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dj战歌,就上傲气战歌网!2015年传奇家族玩家最喜爱的家族战歌网
战歌推荐:战歌网 战歌网dj Mc战歌网 DJ战歌网下载 激情战歌-冰雪战歌网 客服Q:350317
新闻搜索:

硬件资料与知识大全(超详尽)[申精]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0-12-13 10:53

二十五:硬盘软故障完全修复方法
★ 修复硬盘主引导记录 ★
  由于病毒的破坏或操作上的失误,使硬盘主引导记录和分区表损坏,硬盘将 无法启动。
  ① KV3000
  作为一款著名的杀毒软件,KV3000同样具有非常强大的主引导记录和分区修 复的功能。我们可以先用软盘启动后,执行KV3000,按下F6键,就可查看已经不 能引导的硬盘隐含扇区,即查看硬盘0面0柱1扇区主引导信息是否正常,如果在 硬盘的0面0柱1扇区,没有找到关键代码,即硬盘分区表关键代码“80”“55 AA ”,那么硬盘本身将不能引导,即使软盘引导后也不能进入硬盘。这时,可按动 翻页键PgDn或PgUp键,在硬盘的隐含扇区内查找,如有,会在表中出现闪动的红 色“80”和“55AA”,并响一声来提示你,下行会出现一行提示,“F9 = Save To Side 0 Cylinder 0 Sector 1 !!!”。这时,按一下“F9”键,就可将刚找 到的、即在表中显示出的原硬盘主引信息, 覆盖到硬盘0面0柱1扇区中,然后, 机器会重新引导硬盘,恢复硬盘的起动性能。
  ② FDISK
  用FDISK/MBR覆盖主引导记录的代码区,但不重建主分区表。适用于主引导 记录被引导区型病毒破坏或主引导记录代码丢失,但主分区表并未损坏的情况下 。注意:FDISK/MBR并不适用于清除所有引导型病毒,因此要慎用。
  ③ FIXMBR
  FIXMBR是专门用于重新构造主引导扇区的小工具,使用方法也简单。直接运 行FIXMBR的情况下它将检查MBR结构,如果发现系统不正常则会出现是否进行修 复的提示。如果回答“YES”,它将搜索分区。当搜索到相应的分区以后,系统 会提示是否修改MBR,回答“YES”则开始自动修复,如果搜索的结果不对,可使 用/Z开关符,重新启动系统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想详细了解FIXMBR的使用 方法,可以用/H开关来查看。
  ★ 修复硬盘分区表 ★
  ① KV3000
  在KV3000的主菜单上,按下F10键,就可对系统的有关参数和硬盘分区表快 速测试, 如果硬盘分区表不正常,KV3000会先将坏分区表保存到软盘上以防不 测,再自动重建硬盘分区表,使硬盘起死回生。
  但如果硬盘只有一个分区,而且文件分配表(FAT表)、文件目录表(ROOT表) 严重损坏,数据已经都没有了。那么,用这个功能即使恢复了C盘分区表,也不 能使C盘引导,数据也不能恢复。这时需要配合其它的硬盘修复工具来恢复数据 。如果硬盘还有D、E、...等几个分区,一般情况下,KV3000能找回后面没有被 破坏掉的分区,重建一个新的硬盘分区表,然后,再用DOS系统软盘引导机器后 ,就可进入硬盘后面几个分区,将数据备出后,再将硬盘重新分区、格式化。
  KV3000修复硬盘的详细使用方法,大家可以查看KV3000杀毒软件的使用说明 文件,也可以到江民网站去查看。
  ② FDISK
  用FDISK还可以新建立分区、重建主分区表,但这种方法不覆盖主引导记录 的代码区。如果要保证硬盘内数不受破坏,分区时必需与原来的分区相一致,否 则数据不保。具体的使用方法我就不哆嗦了,建议大家使用FDISK的汉化版,很 容易上手。
  ③ DiskMan
  DiskMan过人之处就在于它的硬盘分区表恢复功能,并采用图形界面,以图 表方式表示分区表的详细结构。使用方法详见《宝刀不老的小工具——DiskMan 》
  ★ 挽救硬盘FAT(文件分配表)和DIR(根目录表) ★
  如果FAT表损坏,就可能丢失所有文件,即便对DOS很精通的人,要修复FAT表 损坏的磁盘文件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① NDD(Norton Utilities 8.0)
  启动NU工具包中的磁盘修复程序NDD,在其菜单中选择Options/General确认 NDD将进行包括主引导区和CMOS在内的全面检查,然后在主菜单中选择Diagnose Disk对硬盘进行诊断,NDD在发现错误时将会自动报告,并提示错误描述( Description)和推荐意见(Recommendation),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修复与否。 修复时注意保存UNDO磁盘,以便恢复操作之用。在修复过程中,尤其是在表面测 试(Surface Test)过程中如果提示读写错误,则说明硬盘存在物理损坏,数据 可能会丢失。
  在诊断、修复结束后重新启动计算机,若能对C盘进行访问则大功告成,可 以通过备份数据、重装操作系统简单地恢复硬盘功能。否则只能进行恢复操作( UNDO),尝试手工或通过其他方法恢复。 但NDD(Norton Utilities 8.0)只能在DOS下运行,且不支持FAT32格式。
  ② SCANDISK
  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类似NDD的硬盘检测工具,大家对它应该都不会陌生, 因为我们在WIN 9X非法关机后重启时它就会自动运行扫描硬盘,用法有点类似 NDD。
  ③ CHKDSK
  同样也是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DOS下专门用于检查硬盘的工具,CHKDSK/F命 令格式专门用来捡回硬盘的丢失簇并释放丢失的硬盘空间,有时我们可以在它运 行以后生成的*.CHK文件里找到一些重要的数据。
  硬盘的FAT表与根目录随着用户写入和删除文件而不断变化,如果能经常备 份FAT表和根目录,当FAT表损坏时用回写FAT表、根目录的方法,可以使硬盘恢 复到上一次保存的状态。当硬盘的FAT表或根目录损坏,需要将保存的FAT表、根 目录数据回写时,必须保证FAT表和根目录的起始逻辑扇区号和长度(扇区个数 )正确。
  ★ 恢复误删除的分区 ★
  ① FDISK & formAT
  如果在误删除分区后没有执行过其他分区操作,按照下面的方法一般都能够 恢复原来的数据:执行FIDSK分区程序,重建删除的分区,但是注意要保持分区 与原来分区在大小、位置上一致;重新启动系统到MS—DOS模式,执行“format X:/u/q”(X为误删的扩展分区盘符)。这时系统首先会警告说:“这是一个大 硬盘,如果格式化,数据将全部丢失”,这时选择“YES”;而后系统会告诉你 该分区无法进行快速格式化并问你是否进行“完整格式化”,回答“NO”。该步 骤的关键是加入参数/q(快速格式化),这样进行一次“假格式化”后,如果没 有什么意外的话,应该可以访问该分区的数据了。
  另外,该方法恢复的分区有可能在再次重启系统后无法访问,虽然仍可以按 上面的方法恢复数据,但我们建议恢复分区后备份该分区所有数据,而后执行完 整的格式化过程。
  ★ 硬盘零磁道损坏的抢救 ★
  ① DE (PCTOOLS 9.0)
  如果运行ScanDisk扫描C盘在第一簇出现一个红色的“B”,即说明C盘零磁 道损坏!在DOS下运行DE,先进入Options菜单,选项Configuration,按空格去 掉Read Only(只读模式)前面的“√”号(按Tab键切换),保存退出。接着选 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 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 按Tab键切换到Drive项,选中hard disk,然后选OK回车。之后回到主菜单,打 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 Table,选中并进入,之后就可以看见硬 盘的分区表信息。例如:该硬盘有两个分区,那么在硬盘的分区表信息中我们可 以看到1分区就是C盘,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g 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进入BIOS,运行自动侦测硬 盘可以看到CYLS的个位数减少了一位(例如:782→781),保存退出,重新分区 格式化,大功告成。
  但DE不支持FAT32格式且只在DOS下运行,而且PCTOOLS 9.0现在已经不太好 找了,想当年它与Norton Utilities 8.0在工具软件之中是两朵奇葩……
  ② PQMAGICT
  大名鼎鼎的分区魔术师(Partition Magician)可能是大家最常用的硬盘分 区工具。PQMAGICT是它的DOS版的工具,用它来修复损坏的硬盘零磁道可谓易如 反掌。
  假设一块硬盘有两个分区(C、D),用ScanDisk检查D盘时显示D盘零磁道损 坏,因此不能用formAT不能进行格式化,如果用FDISK重新调整逻辑D盘的大小, 使D盘的逻辑0磁道向前或向后移动,跨越这个坏磁道,但这样一来,就会破坏C 盘上的所有数据。因此这时我们必须借助PQMAGICT的威力。首先在DOS下启动 PQMAGICT(必须先把PQ COPY到C盘),选择查看D盘,此时屏幕会显示D盘的分区 和容量信息,然后选择Option菜单中的Reszie Selected Partition,用鼠标拖 动左边的容量标尺,让D区减少一点,或者直接手动输入分配D区的容量大小,目 的是空出坏的区域,确定后PQMAGICT便开始对D区进行转换,完成以后退出 PQMAGICT。这样对C盘上的文件秋毫无犯,且D盘又重见天日了。
  ② SPecialFDisk
  SPecialFDisk在建立主分区时可由使用者自定启始柱面,故可跳过损坏的柱 面区域。此招是SPecialFDisk的一个必杀技,使用方法请详见《宝刀不老的小工 具——SPecialFDisk》
  ★ 抢救被“逻辑锁”锁定的硬盘 ★
  ① DM
  中了“逻辑锁”的硬盘不能用软盘、光驱、双硬盘正常启动,但我们可以利 用软件DM为硬盘解锁。因为DM是不依赖于主板BIOS识别硬盘的硬盘工具,就算在 主板BIOS中将硬盘设为“NONE”,DM也可识别硬盘并进行分区和格式化等操作。 首先你要把DM拷到一张系统盘上,接上被锁硬盘后开机,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 ,将IDE硬盘设为“NONE”(这是关键所在!)。保存设置后退出,系统即可“ 带锁”启动。启动后运行DM,你会发现DM可以识别出硬盘。选中该硬盘进行分区 格式化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法的弱点是硬盘上的数据将全部丢失。
  硬盘软故障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病毒、误操作,甚至一次意外掉电都可能 使硬盘崩溃。因此平时一定要养成备份硬盘重要数据的习惯,在关键时刻才能顺 利地解决问题。二十六:硬盘故障修复数据技巧
谁都知道硬盘的重要性,没有硬盘,计算机就成了废物。前段时间我的硬盘不知为什么坏了。就听声音嘎吱嘎吱响。当时那个哭啊!眼泪就跟下雨一样。要知道我这块硬盘可是我的宝贝啊,里面收藏了很多重要的资料,尤其是赖以生存的稿件!因为有重要资料不能直接拿去修(保修期内),所以我只能自己先动手抢救数据。

