了“对台贸易”的赚钱良机,从上海转到深圳发展。仅仅五年后的1985年,刘已经从深圳转移到香港。1988年香港茂盛国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说当时的注册资本是5000万港元左右。但刘一直没有说清这笔巨资的出处。

  到1992年,刘在香港开始有物业投资。公司办公楼就是1993年底斥资一亿多元购入的,现在以1800万租给了上市公司作办公楼。

  当年刘根山杀回上海开发房地产时,享受的却是外资待遇。

  1999年左右,刘根山拿到了第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嘉浏高速公路,从此踏上“公路大王”的生钱之旅。

  高速公路概念

  “高速公路法定资金是35%。但是一般来说,只需自有资金注资20%就可以启动一个项目了。”刘根山已不再讳言其赚钱的秘技,“贷款方面政府方面是开绿灯的,因为是政府的基建项目。”

  从刘根山投资的7条公路来看,采用的都是“路生路”的运作模式。上海嘉浏项目是由上海茂盛集团和上海城建共同组建的项目公司。公司注册资金为仅1亿元人民币,其中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出资51%,上海茂盛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资49%,投入不到5000万不到。项目的总投资是4.5个亿。

  第二条沪青平公路,上海茂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和上海建工共同组成,出资比例分别为67%、25%和8%,资本金总额6.2亿,项目总投资35亿。茂盛投入4.2亿。

  第三条路上海同三高速几乎与沪青平公路同时开工,也是由上海建工(47.75%)、上海城建(26.25%)、上海茂盛集团(占26%)三家单位出资共同组建。公司资本金为人民币9.6亿元。总投资总额为28.8亿元。茂盛投入2.5亿。

  随后,上海茂盛的投资层级放大,第四条上海南环高速注册资金8亿元人民币,由茂盛集团全资控股。总投资总额为36.18亿元人民币。

  第五条宁波绕城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是由上海茂盛和宁波市交通投资开发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公司一期投入资本金人民币12亿元,茂盛集团为控股股东,拥有公司80%的股权。项目总投资36.5亿,二期宁波绕城(北仑至骆驼段)还需投资51亿元人民币,一共是87.5个亿。茂盛总共需要投入25亿。

  第六条甬金高速公路是由上海茂盛和绍兴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公司资本金8.4亿元人民币,其中茂盛作为控股股东拥有公司70%的股权。总投资28个亿。茂盛投入近6亿。

  第七条路宁波北仑港则是收购过来的,据严圣透露的数字,收购代价近25个亿。

  据茂盛国际总裁严圣和财务总监袁晓军(音)透露的资料,目前集团负债为10亿人民币,负债率50%;7条高速公路项目的负债率,因为属于基建项目的原因,以未来经营收益做抵押,负债率为70%,加起来7条公路的总债务则达到40多亿元人民币。

  以此计算,如果刘根山成功地将所有高速公路转移到香港上市,集团净资产仅10亿人民币,刘根山可一次性变现100多亿港币。

  上海风波?

  茂盛的资产是否是经得起拷问?

  严圣坦陈,七条公路中,上海的嘉浏公路与同三公路的汽车流量尚不如人意,北仑港也尚未赢利。而且茂盛在上海的另一条公路———南环高速公路,又爆出了诸多疑点。

  茂盛在自已的网页上宣称,其拥有南环高速公路100%的股权。但是在11月9日,上海产权交易所宣布一家香港公司收购了上海南环高速公路52%的股权,交易金额仅为2亿元人民币,尚不及南环公路8亿资本金中52%股权,也就是4亿资本金的一半。

  刘根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收购南环52%股权的“实际是自己人”———是茂盛旗下的香港茂盛基建公司。整个南环项目的股权比例是上海茂盛集团占70%,10%是上海国有经营公司旗下的一家公司,20%是金山区政府旗下的一家公司。香港茂盛基建收购是上海茂盛手中70%股权中的52%股权,价值是2亿元。但是该交易目前已中止,香港茂盛正准备收购上海茂盛手中全部的70%股权。因交易股权有变更,所以交易价格也未定。他透露说,其它的30%股权,他们也已经启动收购过程,但是还没有最终完成法律程序。

  但是本报记者找到的另外一个版本是,股权出售方为金山区等四个区国资办,出售股权为52%,其中42%由上海金山、奉贤、南汇、浦东四个区的国资办所有,其余10%由某自然人或其代理公司所有。而这神秘的10%股权的拥有者,现在还未到曝光之日。

  茂盛以离岸公司购买国内高速公路,然后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中,是否会遇上中国内地审批与法律的问题?