  笔者首先决定看看在BIOS中能否找到硬盘(在开机自检时检测不到硬盘),按Del键顺利进入BIOS,在IDE设备中未发现硬盘编号显示。遂不甘心,于是在四个IDE设备中(已取下光驱连接,因出现过光驱和IDE连接故障导致硬盘无法读取的案例)按Enter进行查找。经过漫长的等待,终找到硬盘。在退出BIOS前,将启动顺序改为首先从光盘启动,软驱次之,保存退出。关机,连接好光驱(硬盘和光驱在同一根数据线,并设置好主盘从盘),再取下硬盘置于手中细细查看。

  发现硬盘的数据针部位有些许灰尘,便用餐巾纸轻柔擦拭(灰尘也可能导致硬盘数据针脚和数据线接触不良,从而导致找不到硬盘)。并取出吹气球和毛笔刷对硬盘PCB板和芯片进行了除尘维护,断绝由灰尘引发故障的源头。这一切完成后,接硬盘为主盘,开机。仍然有嘎吱嘎吱响,自检未发现硬盘,系统开始由光盘引导至光盘菜单界面(笔者光盘是自己烧录的工具盘,集成了各种DOS版本下的工具软件)。笔者决定启动Diskman尝试一下可否找到硬盘(若是分区表错误,Diskman可自动修复并保留数据),Diskman显示硬盘未安装,于是再使用Partitiom Magic 6.0(分区魔术师),出现这样的提示:硬盘错误,无法继续。接下来使用Ghost结果出现Error提示,而当用Easyrecover(硬盘数据恢复工具)时在搜寻了半天之后操作界面只显示找到软驱,似乎真的无法找到硬盘。此过程中,嘎吱嘎吱响声继续,笔者吓得直冒虚汗。

  当这些软件都一一败阵后,摆在面前可供笔者选择的只有二条路:1.低格(如果可以找到硬盘的话,此法数据必挂);2.用热拔插法进入Windows,然后用Windows版的Partitiom Magic 6.0(分区魔术师)进行重新分区、格式化(此法可保留数据,但若开机就挂第二个硬盘则可能因其中一硬盘通不过自检而无法引导系统至Windows)。思量再三后,权衡了硬盘数据和硬盘自身的价值,笔者选择了后者(几万字的稿子可换个SCSI硬盘了)。下面,进行操作。先借来一块好的硬盘进行系统引导,在自检过后,马上把电源插孔插上笔者的IBM坏硬盘,这时,笔者心中很紧张,害怕当机或是进不去系统。然而,虽然进去了,可没有发现我的坏硬盘。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在设备管理器的硬盘控制器中发现了黄色的“!”符号,那是不是我的硬盘?再进入控制面板,在添加新硬件处搜索了半天,没有找到我的硬盘,无果,只好关机。

  怎么办?笔者只好借了“本本”上网查询资料求助,在一位“大虾”指点下,把问题定位在驱动芯片上……经这一提醒,再一摸自己的硬盘,果然发现驱动芯片发热量异常(一定要断电后触摸,带电触摸会造成短路烧坏硬盘)。良久,笔者懊恼地打开一灌啤酒解愁,酒一下肚,昏昏地记起初中物理老师讲过酒精可以散热。

  再开机,笔者已把一团棉花沾好酒精紧贴在硬盘的驱动芯片上(PCB板上右边最小的那块,编号为cl4590G2018),随着系统的启动不断地往上滴酒精(操作要很细微)。自检居然在缓了一下之后,通过了,然后显示出:The disk is error,Replace any key to continue。这可以理解为,分区表错误或c盘数据崩溃了吧。由于害怕硬盘芯片发热量导致当机,所以决定先关机给硬盘安装最好的散热装备。先把空调调到最低温度,并准备落地扇;然后找了块显卡的散热片(带风扇)贴在硬盘驱动芯片上;最后用准备好的落地扇对着硬盘吹。

  先接好双硬盘,然后再开机,由于加了散热片和风扇,就不用滴酒精了。就这样,终于进了系统。马上双击我的电脑,等了半天,进去了。可是原来硬盘的C区不见了(估计是物理分区崩溃了),幸好我的资料保存在D区,于是赶紧将其复制到朋友的好硬盘中。

  经过这番折腾,终于把宝贵的资料取出来了。资料拿出来就好办了,硬盘可以用其他途径来维修了。

  编后语:硬盘是电脑配件中耐用的配件,但是往往出了问题就是最严重的,所以有重要的资料最好还是备份到光盘上。上面提到的修复办法,是需要一定的DIY技巧和物理知识,如果你的技术不是很纯熟,请尽量找别人帮忙,切勿模仿!
二十七:硬盘长寿的奥秘 使用维护十五招
硬盘是电脑中保存信息资源的重要外部设备,尽管现在生产商硬盘技术先进和精密,硬盘的故障率通常低于其他存储设备,但只有正确的维护和使用才能保证硬盘发挥最佳的性能,才可以保证数据安全和硬盘的寿命。

1、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
  硬盘以带有超精过滤纸的呼吸孔与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无净化装置的室内环境中使用,若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会被吸附到PCBA的表面、主轴电机的内部以及堵塞呼吸过滤器,因此必须防尘。
  还有环境潮湿、电压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硬盘损坏。

  2、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
  硬盘在工作时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还会使磁头不能正确复位而造成硬盘的划伤。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当硬盘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结束读写后方可关机。

3、正确移动硬盘,注意防震
  移动硬盘时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进行。在开机时硬盘高速转动,轻轻的震动都可能碟片与读写头相互磨擦而产生磁片坏轨或读写头毁损。所以在开机的状态下,千万不要移动硬盘或机箱,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移动主机或重新启动电源,可避免电源因瞬间突波对硬盘造成伤害。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注意:硬盘厂商所谓的“抗撞能力”或“防震系统”等,指在硬盘在未启动状态下的防震、抗撞能力,而非开机状态。

  4、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
  此外硬盘的制造和装配过程是在绝对无尘的环境下进行,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高速低飞的磁头组件旋转带动的灰尘或污物都可能使磁头或盘片损坏,导致数据丢失,即使仍可继续使用,硬盘寿命也会大大缩短,甚至会使整块硬盘报废。

  5、注意防高温、防潮、防电磁干扰
  硬盘的工作状况与使用寿命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硬盘使用中温度以20~25℃为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造成短路。

  也可用软件监控硬盘温度
  DTemp是一款监控硬盘温度的软件,它能够实时地向用户报告硬盘的工作温度,并允许用户定制一个温度的上限值,防止硬盘因温度过高而出现工作不稳定的状况。可以在天极下载频道下载到这个大小仅为93.5KB的软件,解压后软件后你会发现在屏幕下方的任务栏中出现了一个驱动器状的小图标,图标上方伴随有一个不断变化的温度显示,这个温度就是硬盘当前的工作温度。双击该图标会出现一个设置界面,其中,“Check temperature every(1)minutes”一项为检测硬盘温度的周期,建议大家选择默认设置(一分钟一次)。“HDD critical temperature(40)℃”一项为设定硬盘的温度上限值。在这里需要根据用户使用硬盘的转速而定,如果是5400转的硬盘,建议设定为40℃,7200转的则可以设为50℃。带有颜色选择的“Normal temperature color”和“Critical temperature color”两项为硬盘在正常温度和超出上限值时的不同状态显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只要醒目即可。可选项“Warning about critical temperature”是让用户选择当硬盘超出上限值时是否发出警告?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是”。“Warning about SMART failure”一项是让用户选择当硬盘的“SMART”技术发现硬盘存在问题时是否发出警告,这一点对硬盘的安全性很重要,建议选择“是”。

  湿度过高时,电子元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这些静电会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机房内的湿度以45~65%为宜。

  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6、要定期整理硬盘
  定期整理硬盘可以提高速度,如果碎片积累过多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还可能损坏磁道。但不要经常整理硬盘,这样也会有损硬盘寿命。

  7、注意预防病毒和特洛依木马程序
  硬盘是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重点目标,应注意利用最新的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防范。要定期对硬盘进行杀毒,并注意对重要的数据进行保护和经常性的备份。建议平时不要随便运行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和打开邮件附件,运行前一定要先查病毒和木马。

  8、正确拿硬盘的方法
  在电脑维护应以手抓住硬盘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要轻拿轻放,不要磕碰或者与其他坚硬物体相撞;不能用手随便地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因为手上可能会有静电,静电会伤害到硬盘上的电子元件,导致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切勿带电插拔。

  9、让硬盘智能休息
  让硬盘智能地进入“关闭”状态,对硬盘的工作温度和使用寿命给予很大的帮助,首先进入“我的电脑”,用鼠标左键双击“控制面板”,然后选择“电源管理”,将其中“关闭硬盘”一项的时间设置为15分钟,应用后退出即可。

  10、轻易不要低格
  不要轻易进行硬盘的低级格式化操作,避免对盘片性能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11、避免频繁的高级格式化操作
  它同样对盘片性能带来影响,在不重新分区的情况下,可采用加参数“Q”的快速格式化命令。

  12、硬盘出现坏道时
  硬盘中如出现坏道,即使是一个簇都可能具有扩散的破坏性,在保修期内应尽快找商家和厂家更换或维修,已过保修期则尽可能减少格式化硬盘,减少坏簇的扩散。

  13、善用磁盘工具
  善用各类磁碟工具,如Norton Utilities、Norton CleanSweep等,定时清理自己的硬盘,可提高系统整体效能。

  14.建立RESCUE DISK
  使用Norton Utilities工具软件将硬盘分区表、引导记录以及CMOS信息保存到软盘上,以防万一。

  15、尽量不要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当压缩卷文件逐渐增大时,硬盘的读写数据大大地减慢了。如果磁盘的容量够用,没有必要在使用硬盘压缩技术二十移动硬盘是一个非标准的usb设备,使用中远不如鼠标这样可靠,问题多多,这里就很多常见情况总结一下:

  1、如果你的硬盘盒子是50元以下的,尤其是标着IBM字样的,请赶快换掉这个盒子。(我可没有其它的意思.这是很多案例证明的结果)这种盒子早期还可以,自从03年起生产的质量就不可忍受了,很多的故障都发生在这种盒子上,如果您还爱惜你的硬盘,请换掉它。

  2、移动硬盘分区不要超过2个。这个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为什么了吧!