  王宏与严圣均表示,现在的交易尚未实际完成,因为相关项目需要从内资项目变成外资项目,首先要经过上海外经贸委,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如市政管理局以及国资委的批准。但是刘根山透露,同样是内资项目,北仑港的55%的股权早已在香港茂盛旗下的香港茂盛基建,而且去年就已经拿到了批文,所以他不认为政策阻力会很大。

  至于出现政府至今没有审批结果的原因,一位业内的人士分析说:其一因为事情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的敏感话题,且公路投资建设牵涉到公益性事业,所以这种转让方式一直没有得到上海市政管理局及其相关部门的批准。

  更主要的是,经过一系列的房地产案件曝光之后,已逐步显示出投资的“降温效应”———上海各区级政府的审批程序更加趋于谨慎了。

51.com庞升东:不安分的创业人生

"前期纯粹靠自己的商业眼光可以,总是能抓住很好的点,一进去就很赚钱,但竞争稍微激烈就不知道怎么赚钱了。"

    "当时腾讯没重视QQ空间,根本就不能用,我们稍微好了一点儿,但也经常打不开,只是说比他好一点,所以才起来。"以QQ空间为模仿对象的庞升东,庆幸自己抓住了腾讯"懈怠"的间隙,一度"后来居上".自成立以来,51com一直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速度和业绩。庞升东透露,目前每个月的收入都能达到100多万美元,主要来源于增值服务和广告,其中增值业务占据了大部分。今年下半年开始,51com会推出网络游戏产品,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从大学就开始创业的庞升东至今已有过10余个创业项目,51com是其中最成功的之一,也因此备受争议。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与另外一个争议人物史玉柱扑朔迷离的投资传闻,51com又获得了很多关注。

    不安分的学生

    读大学时,庞升东就显露出了"不安分"的创业潜能。大二时,他开始修读一门广告创意课程,任课老师要求每周都要完成一项创意作业,庞升东都做得很好。那位自己开办有公司的老师也屡屡"私心自用",将其中一些创意用到了自己的项目中,还说,"你很有想法,建议向广告圈发展".同样因为觉得"这个学生不错,很有想法",尽管庞升东英语常常不及格,很欣赏他的外贸英语老师每次都会给他90分的安全分。另外一位讲授经济地理的老师也认为庞升东"一些商业上的想法挺好",两人颇为投缘,常常一起去院里鲜少有读者光顾的教师图书馆看书。

    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保健品市场正值发展高峰,三株等一大批企业发展迅猛。庞升东就接下了一桩"生意",为某保健品公司做推广,把厂家的产品报纸广告塞到居民的信箱里。在资讯还很匮乏的当时,这种方式并不会招致反感,老百姓甚至还很喜欢看。庞升东作为该公司在学校的推广召集人,每周都召集一些学生去做。

    后来庞升东开始频频"主动出击",为学校活动拉赞助,第一个赞助商就是史玉柱旗下的脑黄金。为了系里的一个娱乐活动,他从该公司拉来400块钱赞助,"买一个相册、有很好的皮封面,当时算是很豪华了。"多年后回忆起来,庞升东还是很兴奋。在学校推广预防近视的活动中,他又从一家相关厂商那里给学校争取到几千块钱的赞助。

    在此过程中,庞升东感受到了商业世界的魅力。1998年大学毕业后,庞升东去了马云创立的中国黄页公司,当时该公司规模还不到10个人。第二年,庞升东转而进入宁波当地一家事业单位,在马云的公司里虽然呆了不到一年,却培养起他对建网站的兴趣,于是一边做技术支持工作,还进行一些网页制作。

    利用上班的闲暇,庞升东创建了一个导航的个人网站,当初只是想自己浏览网站更方便,纯粹兴趣使然。但这次尝试带给他两个非常大的收获,因为从美工、程序、编辑、推广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庞升东对网站建设和运营第一次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第二个收获就是,依靠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两个广告联盟,赚到了2万美元广告费。