  3、使用200元以下盒子的移动硬盘最好都不要插在机器上长期工作,移动硬盘是用来临时交换数据的,不是一个本地硬盘。
相比于笔记本内置的,移动硬盘里面的笔记本硬盘时刻都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时间。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本地硬盘下载资料等,然后copy到移动硬盘上,而不是挂在机器上整夜下载。
这个说法等于给在usb1.1接口copy海量数据宣判死刑,如果要大量copy数据赶紧加个usb2.0卡吧。

  4、不要给移动硬盘整理磁盘碎片,整理的方法就是把整个分区里面的数据都copy出来,再copy回去。

  5、移动硬盘认不出或者copy会断线如何解决?
  (1)不使用usb加长线,这种线的质量一般不太好,会使usb数据同步出错,使移动硬盘不能正常工作。不使用机箱上的前置usb接口,原因同前。尽量把移动硬盘插在原本的usb口上。
  (2)淘汰你的劣质usb硬盘盒,更换劣质的数据线为带屏蔽层的优质usb线(就是比较好的盒子带的线)。
  (3) usb接口兼容性不佳,非intel芯片组的主板有时候有usb兼容性差的问题,但是现在正在销售的主流芯片组里几乎只有nforce2了,传说新的 bios和usb驱动改善了nforce2的usb兼容性,但是实践证明改善很有限。彻底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只有购买一个pci的usb2.0卡,其他参见 6。

  6、如何解决供电不足的问题?(供电不足是5的一大原因)
  (1)购买比较好的usb移动硬盘盒。
  (2)购买4200转的笔记本硬盘做移动硬盘。不要买5400转的。不要相信硬盘上面标的电流值,那没有参考价值。实践证明 hitachi 的4200转诸型号比如 4k80 4k40 80GN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一般不买富士通或者东芝的,因为在大陆没有正式的渠道商。一般也不买st的,因为ST的硬盘一般都是5400的,尽管电流值标的是0.47A。
  (3)购买笔记本电脑时,考虑一下一下usb口的供电能力。已经证明usb接口供电能力太弱的是:三星Q20/ dell 300m/X300 ; sony V505 ; IBM R40之前的几乎所有R;toshiba P2000/2010 ....usb供电能力差,多见于日韩系轻薄机。我最赞赏的就是IBM X31的usb口,不管移动硬盘(哪怕是5400转的);外置combo一律通吃,其供电能力不亚于一般台机。 如果购买pci的usb2.0卡,要挑有4针辅助供电口的;如果购买笔记本用的pc卡usb2.0转接卡,要挑带一个变压器辅助供电的,好歹也要有带一个 ps2辅助供电线的。
  (4)移动硬盘盒子自身也有辅助供电线的,好盒子直接给一个变压器,差的盒子也有ps2或者usb的供电线,供电不足时当然要插上,即使usb口足够带动硬盘,如果不是短时间工作,建议也插上,usb接口的供电总是很勉强的。

  7、千万不要混用供电线!!
  某个盒子的线就只给某个盒子用,某张pc卡的供电线只能给那个型号的卡用。供电线的接口电压定义各有不同,乱插轻则烧盒子,重则烧硬盘。

  8、如何让移动硬盘跑得更快?
  copy大的文件肯定比细碎的小文件有效率,下面的的数据都是针对大文件copy的。
  (1)usb1.1 必须升级为usb2.0。 台机有pci的usb2.0卡, 笔记本有pc卡的usb2.0卡。买卡时不能贪便宜,100元以下的笔记本卡,50元以下的台机卡都不要买。
  (2)硬盘的型号要新一点,一般02年起生产的盘都有跑到15M/s+的能力。
  (3)usb接口:首先供电要足。控制芯片以NEC或者INTEL ICH4/5南桥带的为佳,其次ALI,最次VIA。不过这些芯片其实都有15M/S的能力,还要看pcb板的设计和做工。
  (4) 盒子要好。芯片的选择 ISD300 > ALI 5621> meson?(忘了型号)> GL811 =ALI (猥琐版,型号忘了,很小),NEC的桥接芯片很少用在硬盘盒子上,一般都是在光驱盒子里使用,NEC的也很不错,可以和ISD300相比。实际上GL811也有跑到18M/s的水平,和转接卡一个道理,速度更看pcb的设计与做工。卡和盒子,拣贵的买肯定没错的。
  (5)本地硬盘也要足够快。
  (6) usb1.1的速度是1M/s ,usb2.0的及格水平是10M/s, 如果不足10M/s, 那么在 笔记本硬盘, 盒子, 接口,本地硬盘之中至少有一个瓶颈。 我用ASUS intel 845PE主板,元古双接口盒子(ISD300),hitachi 80GN的硬盘,本地硬盘ST7200.7, 速度可以达到 22M/s, 同样平台用罄城GL811的盒子也达到了18M/s。 22M/s已经几乎是硬盘传输速度的极限了,似乎这个时候usb2.0的带宽还没有喂饱。 劣质usb卡甚至只能跑到4M/s足见差距。
  (7)太多细碎的小文件也可以用winrar打包后再copy。

  9、1394移动硬盘的专述:
  (1)供电:机器自带的6针1394口额定电流为1A,已经足够带动所有移动移动硬盘,甚至台机硬盘。 4针口不供电,必须给移动硬盘另外供电。 pc卡接出来的1394也不能供电,必须给pc卡或者移动硬盘工供电。
  (2)1394接口: 以TI双芯片为最佳;ricoh的也很不错,不过很少出现在零售的卡里, IBM X系列板载的常常是ricoh的,ALI的还可以, VIA的最差(一般台机主板板载都是这个),不过还是那句话,做工比芯片重要。
  (3)盒子:一般的移动硬盘的1394都是用oxford911 桥接的,没看到缩水的芯片。oxford922是一个更加优秀的IC,单芯片搞定usb2.0/1394双接口,现在已经有一些高档3.5寸硬盘盒使用, 2.5寸的盒子还没有看到。 PL-3507是台湾一家ic设计公司的产品,同样是单芯片双接口,性能待测,我刚看到产品。
  (4)实测:我的平台用了一个TI双芯片的PCI1394卡, 元古双接口盒子(oxfd911),80GN,速度也是22M/S。曾经测试过的顶峰速度也有24M/s。 而同样的盒子和硬盘在compaq X1000(板载VIA1394IC),速度是17-18M/s 。
  (5)1394的最大优点是CPU占有率低。

  10、妥善保护你的移动硬盘。
  切忌摔打,轻拿轻放; 注意温度,太热就停; 干燥防水,先删再拔。

关于里面疑问的回答:
  问:为什么不能给移动硬盘整理碎片呢?是整理碎片对硬盘不好吗?那笔记本是不是也要尽量少整理碎片呢?
  答:外置硬盘通过一个usb接口和主机连接,如果同时数据上行和下行,速度会很低,而整理磁盘碎片的过程就是就是数据的频繁上行下行,由于速度慢,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 还不如copy出来再copy 回去。1394也是一个道理。

  问:供电充足时分区数量和使用效果无关。
  答:分区的数量多了在接通时,卷标的弹出会很慢,与供电的问题倒是确实无关。

  问:对于现在常见的金属移动硬盘盒,它的工作温度比内置的可爽多了。内置硬盘出问题更麻烦,所以我都是直接下载到移动硬盘的分区中,然后在分类备份。
  答:移动硬盘里面的硬盘工作环境恶劣不仅仅指温度,还有恶劣的供电状况, 简陋电路接出来的ide接口。八:使用移动硬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二十九:让硬盘永远工作在最佳状态的小技巧
下面就分两大方面来介绍一下硬盘的优化设置技巧:

  一、BIOS的相关项优化
  BIOS对硬盘的效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由于主板BIOS的问题导致无法识别超大容量的硬盘、Ultra ATA/66/100硬盘,那不是大大的浪费吗?

  1.Standard CMOS Setup
  这里主要是对硬盘的工作模式和类型进行优化,我们一般会看到下列几种常见的工作模式:NORMAL、LBA、LARGE以及AUTO。在这里,建议各位优先选择“AUTO”,既方便也安全。另外,在“TYPE”项中,最好能设置成“User”,这样可以节省系统检测硬盘参数的时间,加快启动速度。
  2.BIOS Features Setup
  建议“Boot Sequence”项设置为“C Only”,这样可以跳过对软驱的检测而直接从硬盘引导系统,既节约检测时间也可以避免软盘上的病毒侵入系统。
  “IDE HDD Block Mode”项是用来设置IDE设备块模式的扇区数,请设置为“Enabled”,这样可以使用块模式传递数据,提高访问硬盘的速度。

  二、硬盘的接口模式优化
  虽然硬盘的技术发展不像CPU频率提高那样迅速,但现在的主流硬盘已全部采用Ultra ATA/66/100接口技术,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硬盘的性能,打开Ultra ATA/66/100模式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媒体对在Windows 9x/Me下打开Ultra ATA66/100模式已介绍过很多,因此这里仅针对Windows 2000/XP作一些介绍:

1.Intel系列主板
  安装Intel芯片组驱动程序后,虽然系统能正确识别出硬盘控制器和硬盘型号,但此时硬盘的接口模式却会降一级使用,也即 Ultra ATA/100/66会降到Ultra ATA/66/33,必须再另行安装Intel Ultra ATA Storgae驱动程序,从 “Companion”窗口中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Default Transfer Mode表示默认状态下的传输模式, Current Transfer Mode表示当前状态使用的传输模式。
  2.VIA系列主板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Windows 2000/XP可以正确识别硬盘的型号,但安装了VIA四合一驱动程序包后,虽然系统能正确识别出硬盘控制器 “VIA BUS Master PCI IDE Controller”,但“Primmary IDE Controller (dual fifo)”和Secondary IDE Controller(dual fifo)”却仍使用着微软默认的驱动程序,而且此时 VIADMATool并不像在Windows 9x/Me下那样接管UDMA设备,因此如果硬盘是Ultra ATA/100/66的,就会降一级到 Ultra ATA/66/33,朋友们可以?*** WINFO32查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朋友们可以从驱动之家下载威盛发布的IDE Miniport Driver,安装后可以在“VIA Bus Master PCI IDE Utility”中清楚地看到硬盘当前所处的接口模式,而且还可以手动切换。

硬盘的正确使用与坏道修复
  盘使用久了,便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硬盘“坏道”是这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如果在保换保修期内,你可将硬盘拿到销售商出处更换,而过了三保期又该怎么办呢?下面是笔者维修维护硬盘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对你维修硬盘有所帮助。

  一、硬盘出现坏道的先兆
  硬盘坏道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两种,前者为软坏道,通常为软件操作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可用软件修复;后者为真正的物理性坏道,它表明你的硬盘磁道上产生了物理损伤,只能通过更改硬盘分区或扇区的使用情况来解决。出现下列情况也许你的硬盘有坏道了:
  首先,你在打开、运行或拷贝某个文件时硬盘出现操作速度变慢,且有可能长时间操作还不成功或表现为长时间死“啃”某一区域或同时出现硬盘读盘异响,或干脆Windows系统提示“无法读取或写入该文件”,这些都可表明你的硬盘某部分出现了坏道。
  其次,每次开机时,Scandisk磁盘程序自动运行,肯定表明你的硬盘上有需要修复的重要错误,比如坏道。你在运行该程序时如不能顺利通过,表明硬盘肯定有坏道。当然,扫描虽然也可通过,但出现红色的“B”标记,表明其也有坏道。
  第三,电脑启动时硬盘无法引导,用软盘或光盘启动后可看见硬盘盘符但无法对该区进行操作或操作有误或干脆就看不见盘符,都表明硬盘上可能出现了坏道。具体表现如开机自检过程中,屏幕提示“Hard disk drive failure” “Hard drive controller failure”或类似信息,则可以判断为硬盘驱动器或硬盘控制器硬件故障;读写硬盘时提示 “Sector not found”或“General error in reading drive C”等类似错误信息,则表明硬盘磁道出现了物理损伤。
  最后,电脑在正常运行中出现死机或“该文件损坏”等问题,也可能和硬盘坏道有关。

  二、硬盘坏道的维修
  Scandisk磁盘扫描程序是解决硬盘逻辑坏道最常用的工具,而我们常见的format命令不能对任何硬盘坏道起到修补作用,这点大家需明白。如果硬盘出现了坏道,我们可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在“我的电脑”中选中要处理的硬盘盘符,选择其“属性”,在出现的“工具”按钮中选择“查错状态”,点击“开始检查”,再在“扫描类型”中选“全面检查”,并将“自动修复错误”打上“勾”,然后“开始”既可,它将对硬盘盘面做完全扫描处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做自动修正。其次,在DOS状态下,硬盘有坏道,计算机在启动时一般会自动运行Scandisk进行扫描,并将坏簇以黑底红字的“B”(bad)标出。当然,如果系统在启动时不进行磁盘扫描或已不能进入Windows系统,我们也可用软盘或光盘启动盘启动电脑后,在相应的盘符下,如“A:”下运行 Scandisk *:(注:*为要扫描的硬盘盘符),回车后来对相应需要扫描修复的硬盘分区进行修理。
  其它的如诺顿工具箱中的NDD“磁盘医生”及Pctools等相关工具对硬盘进行扫描也是修复硬盘坏道的最常用的方法,其用法很简单,许多报刊上也有介绍,大家可找来试用一下。
  如果硬盘上出现了无法修复的坏簇或物理坏道,大家可用一些磁盘软件将这些坏道单独分为一个区并隐藏起来,这样可令你的硬盘延长使用寿命。
  方法一:如一块4.3G硬盘在2G处有严重的物理坏道,用format格式化进行不下去,Scandisk或NDD检测也通不过,但能正常分区。找来一款分区格式化软件Smart Fdisk,用启动盘启动电脑后,进入盘符A:,运行该软件的执行文件SFdisk.EXE;然后删掉(DEL)原有分区,算出坏道在硬盘上的所在位置。如本例中,先建立1990M的基本分区,快速格式化后并激活它,然后再把坏道处分出约50M的逻辑分区,再将所剩的硬盘空间作为一个逻辑区后用快速格式化功能将其快速格式化;最后再将那个约50M的坏道所在的区删除(DEL)掉就是了。然后重启,一个有严重物理坏道的硬盘就很快被修好了,以后磁头再也不会去读那些被删除了的坏道区了。
 方法二: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Fdisk分区。例如一块1G的硬盘,在格式化到10%时不能顺利通过,这时按Ctrl+Break强行终止,运行Fdisk建立一个90M的DOS分区为C盘,然后再建立一个20M逻辑盘D,再将余下的800余M建立一个逻辑盘E。退出Fdisk再运行 format E:,如果格到10%时又遇到阻碍,这时用Fdisk再建立一个88M的E盘、10M的F盘,余下的790M作为G盘。继续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完成。然后,运行Fdisk将10M的D、F盘删除,这时余下的就是没有坏道的好盘了。
  方法三:同理,用PartitionMagic、DiskManager等磁盘软件也可完成这样的工作。如PartitionMagic分区软件,先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或Windows中的磁盘扫描程序来扫描磁盘,算出坏簇在硬盘上的位置,然后在 Operations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 Sector Retest”;把坏簇所在硬盘分成多个区后,再把坏簇所在的分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 Part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这样也能保证有严重坏道的硬盘的正常使用,并免除系统频繁地去读写坏道从而扩展坏道的面积。
  系统显示“TRACK 0 BAD,DISK UNUSABLE”,意思为“零磁道损坏,硬盘无法使用”或用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其它硬盘时其0扇区出现红色“B”。硬盘0扇区损坏,是大家比较头痛的故障,一般人往往将出现这样故障的硬盘作报废处理。其实合理运用一些磁盘软件,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掉,而用 1扇区取而代之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样的软件如Pctools9.0和NU8等。
  方法一:我们就先以Pctools9.0为例来作说明。一块2.1G硬盘出现上述故障,用盘启动电脑后,运行Pctools9.0目录下的 DE.EXE文件。接着选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 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ab键切换到 Drives项,选中hard disk,然后OK回车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 Table,选中进入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硬盘有两个分区,找到C区,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ng 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电脑后按Del键进入COMS设置,运行“IDE AUTO DETECT”,可以看到CYLS由782变成781。保存退出后重新分区格式化该硬盘,使其起死回生。
  方法二:诺顿NU8.0也较好用。例如一块1.28G硬盘出现0磁道损坏故障,进入NU8工具包目录,运行其主程序NORTON.EXE,然后可先选 “补救盘”RESCUE选项对该硬盘的引导区、分区表等信息进行备份。接着选择“磁盘编辑器DISKEDIT”,成功运行后选“对象OBJECT”,选 “分区表”后可见本硬盘的参数如下:面SIDE为0-63,簇CYLINDER为0-255,扇区SECTOR为1-63,其主引导记录和分区表信息就应该在0面0柱1扇区。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把其C盘的起始扇区从0面0柱1扇区改为0面1柱1扇区,移动光标手工修改即可。另外需要说的就是,改动数值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后存盘后退出重启电脑,用format命令格式化硬盘即可正常使用了。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修好后的硬盘一定不要再用DOS下的Fdisk 等分区工具对其进行重新分区操作,以免其又改变硬盘的起始柱面。
  如果以上各招都不见效,那么就得使用主板自带的硬盘低格程序或硬盘厂家随盘赠送的低格程序如DM、Lformat等对硬盘全盘进行低级格式化处理了,它可对硬盘的一些坏道进行重新整理排除。
三、如何正确使用才能减少坏道的发生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有点亡羊补牢之嫌,而正确使用好硬盘才是减少硬盘坏道发生、提高硬盘使用寿命的最好方法。
  1.硬盘在工作时不能突然关机
  当硬盘开始工作时,一般都处于高速旋转之中,如果我们中途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因此要避免突然关机。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在其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读写结束后方可关闭计算机的电源开关。

  2.防止灰尘进入
  灰尘对硬盘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硬盘很容易吸引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使其长期积累在硬盘的内部电路元器件上,会影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散发,使得电路元器件的温度上升,产生漏电或烧坏元件。另外灰尘也可能吸收水分,腐蚀硬盘内部的电子线路,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所以灰尘体积虽小,但对硬盘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必须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空气中的潮湿度和含尘量。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在磁头进行读、写操作时划伤盘片或磁头。

  3.要防止温度过高
  温度对硬盘的寿命也是有影响的。硬盘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热量,使用中存在散热问题。温度以20~2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温度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器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器件上,造成短路;

  湿度过高时,电子元器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从而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机房内的湿度以45~65%为宜。注意使空气保持干燥或经常给系统加电,靠自身发热将机内水汽蒸发掉。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电机、电台、手机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4.要定期整理硬盘上的信息
  在硬盘中,频繁地建立、删除文件会产生许多碎片,碎片积累多了,日后在访问某个文件时,硬盘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磁道。为此,我们应该经常使用Windows 9x系统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硬盘进行整理,整理完后最好再使用硬盘修复程序来修补那些有问题的磁道。

  5.要定期对硬盘进行杀毒
  现在的病毒攻击范围越来越广泛,而硬盘作为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基地,通常是其攻击的首选目标。每年的4月26日令每位电脑使用者都心有余悸,笔者单位上的几只硬盘就惨遭过CIH的攻击。所以,为了保证硬盘的安全,我们应该注意利用最新的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查杀,同时要注意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和经常性的备份。

  6.用手拿硬盘时要小心
  在日常的电脑维护工作中,用手拿硬盘是再频繁不过的事了。也许这最常见的事情,最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其实,用手拿硬盘还是有学问的,稍有不慎也会使硬盘“报废”的,因此我们在用手拿硬盘时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要轻拿轻放,不要磕碰或者与其他坚硬物体相撞;
  ②不能用手随便地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这是因为在气候干燥时,人体通常带有静电,在这种情况下用手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则人体静电就可能伤害到硬盘上的电子元器件,导致硬盘无法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在用手拿硬盘时应该抓住硬盘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有些类型的硬盘会在其外部包上一层护膜,它除具备防震功能外,更把电路板保护其中,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担心什么静电了。

  7.尽量不要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我们以前在硬盘空间不大时,总是想方设法节省硬盘空间,例如常见的措施是通过Doublespace、Drvspace命令来压缩硬盘空间。但当压缩卷文件逐渐增大时,这种方法就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硬盘的读写数据大大减慢了。随着硬盘技术的飞速发展,磁盘的容量也是节节攀高,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硬盘空间都在20G左右,现在很难再出现以前那种硬盘空间不够用的情况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再使用硬盘压缩技术了。