    股市和房产的"快钱"

    从经济系毕业的庞升东对一直财经领域很感兴趣,也是早期的股民,业余还会写些股市评论。1999年下半年时,庞升东的工作性质发生转变,成为负责政府经济类内刊的编辑,就是每周把近期发生的重大事情总结提炼成报告,让领导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动态信息,因此他不得不整天关注财经新闻。

    有些未被领导通过的报告,庞升东就把它们放到网络上,"这有一点儿像早期的博客".后来这变成了他的第二个创业项目,以此为基础成立了证券网站——必赢证券,该网站甚至一度成为中国的三大证券网站之一,两年内就为庞升东带来了1,000多万元的营收。这个项目一直坚持到2006年,因精力有限才转手卖掉。

    必赢证券的获利则为庞升东后来投资房产积淀了基础。庞升东一直对房产十分看好,根据看过的一份人口研究报告,他认定40岁左右、已有多年资产积累的群体将会成为中国分房制度结束后的购房大军,房地产市场将会很快起来。

    惊讶于这个发现,庞升东撰写了一份关于如何逐步进军房地产业长达40多页的报告以及商业计划。虽然该商业计划并没有获得别人的响应,但并未妨碍其后来投资房产的大手笔。2000年开始,宁波的房价一路爬高,从不到1,000元,到2003年突破3,000元,庞升东终于认定自己的判断,狠下心一周内就买下了几十套房子,"最多时,我让每个员工各住一套。"这笔投资绝对超值,到2006年宁波的房价已经过万。更为重要的是,从房产投资上获取的丰厚回报为庞升东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个创业项目,也就是51com的启动提供了资金积累。

    找到长期目标

    2005年3月,庞升东花了98万元购得域名51com,创下当时国内域名成交价最高记录。最初时,他并不准备将51com建设成博客社区,但一直使用自己的博客来招聘人才。到了6月份,就以这种博客招聘的形式,公司的员工从最初的7人扩展到20人,并且颇有些志同道合,庞升东自己称之为"英雄的团队".后来,受一个长期关注互联网的员工推荐,庞升东看中了51com的前身——一家位于福建的网站10770.com.这家网站甚至比Myspace起步还要早,庞升东认为这个团队很具有前瞻性眼光,决定购买下来,并抛售房产筹集了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

    其实,促成他下定决心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2005年时韩国的赛我网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不论访问量还是收入都超过了搜索引擎、门户、B2C以及C2C等领域的所有公司。庞升东认为中国和韩国有很大的相似性,交友社区完全可以成为跟门户和搜索引擎一样大的市场。

    庞升东一直把腾讯当作自己的对手,51com的起步也受到了腾讯的启发,因为当时腾讯已经拥有了4亿多用户。但完全模仿又不现实,庞升东就选择了QQ空间当作坐标,因为腾讯当时重点关注在游戏和其他领域,对QQ空间并不重视,这为51com后来在一个阶段内后来居上,留出了市场空间。

    51com的产品很快面世,通过在全国很多地市网吧的推广,这种类似直投的方式庞升东在大学期间推广保健品时就已了然于胸,网站的名气很快起来了。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庞升东的一些小想法,比如曾"借力"QQ,用户登录管理页面后,会收到系统的"温馨"提示:"为便于您的记忆,请将您的主页地址填在QQ资料里,这样还能给您的主页增加访问量。"51com的个人主页就在一定程度上借用QQ平台进行传播。

    细节与大局观

    庞升东坦承,自创业以来,在大大小小的10多个项目中,互联网领域里除了交友社区,其他基本都尝试过了。对于这个项目,他表示至少5年内都会坚持做,"因为5年后这个市场才会趋于成熟".51com已受到很多投资人和用户的认可,2006年和2007年先后获得了两轮风险投资,目前保持每天15万以上的自然增长用户,其中有5万以上的活跃用户。对于为什么能在众多社交类网站的包围下还能获得用户的青睐,庞升东表示,理解需求和抓细节才是根本,他认为客户的最大需求是"要受到认可",51com所有的创意和策划都基于这点。为了更深刻的理解用户,他曾去过10个省份深入网吧,调查2万多台电脑的社区登陆情况。