  8.在工作中不能移动硬盘
  硬盘是一种高精设备,工作时磁头在盘片表面的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当硬盘处于读写状态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就可能造成磁头与盘片的撞击,导致损坏。所以不要搬动运行中的微机。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9.使用塑料或橡皮来消除硬盘噪音
  在硬盘转速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如果硬盘被固定在金属托架上或者放置不当时,一旦接通电源,硬盘就有可能出现比较强烈的震动,时间一长,就有可能损坏硬盘的磁头或者划伤硬盘的磁道。为了消除噪音,我们可以利用硬盘上靠近四个角的安装螺钉孔,用弹力大、质地好的橡皮筋将硬盘悬吊在机箱内;如果硬盘是水平放置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弹性和尺寸适当的橡皮垫或橡皮柱垫在硬盘下面,以便达到减震的目的。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选用橡皮筋悬吊时,应选取质量好、弹力大且有丝线包裹的那种,最好选用服装上使用的有编织物包裹的橡皮筋,以免橡皮筋失效后发生意外。适度拉紧橡皮筋,并注意安装过程中不要使橡皮筋受伤。三十:详谈SCSI硬盘
SCSI概述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单纯的从英文直译过来叫做小型电脑系统接口,这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它是在1979年由美国的施加特(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研发并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SCSI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它的强大性能表现使得许多对性能要求非常严格的计算机系统采用。SCSI是一种特殊的总线结构,可以对计算机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动态分工操作,对于系统同时要求的多个任务可以灵活机动的适当分配,动态完成。这个功能是IDE设备所望尘莫及的。也正是由于SCSI拥有这些出众的优点,使得SCSI能够在专业应用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么多年中,SCSI并没有停足不前,面对IDE设备的强大挑战,SCSI也在不停的向前发展。

  SCSI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ast SCSI,Fast SCSI是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从原有的5MB/s提高为10MB/s,在Fast SCSI之后又出现了可以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 SCSI(原来的SCSI和Fast SCSI标准均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有的只支持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 SCSI。
  到了1995年,硬盘技术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面对日益强大的IDE设备,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 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高达40MB/s。也就是这个时期,“高端、高速、高性能惟有SCSI”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大家渐渐的清楚认识到了SCSI的威力所在。
  时间转到了1997年,为了对抗IDE设备的强大新生力量Ultra ATA标准,不甘示弱的SCSI阵营也于1997年中推出了新的Ultra2 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 2 SCSI。不过,采用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压差动)传输的Ultra2 SCSI难以与原有的低速设备兼容,因此现阶段个人用户主要接触到的还是Ultra(Wide)SCSI接口的设备。另外,在1998年9月,数据传输率高达160MB/s的Ultra160 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规格已正式公布。可是最近,更为高速的Ultra320 SCSI(Wide模式下的Fast-160)出现了,新一代SCSI硬盘将对应这一最新的硬盘接口。

  SCSI的接口类型
  接口类型是指该SCSI硬盘与电脑主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或类型。与IDE硬盘相比,SCSI硬盘接口标准更高、读写速度更快、数据缓存更大、电机转速更高、寻道时间更短、CPU占用率更低并且拥有自己独立的I/O Proccessor;所有这些特性都注定SCSI硬盘是硬盘中的速度之王。
  SCSI规范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六代技术了,从刚创建时候的SCSI(8bit)、Wide SCSI(8bit)、Ultra Wide SCSI(8bit/16bit)、Ultra Wide SCSI 2(16bit)、Ultra 160 SCSI(16bit)到今天的Ultra 320 SCSI,速度从1.2MB/s到现在的320MB/s有了质的飞跃。目前的主流SCSI硬盘都采用了Ultra 320 SCSI接口,能提供320MB/s的接口传输速度。
  光纤通道作为SCSI的一种替代的连接标准的解决方案目前正在被开发和使用。毋庸置疑,光纤通道是三种接口中传输速度最高的,它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进行传输,其信号失真率小。由于其带宽大,在光纤的每个结点都可以达到100Mb/s,而且可以叠加到1Gb/S,之间不受任何干扰,传输速度高。同时,光纤通道提供了多种增强的连接技术,服务器系统可以通过光缆远程连接,最大可跨越10公里,每个光纤仲裁环路最多可连接126个设备。由于光纤不需要终结器,同时它支持网络设备的连接,所以它比SCSI电缆连接更容易,但其连接技术较难实现。同时由于光纤设备的代价较高,所以目前还没有光纤通道的硬盘,FC(光纤通道)RAID适合磁盘阵列柜连接,在阵列柜上将光纤通道和SCSI转换,而阵列柜中只需要用SCSI硬盘进行连接即可,从而可降低成本。

  SCSI VS IDE
  1、性能表现
  SCSI:性能表现出众,由于SCSI控制器上有一个相当于CPU功能的控制芯片,能够处理大部分工作(能够部分降低系统CPU占用率)。
  IDE: 整体性能表现一般,CPU占用率较SCSI明显高。
  由于市场定位问题,SCSI产品档次普遍较IDE产品为高,例如转速、缓存、数据传输率等。
 2、价格因素
  由于SCSI主要针对商业用户专业应用,外围设置比较复杂,所以SCSI一向是高价格的代名词。IDE产品价格比较低廉,主要针对桌面型电脑应用。
 3、易用性
  SCSI:由于产品的构造原因,SCSI硬盘的使用比较复杂,而且因为SCSI ID和总线终结器设置错误容易引起各种问题,问题的原因比较专业,一般用户难以解决。
  IDE:IDE设备仅有主、副设备之分,在同一数据线上只有两个设备,只要正确设置就不会出现问题,技术含量相对于SCSI低,一般用户可以自行解决故障问题。
  4、产品扩展功能
  SCSI:扩展能力极强, 一条通道上最多可以连接15个设备(控制卡本身占用一个设备空间,也就是剩下14个空间可以接SCSI设备),双通道就是30个。
     在实际的应用中选择SCSI还是IDE,关键在于你的需求,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脑用户,你完全不用考虑SCSI设备。但是换句话说,如果你使用计算机来做视频捕捉、影像编辑、数据处理等要求大量磁盘数据输入/输出的工作,相信SCSI绝对是你的上上之选,采用SCSI设备意味着稳定、高速,在这种需求的情况下选用廉价却又相对低性能的IDE硬盘是得不偿失的。
 
 SCSI硬盘到底好在哪里:
  在接口速度方面: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PC服务器上,SCSI接口正在成为PC服务器的标准接口。
  而IDE接口则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早期IDE接口的数据传输率非常低,从PIO 0模式到UDMA33、UDMA66、UDMA100,直至最新的ATA/133标准,理论上的数据传输率只达到133MB/s。采用Ultra WIDE、Ultra 2 WIDE、Ultra 160/m标准的SCSI接口速度分别可以达到40MB/s、80MB/s、160MB/s,现在Ultra 320标准已经确定,数据传输率已经达到了320MB/s。

 在转速方面:
  硬盘转速是决定传输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主流IDE硬盘的转速在5400rpm时,SCSI硬盘的转速就已经达到7200rpm,而现在IDE硬盘转速提高到7200rpm时,SCSI硬盘的转速早已高达15000rpm了。高转速意味着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短,能够迅速找到需要的磁道和扇区,所以在转速上IDE硬盘已经同SCSI硬盘无法相提并论了。

  在缓存容量方面:
  缓存容量也是影响硬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SCSI硬盘一般都配置了容量相对较大(8MB甚至更多)的缓存,用来解决硬盘与内存之间的传输速度瓶颈问题。同时,SCSI硬盘采用了巨型磁阻磁头(GMR)技术,其读、写分别由不同的磁头来完成,大大提高了硬盘的速度。
  而IDE硬盘的缓存容量则比较小,一般为2MB,虽然现在也出现了8MB缓存的IDE硬盘,提高了一些IDE硬盘的性能,但是由于IDE硬盘的先天不足,所以其性能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CPU占用率方面:
  比较SCSI硬盘和IDE硬盘的CPU占用率,可以发现SCSI硬盘具有相当的优势。SCSI硬盘可通过独立的、高速的SCSI卡来控制数据的读写操作,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而IDE硬盘没有专用的数据处理芯片来担当数据处理重任,所以对CPU的占用比较多,比如当保存一个比较大的Word文件时,您就会发现计算机停顿一下,这是因为CPU处理数据的结果。

  在多任务方面:
SCSI支持多任务,表现在它允许对一个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另一设备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在如网络服务器系统中非常重要得,因为它们经常需要同时处理许多并行请求,此时如果存储系统不支持多任务性,那存储系统都不知道该去响应谁的请求了。

  在扩展性方面:
  SCSI的扩展性要比IDE好得多。一般每个IDE系统可有两个IDE通道,总共连4个IDE设备,使用比较特殊技术的主板也只能最大支持8个设备。而SCSI接口可连接7~15个设备,比IDE要多很多。现在IDE只有硬盘和光驱两类设备,SCSI则多得多,比如扫描仪、打印机等。

  IDE的电缆长度大约为45cm,SCSI则可以达到1.5~12m,甚至更长,安装的自由度高了很多。由于SCSI设备的中断共享,即只由SCSI卡占用一个中断,连接在其上的设备由SCSI卡提供ID地址。因此使中断得到了扩展,解决了出现中断冲突的问题。

  在热插拔特性方面:
  SCSI硬盘支持热插拔的硬盘安装方式,可以在服务器不停机的情况下拔出或插入硬盘,操作系统可自动识别硬盘的改动。这种技术对于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服务器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SCSI硬盘都支持热插拔,只有符合热插拔标准的SCSI硬盘才可以实现热插拔。

  而没有这种特性的IDE硬盘则不同了,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谁敢把IDE硬盘拔出来再插进去?
  通过以上介绍,您现在知道服务器为什么要用SCSI硬盘了吧?不过,需要说明的是:SCSI硬盘的价格较贵,同样容量的SCSI硬盘价格会比IDE硬盘贵80%以上,所以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

SCSI参数表:
规格
通道宽度 传输速率 接口类型(外置)
scsi-1 8位 4mb/s 50针,分两排排列
scsi-2 8位 10~20mb/s 50针,分两排排列
wide scsi 16位或32位 10~2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fast scsi 8位 1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scsi 8位 20mb/s 80针,分两排排列
scsi-3(ultra wide scsi) 16位 4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2 scsi 8位 40mb/s 80针,分两排排列
wide ultra 2 scsi 16位 8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160 scsi 16位 160mb/s 50针(ultra scsi)或者68针(lvd scsi)
ultra 320 scsi - 320mb/s -三十一:主流服务器硬盘技术介绍
http://bbs.hackbase.com/viewthread.php?tid=2917041&sid=9Ywr4C

不可否认,这两年硬盘技术发展非常快,硬盘的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让整机的系统性能得到一定改善。硬盘低下的性能还是拉低了整体性能,瓶颈还是没有得到突破,要提升硬盘的性能,只能从如下的一些方面着手。
  1.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提高磁头的信噪比,提高单碟容量,增加硬盘整体容量。
  2.采用新技术,提高主轴电机转速,从而减小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加快硬盘数据传输速度。
  3.采用更先进的硬盘附加技术,以使硬盘的工作稳定性及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延长硬盘使用寿命。
  这里面读写磁头的作用最大,无论增加硬盘容量还是提升数据传输速率,都离不开磁头技术的发展,数据的读写都是通过磁头来完成的。早期的磁头属于磁电感应式,读写都是同一个磁头,读写合一的磁头设计上比较简单,成本较低。但是由于读、写操作的不同,这种二合一磁头就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对磁盘的信号读取或者写入的时候有较大的偏差,而且盘片上磁道很密集的时候,它就没有办法进行操作,导致单碟容量上不去。根据这个原因,后面的磁头技术发展开始将读写磁头进行分离,这样就有两个磁头,一个负责读取,一个负责写入。MR(磁阻磁头技术)磁头就是采用这种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磁感应磁头,而MR磁头则作为读取磁头磁阻,这样便可以得到更好的读/写性能,而且对磁道的磁信号感应很敏锐,磁道间距离可以很小,增加磁道数量,这样单碟容量上得到突破。不过随着单碟容量的不断增加,终于到了MR磁头的读取极限,于是GMR(巨磁阻磁头技术)磁头诞生了,近两年的硬盘磁头几乎全部采用GMR,GMR磁头技术是在MR的基础上开发的,它比MR具有更高的灵敏性。今后的发展只能说GMR随着纳米技术的开放,它的应用会更上一层楼,目前在研究的纳米磁记录材料粒径为16nm的超微铁粉的矫顽力(HC)比块状铁的HC高1000倍,如果用(2~3)nm尺寸的γ Fe2O3作存储器,将比现有的磁介质的存储器密度提高1万倍,而且可以获得更高的HC,更高的信噪比(后面测试中会有介绍)。而纳米巨磁阻(GMR)材料它与高温超导类似,利用GMR可使计算机磁盘存储能力提高30倍,即可使每平方英寸计算机磁盘信息存储能力增加到100亿位,GMR技术前途是光明的。

目前主流的硬盘技术
1、RAID(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磁盘阵列技术
  RAID实际上可以理解成一种使用磁盘驱动器的方法,它将一组磁盘驱动器用某种逻辑方式联系起来,作为逻辑上的一个磁盘驱动器来使用。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功耗小、传输速率高,可以提供容错功能、安全性更高,以及比起传统的大直径磁盘驱动器来,在同样的容量下,价格要低许多。
2、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yhood,部分响应完全匹配)读取通道技术
  PRML技术简单的讲就是将硬盘数据读取电路分成两段“操作流水线”,流水线第一段将磁头读取的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只选取部分“标准”信号移交第二段继续处理,第二段将所接收的信号与PRML芯片预置信号模型进行对比,然后选取差异最小的信号进行组合后输出以完成数据的读取过程。PRML技术可以降低硬盘读取数据的错误率,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磁盘数据密集度。PRML技术的普通采用,使硬盘的容量、速度、可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S.M.A.R.T.(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技术
  由于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硬盘厂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硬盘安全监测机制,S.M.A.R.T.技术便应运而生。S.M.A.R.T.即“自我监测、分析及报告技术”。它可以监控磁头、磁盘、电机、电路等部件,由硬盘的监测电路和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对象的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和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一旦出现安全值范围以外的情况,它就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而更先进的技术还可以自动降低硬盘的运行速度,把重要数据文件转存到其它安全扇区,通过S.M.A.R.T.技术可以对硬盘潜在故障进行有效预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4、ATA/100技术
  对于IDE市场,世纪末可以说是Ultra ATA/66的天下,它支持最大的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为66.7MB/s。到了2000年昆腾公司联合英特尔等芯片组巨头共同推出了ATA/100标准,在理论上它支持的最大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为100MB/s,同时在处理器厂商、芯片组厂商、主板厂商及硬盘厂商的努力下,ATA/100成了硬盘新技术的主角。但是硬盘的内部传输率就是影响硬盘性能大幅提高的瓶颈所在,尽管硬盘的内部传输率也正在不断的提高,可目前最高也只能达到45MB/S,这就影响了硬盘整体速度的发挥。
  需要指出的是,ATA/100虽然需要相应主板的支持,还使用了单独的80芯接口线缆,但是它可以完全向下兼容,能在ATA/33、ATA/66等不同模式下使用。而且接口同样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正)特性,这能增加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它能检测到数据传送中的错误。
5、数据保护与震动保护技术
  硬盘非常怕震动,不管电源是否已经启动,只要硬盘受到了撞击或震动,或多或少总有数据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处于运转状态的硬盘受到震动或撞击,所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在这方面,原昆腾公司(已被迈拓公司并购)的DPS(Data Protection System,数据保护系统)与SPS(Shock Protection System)技术、西部数据公司的Data SafeGuard(数据卫士)技术、IBM公司的DFT(Disk Fitness Test)、迈拓公司的MaxSafe与ShockBlock以及希捷公司的SeaShield技术使得硬盘可以承受较高g数的冲击,这种技术可以把硬盘因冲击而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能够对硬盘中的数据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
6、厂商独特技术
  为了增强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多厂商在自己的硬盘中增加了独特的技术来提升硬盘的质量:
  (1)西部数据公司的数据卫士(Data Lifeguard)技术
  西部数据的硬盘里多了一个“Data Lifeguard”技术,它实际上运用了S.M.A.R.T.技术。简单地说,Disk Lifeguard在硬盘持续开机八小时后,硬盘本身就自动地扫描侦测硬盘内部,如果遇到可能快要产生坏磁区的部分时,就赶快把些磁区上的数据转移到状况良好的磁区上面,并且做好数据在硬盘上所需的连接。独特之处在于Data Lifeguard的所有工作都是硬盘本身就可以启动和执行的,不需要主板或其它工具程序配合,所以用户不需要安装额外的工具软件,只要硬盘的电源开着,每隔八个小时Data Lifeguard就会做一次扫描、分析与修复的动作。并且Data Lifeguard会在硬盘处于Idle(硬盘15秒钟没有任何动作)状态下才会工作,一旦Data Lifeguard准备开始扫描、分析与修复的动作时,如果硬盘还有其他的工作需要完成时,Data Lifeguard就会往后延长15分钟再开始工作,所以外面不必担心这个功能会影响到硬盘的工作效率。
  (2)原昆腾公司的DPS技术
  DPS(Data Protection Sydtem)是原昆腾公司提出的另一项新技术,它可以让用户确定自己的硬盘是否真正发生了问题。如果你觉得硬盘有些奇怪的表现,比如不正常的声音、速度突然变慢的时候,就可以用软盘开机并运行DPS程序,让它帮你测试一下硬盘有没有问题。这时它会检查硬盘的S.M.A.R.T.数据缓冲区,以及其它基本的随机检查测试,而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测试绝对不影响到硬盘里面所储存的数据。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判定硬盘是否真的需要送去修理了。
  (3)迈拓公司的MaxSafe和ShockBlock技术
  MaxSafe是迈拓公司的独特技术之一,该技术提供了ECC错误修正码(Error Correction Code)功能。所谓的ECC是指以一种复杂的编码算法,当传输一个数据时,额外采用几个位元来当成错误修正的判别码,一旦数据在传输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错误,就可以通过一个错误修正码来修复不正确的数据,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ShockBlock是迈拓新一代硬盘所采用的另一项新技术,它强化了连接读写磁头的钢板的刚性,并且读写磁头比原来的读写磁头轻40%,这两种新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于尽量降低读写磁头弹离碟片的可能性,如果读写磁头没有弹离碟片,就不会有碟片被读写磁头敲击而产生屑片的情况发生,从而延长了硬盘的使用寿命。
(4)IBM公司的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 (PFA)
最后谈谈我们自己的预测故障分析技术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 (PFA),PFV技术对于保护用户的数据具有独到的优势和帮助。可靠性预测技术的产生起因于人们普遍意识到保护硬盘上存储的关键性信息的重要性。由于对系统存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磁盘阵列系统也开始出现,因此该行业的领导者们意识到建立一个早期预警系统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在故障即将发生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备份数据。IBM公司的预测故障分析(PFA)技术,对包括磁头飞行高度在内的几个属性进行测量,以此来预测故障,一旦硬盘探测到某一属性如飞行高度已退化,就会向主机发出一条有可能发生故障的通知。收到通知后,用户就可采取措施保护数据。

三十二:高性能服务器硬盘选购技巧
了满足网络应用不断增长的性能需要,我们通常增加新服务器个数,分担业务,提高系统工作性能,即横向扩展。其实也可以通过提高现有服务器的配置来提高服务器的整体性能,即纵向扩展——因为服务器部件的选配对服务器的性能至关重要。而直接存储数据的硬盘更是影响服务器服务性能的重要一环。

  提高服务器性能的方法就是寻找制约服务器性能的瓶颈在哪。不同应用可能存在的瓶颈是不同的,有的要重点考虑处理器、内存,有的要重点考虑硬盘或网络的I/O吞吐能力;那么,在哪些应用环境下需要重点考虑服务器硬盘瓶颈呢?