    对于细节,庞升东以白米饭做例,米饭一般包括蒸、烧、煮等做法,有一点儿香的就是小噱头;他则认为,即便是口味一样,都可以在形式上以及用户引导上制作出差异化来,因而虽然白米饭成本不高,但也可以成为饭店之间的竞争点,因为很多菜的口味大多一样,白米饭往往可能引导顾客成为回头客。"你就跑遍100个很好的饭店,吃他们的白米饭,把最好的10家学过来,再搞一点儿小噱头。"庞升东说,51com中像"白米饭"这样吸引网民的细节点太多了,如果网站上有50个甚至100个这样的点时,用户整体体验下来就会觉得与众不同,"如果说筷子又很奇特呢?""米饭"、"筷子"这些小细节在庞升东眼里,成为最吸引用户的法宝。

    抓细节,不对整体做大动作也成为51com的一个发展策略。成立三年以来,员工已经达到了300多人,但"产品一直没怎么增加,还是在细化、还是在改进".这种策略性思维得益于庞升东的围棋爱好,他认为做企业跟下围棋差不多,要有好的大局观,同时局部也不能差,该争的就要争。

    围棋给他的另外一个启发就是讲究轻重先后。围棋中一般的规则是,初期只要把棋子挂上棋盘角落,四边放置就可以了,但到了第20颗棋子时,就该注意在一些重点局部的搏杀了,"企业做了一年后,接下来的竞争要点是什么?毕竟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必须排出要点".虽然目前经营业绩不错,但是51com因为一些操作手法遭到了批评和质疑。对此,庞升东很务实但又有些叫屈,"我们犯过错误,做过不好的事情,但51com是没有做过的,是我们以前投资参与的一家公司犯了些错误。当然我肯定有责任,也从来不辩驳,因为本来就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受到批评。"对于一些有失偏颇的批评,他显现出了浙商的务实,"解释是没用的,不如就看着,先把事情做好了,未来还是以结果说话。"《等待戈多》是庞升东在大学期间曾很用心组织排演的一场戏,他组织成立了学校的话剧社,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戏剧比较感兴趣,另外是想搞一个别人没做过的社团。他说学生时代就是迷茫期,没有太明确的方向,这场荒诞剧就是当时的一种发泄形式。

    这场门票为2块钱、由学生演绎的戏竟然在当时吸引了400多名同学去观赏,成为轰动校园的事情。步出学校历经多年创业后,庞升东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他等待的是更大的成功和更多认可。

    附文:庞升东感悟失败

    在庞升东曾经的10多个创业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失败告终,他也曾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为一个共性的因素就是以前个人的成熟度远远不够,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好一家企业。当他在马云那里工作时,那家公司还很小,转到事业单位时,"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出来创业了".庞升东说,自己没有在一个超过10个人的公司工作过,学不到什么管理运营经验。

"前期纯粹靠自己的商业眼光可以,总是能抓住很好的点,一进去就很赚钱,就像投资房产买了就赚,但竞争稍微激烈就不知道怎么赚钱了。"他认为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有一段时间自己不够投入,最多时手里有三、四个项目同时运营,"当时有偷懒的想法,自己不愿意做,老是叫别人来做。"庞升东自认特长是产品设计,当初本应该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如今他要求自己每个星期都有反省和进步。

    没有很好的合伙人和团队是庞升东分析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正因此他在2005年把公司搬到了人才资源更丰富的上海。这也促使他后来在管理招聘中制订了一些特别的政策。比如高管要提前两年招聘,"想到两年后要用到什么样的人";而对中层管理人员,他采取硬性的末位淘汰制,"比如说有10个中层,必须要淘汰1个,即便他很不错也要淘汰。中层要不断优化,这是我最大的一个体会".

 

 

数据统计中!!

最新评论共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评论内容:请文明参与评论,禁止谩骂攻击!)
不能超过250字节,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昵称:    发表评论 (Ctrl+Enter快速回复)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合作说明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健康游戏忠告: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350317@qq.com 联系QQ:350317

Copyright © 2010-2013 Www.27zG.CoM
苏ICP备11049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