  通讯服务器(messaging/E-mail/VOD):快速的I/O是这类应用的关键,硬盘的I/O吞吐能力是主要瓶颈;

  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处理/数据挖掘):大型商业数据存储、编目、索引、数据分析,高速商业计算等,需要具有良好的网络和硬盘I/O吞吐能力;

  数据库(ERP/OLTP等):服务器运行数据库,需要具有强大的CPU处理能力,大的内存容量来缓存数据,同时需要有很好的I/O吞吐性能;

  其他应用:应用集中在数据查询和网络交流中,需要频繁读写硬盘,这时硬盘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服务器整体的性能。

  影响硬盘的因素

  谈到硬盘的指标参数,首先就应提到硬盘的接口标准。当今主流硬盘的接口界面有两种:EIDE和SCSI,当然此外还有IEEE 1394接口、USB接口和FC-AL(FibreChannel-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接口的产品,但是很少见。现在几乎所有的微机普遍采用基于Ultra DMA/33/66/100标准的IDE接口的硬盘,它的优势在于能提供较低价格,普及率很高。

  同时,也有部分低端服务器采用了IDE硬盘,目前,几乎所有服务器主板都集成了IDE控制器,但在中高端服务器中还只是普遍用来连接低速外设IDE光驱,而硬盘一般采用SCSI接口标准,如浪潮英信服务器就普遍采用了Ultra160 SCSI硬盘,提供更高的硬盘吞吐能力。SCSI接口硬盘有着极低的CPU占用率、支持更多的设备和在多任务下工作的优势明显等优点,更适合于服务器应用的需求,当然SCSI硬盘价格要高得多。

  然而,硬盘的数据传输系统之瓶颈不在于PCI总线或是接口速率上,而在硬盘本身,这是由硬盘机械部分与结构设计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衡量硬盘的指标
  衡量硬盘性能的指标主要包括:

  主轴转速

  主轴转速是一个在硬盘的所有指标中除了容量之外,最应该引人注目的性能参数,也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速度和持续传输速度的第一决定因素。如今硬盘的转速多为5400rpm、7200rpm、10000rpm和15000rpm。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0000rpm的SCSI硬盘具有性价比高的优势,是目前硬盘的主流,而7200rpm及其以下级别的硬盘在逐步淡出硬盘市场。

  内部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硬盘数据传输率分为内外部传输率;通常称外部传输率也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指从硬盘的缓存中向外输出数据的速度,目前采用Ultra 160 SCSI技术的外部传输率已经达到了160MB/s;内部传输率也称最大或最小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是指硬盘在盘片上读写数据的速度,现在的主流硬盘大多在30MB/s到60MB/s之间。由于硬盘的内部传输率要小于外部传输率,所以只有内部传输率才可以作为衡量硬盘性能的真正标准。

  单碟容量

  除了对于容量增长的贡献之外,单碟容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升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单碟容量的提高得益于磁道数的增加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加。磁道数的增加对于减少磁头的寻道时间大有好处,因为磁片的半径是固定的,磁道数的增加意味着磁道间距离的缩短,而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到另一个磁道所需的就位时间就会缩短。这将有助于随机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长则和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直接的联系。磁道内线性密度的增加使得每个磁道内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从而在碟片的每个圆周运动中有更多的数据被从磁头读至硬盘的缓冲区里。

  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需要的时间,这是衡量硬盘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在3ms~13ms之间,建议平均寻道时间大于8ms的SCSI硬盘不要考虑。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完全由转速决定)一起决定了硬盘磁头找到数据所在的簇的时间。该时间直接影响着硬盘的随机数据传输速度。

  缓存

  提高硬盘高速缓存的容量也是一条提高硬盘整体性能的捷径。因为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部传输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缓存来做一个速度适配器。缓存的大小对于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它的容量有512KB、2MB、4MB,甚至8MB或16MB,对于视频捕捉、影像编辑等要求大量磁盘输入/输出的工作,大的硬盘缓存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选好服务器硬盘

  知道了服务器硬盘的性能指标,下一步自然要依此选择出适合具体应用的服务器硬盘,以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

  选用高性能硬盘

  由于SCSI具有CPU占用率低,多任务并发操作效率高,连接设备多,连接距离长等优点,对于大多数的服务器应用,建议采用SCSI硬盘,并采用最新的Ultra160 SCSI控制器;对于低端的小型服务器应用,可以采用最新的IDE硬盘和控制器。确定了硬盘的接口和类型后,就要重点考察上面提到的影响硬盘性能的技术指标,根据转速、单碟容量、平均寻道时间、缓存等因素,并结合资金预算,选定性价比最合适的硬盘方案。

  RAID技术

  冗余磁盘阵列RAID系统提供了比通常的磁盘存储更高的性能指标、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可用性,尤其是在当今面临的硬盘I/O总是滞后于CPU性能的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RAID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个缺口。

  依据磁盘阵列数据不同的校验方式, RAID技术分为不同的等级(RAID Levels),各有不同的技术特点,读者可以参考有关手册进行选用。

  为了更好地提高硬盘的I/O性能,推荐采用RAID技术,根据应用的特点,把被频繁访问读写的硬盘做成RAID0或RAID1、RAID5;目前,在低端服务器可采用IDE RAID,如浪潮英信NP200;而在中高端服务器,建议采用SCSI RAID控制器,并注意RAID控制器有关技术指标,如CPU类型、通道类型和数目、缓存数量、有无电池后备等;需要注意的是:主板集成的RAID控制器由于本身没有硬盘控制器,而占用了主板上的SCSI硬盘控制器,需要耗费更多的主处理器时间,会使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受到影响。

  热拔插技术

  除了从性能指标上评价硬盘,还要考虑到硬盘的故障率、平均无故障运行情况和易维护性。在具体的应用中,首先应选用寿命长、故障率低的硬盘,可降低故障出现的几率和次数,这牵扯到硬盘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和数据保护技术,MTBF值越大越好,如浪潮英信服务器采用的硬盘的MTBF值一般超过120万小时,而硬盘所共有的S.M.A.R.T.(自监测、分析、报告技术)以及类似技术,如seagate和IBM的DST(驱动器自我检测)和DFT(驱动器健康检测),对于保存在硬盘中数据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一旦硬盘损坏,应考虑如何保证数据不丢失,并且减少服务器的宕机时间。 RAID技术可以用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硬盘的热拔插技术可以保证在更换或维修硬盘的同时,服务器仍然能正常运行可用。目前热拔插技术在中高档服务器中非常普遍,一直也被作为服务器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在服务器中采用的热拔插技术的部件有硬盘、电源、风扇、PCI插槽等,而SCSI硬盘也有专门支持热拔插技术的SCA2接口(80-pin),与SCSI背板配合使用,就可以轻松实现硬盘的热拔插。中高端服务器普遍采用的就是SCSI硬盘了,SCSI硬盘最直观的优点就是快速、稳定,与PATA和SATA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过既然是企业级产品,那么价格自然也便宜不了,从而把相当一部分用户拒之门外。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高端市场上开始出现更高转速的SATA硬盘,不过从百万小时无故障运行性能方面讲,SCSI还是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对企业级应用来说,SCSI硬盘仍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什么是SCSI硬盘?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可以对计算机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动态分工操作,对于系统同时要求的多个任务可以灵活机动的适当分配,动态完成。

  SCSI规范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六代技术了,从刚创建时候的SCSI(8bit)、Wide SCSI(8bit)、Ultra Wide SCSI(8bit/16bit)、Ultra Wide SCSI 2(16bit)、Ultra 160 SCSI(16bit)到今天的Ultra 320 SCSI,速度从1.2MB/s到现在的320MB/s有了质的飞跃。目前的主流SCSI硬盘都采用了Ultra 320 SCSI接口,能提供320MB/s的接口传输速度。

  SCSI硬盘的优点:

  1.SCSI可支持多个设备,如ultra 320的单通道可以接15个硬盘,双通道可接30个SCSI设备。也就是说,所有的设备只需占用一个irq(中断请求)。

  2.SCSI还允许在对一个设备传输数据的同时,另一个设备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就可以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 NT中获得更高的性能。

  3.SCSI设备的CPU占用率极低,确实在多任务系统中占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SCSI卡本身带有处理器,可处理一切SCSI设备的 数据,在工作时主机CPU只要向SCSI卡发出工作指令,SCSI卡就会自己进行工作,工作结束后返回工作结果给CPU。

  4.SCSI设备还具有智能化,SCSI卡自己可对CPU指令进行排队,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多任务时硬盘会在当前磁头位置,将邻近的任务先完成,再逐一进行处理。

  SCSI硬盘接口方式:

  目前SCSI主流的接口方式有两种,68针和80针(早期还有50针接口)。两者之间主要是市场定位不同,68针针对一般用户,80针则支持热插拔功能,面向更高级的磁盘应用。两者在单盘性能上没有区别。支持热拔插技术的 叫SCA2接口(80-pin),与SCSI背板配合使用,就可以轻松实现硬盘的热拔插,目前在工作组和部门级服务器中,热插拔功能几乎是必备的。

  另外,在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硬盘中,还会采用光纤通道作为SCSI硬盘接口。光纤通道是高性能的连接标准,用于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对于需要有效地在服务器和存储介质之间传输大量资料而言,光纤通道提供远程连接和高速带宽。它是适于存储局域网、集群计算机和其它资料密集计算设施的理想技术。其接口传输速度分为1GB和2GB等等。

  现在服务器上主流的SCSI硬盘有73GB和146GB两种,都是万转产品,更高端的还有1万5千转的SCSI硬盘,性能更高,不过价格也更贵。

三十七:SCSI RAID与IDE RAID性能对比说明
IDE RAID 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这主要归功于它的整体价格要比SCSI配置低的多。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在当今的技术中, IDE RAID阵列对许多商业应用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它的价格却要比远远低于SCSI。

  SCSI RAID在性能上有绝对突出的优势,当然售价也高。因此到底使用那种磁盘阵列技术,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来决定:可靠性,性能以及费用。

  通常而言, 如果你减少RAID的投资,那么这也潜在的降低了RAID的可靠性和性能。如果费用对于你来说是 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IDE RAID应该是你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旦你决定使用RAID阵列解决方案,那么在购买设备之前,你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

  目前大部分的PC机使用IDE磁盘驱动器,因为IDE售价便宜,而且 能够在PC机上很好的工作。然而对于RAID磁盘阵列来说,它主要用于对提供的信息进行保护, 并且能够告诉对磁盘进行数据读写,因此它常常使用在工作站或者服务器上,PC机上很少使用 RAID阵列技术。

  所以到底 采用那种RAID阵列设备,你必须对使用的环境和应用需求进行认真仔细的考虑。以下的例子应该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可以把你从A地带到B地,其中一些交通工具提供更快的速度,而另一些更 可靠的安全性。如果AB两地相距100公里,那么你决不会因为自行车售价便宜,而每天花费十 几小时穿梭于两地之间;同样,如果AB两地只有不到1公里,你也绝对不会因为富有,而使用喷气飞机,每天花费大量的起飞,降落的时间。

  IDE RAID和SCSI RAID就是上述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IDE比SCSI便宜,而SCSI比IDE能够更好的保护数据,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可靠性

  众所周知,每一个磁盘驱动器都可以 连续工作1百万个小时而不出错。其中连续工作的1百万小时就是我们说得MTBF(平均错误时间 ),它是用来衡量磁盘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对于相同类型的磁盘驱动器(例如都是IDE或者 都SCSI),我们可以完全用MTBF来衡量它们之间的性能优劣。

  但是IDE和SCSI并不是同一规格的磁盘驱动器,MTBF的可比 性就不一定可靠。通常我们也可以使用平均工作时间和访问比率来衡量磁盘驱动器的性能。对 于IDE磁盘,一般每天平均工作11小时,平均每天有132分钟的读写时间;而SCSI磁盘可以连续 24小时工作,并且平均每天有432分钟的读写时间。

  上述的数据清楚的告诉我们SCSI的可靠性要比IDE高的多。对于 RAID磁盘阵列来说,SCSI的可靠性也要高于IDE。
        SCSI        IDE
MTBF        1,000,000小时        800,000小时
每月工作时间        732小时(24小时/天)        333小时(11小时/天)
访问比率        30%        20%

  性能

  对于大型工作站和服务器应用而言,性能是除了安全性之外另一 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磁盘性能好坏的评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物理接口/协议和机械制动原理。

  物理接口/协议:

  嵌入智能:IDE和SCSI都有内 建的控制芯片。但是IDE内建的控制芯片只包括一些基本的操作功能,因为IDE驱动器主要针对 桌面PC,而桌面PC最大的特点就是通常只有单块CPU和单一品牌的内存,通常处于单用户环境 ,因此IDE 控制芯片可以加入部分处理指令,方便应用程序对磁盘的控制,但是大部分的磁盘 操作都需CPU配合处理。

  而 SCSI控制芯片除了一些基本的指令外,还包括一些复杂的指令集。因为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的 SCSI,通常是处于一个多用户环境,处理器也有多个,因此SCSI大部分的操作都独立于CPU。

  SCSI驱动器独立于CPU的控制 ,可以对大量数据提供高速传输速率,并且不占用CPU的处理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是SCSI RAID磁盘阵列的话,对数据的接受,分卷和组装完全由SCSI磁盘控制器来完成,几乎无需CPU 处理;而IDE RAID的解决方案中,数据的接受,分卷和组装都有CPU来处理。 < /SPAN>

  命令队列:随着处理器时钟频率的提 高,CPU的处理能力要大大高于磁盘的处理能力。如果每个单位时间内,CPU都向磁盘发出一条 读写命令,那么有大量的命令不能及时处理。SCSI磁盘使用了“Tag 命令队列”技术,对于不 能及时处理的命令,都会进入“Tag命令队列”,等到磁盘空闲时再依次处理。队列最多可以容 纳256条指令;对于IDE磁盘而言,目前刚刚开始使用不成熟的“Tag命令队列”,每个队列最 大只能容纳32条指令。

  断 开/重接: SCSI 和 IDE磁盘驱动器都使用“并行“的系统总线,因此在系统中,每一个时刻, 只能有一个磁盘进行总线通讯。如果某个磁盘需要使用总线,那么就必须对总线发出请求;当 某个磁盘获得使用总线的权利后,那么其他磁盘就不能对总行进行访问直到原先的磁盘放弃对 总线的使用。为了提高SCSI磁盘的利用率,SCSI磁盘使用断开/重接技术,它的思想是由SCSI 控制器来对磁盘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你想读取SCSI磁盘的某个数据区,那么当SCSI控制器收 到请求后,就会做出如下应答,一旦SCSI磁盘数据准备完毕,就会通知数据的请求者。

  缓存大小:一般IDE磁盘只有2MB 缓存,而SCSI磁盘至少有4MB或者8MB的缓存,这也是SCSI售价高于IDE的主要原因。

  总线带宽:SCSI拥有32位的通路 宽度,峰值传输速率为320MB/s;而IDE只有16位的通路宽度,100MB/s的峰值带宽。


        IDE        SCSI
控制器        板载集成控制器        SCSI总线适配器
总线通路宽度        16位        8位,16位,32位
总线带宽        3-100MB/s        5-320MB/s
总线带宽发展趋势               
2000年        100 MB/s        160 MB/s
2001年        150 MB/s        320 MB/s
2004年        300 MB/s        640 MB/s
2007年        600 MB/s        ?
最大连接设备        2个        15个</ID>
同时处理命令数量        32条        256条

  机械制动原理

  为什么SCSI的转速通常要比IDE的磁盘快呢?因为无论是SCSI, 还是IDE,磁盘的最大转速主要受限于它的机械制造结构。制造结构主要决定了磁盘的Spindle RPM和磁头的寻道时间,Spindle RPM的速度越高,那么数据能够越快的在磁盘上进行读写操作 。最新的IDE转速为7200RPM,而SCSI的10K RPM和15K PRM已经出现了有一段时间。如果把这 些转速转换成数据传输速率的话,那么7200RPM的IDE磁盘的最大传输速率为444Mbits/s,而 SCSI却达到700Mbits/s,几乎是IDE的两倍速率。

  下图是不同磁盘之间的比较:
        磁盘        RPM        容量        平均读写时间        传输速率        缓存大小
IDE        IBM 75GXP        7200        75GB        8.5ms        444Mbit/s        2MB
SCSI        IBM 73LXZ        10000        73GB        7.9ms        690Mbit/s        4MB
SCSI        Seagate 36LP</P>        15000        36GB        3.6ms        700Mbit/s        8MB

  结论

      如果你仔细读完本文的话,你应该了解了IDE和SCSI这两种技术 的主要差别。尽管在本文中,我们没有对价格进行过多的讨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因素 往往成为解决方案的主要评判依据。

      尽管IDE的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无论在性能上还是 可靠性上,它和SCSI都有一定的差距。业界报道,最近生产出支持IDE热插拔的的PCB主板,但 是扪心自问,有多少用户敢冒着数据丢失的危险,而进行热插拔呢?

      归根结底,IDE和SCSI本身就是定位在不同层次上的磁盘驱动器 。IDE主要针对桌面用户,而SCSI却是针对企业级的应用。随着技术的提升,IDE驱动器似乎想 通过价格和方便的RAID技术,来想跨过这个门槛的限制。但是从目前看来,有点勉为其难。虽 然价格要比SCSI RAID低30%,但是根据统计,没有多少大型企业愿意节约这30%的费用而使 用IDE RAID解决方案的。

      对于IDE磁盘驱动器来说,IDE RAID技术本身并没有错,这也是IDE技 术成熟的表现,但是企业用户愿意这笔额外的费用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和性能。毕竟,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才是是企业的生命的支柱。

三十八:串口(SATA)硬盘如何使用GHOST
SATA硬盘的是否可以使用GHOST,在使用GHOST给系统做备份时,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用软盘或光盘启动进入系统后,当使用GHOST.EXE命令后系统黑屏,死机了。是GHOST不支持SATA设备吗?难道使用SATA硬盘后,我们就不能为系统做一个备份吗?答案是否,SATA硬盘同样可以用来克隆,但在操作上需要一点小技巧了。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何在一般情况下系统会死机。一般来讲支持SATA硬盘主板采用的都是I865PE(北桥)+ICH5R(南桥)的芯片组,但由于ICH5R南桥芯片本身的限制,在WIN9X,WINNT,DOS系统使用下,其中一组IDE通道会无法使用,这就是为何我们启动GHOST后,系统会停止响应,因为此时GHOST无法判断系统中到底那组IDE可用。知道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一般865的主板的BIOS里都提供了一个屏蔽一组IDE通道的选项,让系统还是只认到二组IDE通道,下面我按ASUS P4P800主板为例来详细说明一下操作方法:(以下方法均为光盘启动模式)

    1、 一个SATA硬盘挂在SATA1接口,一个CDROM挂在PRIMARY IDE接口(设为主盘):
   a) 开机进入BIOS设定,在MAIN菜单中选中IDE Configuration
   b) 将Onboard IDE Operate Mode改为Compatible Mode
   c) 在[Enhanced Mode Support On]中选择[Primary P-ATA+S-ATA]
   d) 重启进入BIOS后,你会发现在MAIN菜单中只有4个IDE设备了,[Primary IDE MASTER]为[CDROM],[Primary IDE Slave]为[NONE],[Secondary IDE Master]为[IDE DISK](你的硬盘的型号),[[Secondary IDE Slave]为[NONE]
   e] 用光盘启动进入DOS后,运行GHOST就可以了

    2、 一个SATA硬盘挂在SATA1接口,一个CDROM挂在SECONDARY IDE接口:
只要将上面第三步中的[Primary P-ATA+S-ATA]改为[Secondary P-ATA+S-ATA],就可以了,此时系统会将SATA1和SATA2设备当作[Primary IDE Master]和[Primary IDE Slave]。

    3、 如果你使用了支持SATA的主板,但没有使用SATA设备时,有些主板BIOS还是默认打开了SATA通道的,此时要使用GHOST来备份系统也会导致黑屏,所以我们也需要在BIOS里面设置一下,来屏蔽掉SATA通道,还是在第一种情况下的第三步中,将[Primary P-ATA+S-ATA]改为[P-ATA Ports Only],此时系统将屏蔽掉SATA设备,你可以将它做为普通的没有SATA设备的主板使用了。三十九:并行与串行的争斗 网络磁盘存储技术
磁盘接口是磁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不同的磁盘接口决定着连接速度,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磁盘接口技术主要有两种,即并行和串行,按照目前的情况分析,“串行”大有取代“并行”之势。
  我们接触到的磁盘接口技术有很多,在串行技术出现之前,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ATA、SCSI和光纤通道三种,ATA磁盘多用于个人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而光纤通道只应用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ATA和SCSI分别定位于低端、高端应用领域,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并行,因为它们都按照并行的方式来传输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并行技术的不足逐渐显现:尽管ATA和SCSI均是并行总线接口,但是它们之间却不兼容;ATA现有的传输速率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SCSI磁盘价格昂贵;传输数据和信号的总线是复用的,如果要提高传输的速率,那么传输的数据和信号往往会产生干扰,从而导致错误。
  于是串行技术应运而生,与并行技术不同,串行按照串行方式传输数据,它是一种完全崭新的总线架构。去年SATA(Serial ATA)磁盘开始大规模应用,为串行磁盘技术的革命运动拉开了序幕。同ATA和SCSI相对应的是SATA和SAS(Serial Attached SCSI)两种技术,它们克服了原先并行接口技术中的不足。串行技术提高了性能、降低了价格,还采用兼容的架构,在低端(SATA)和高端(SAS)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SATA磁盘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SAS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其标准虽在几年前就已确定,但是产品却迟迟没有面世。3月31日,迈拓公司推出SAS磁盘,串行技术正式吹响了向高端进军的号角。记者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磁盘世界将是串行一统天下。
  现在,网络存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NAS和SAN、FC和IP之争都是细节问题,关键是大家都明白将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直接连到网络上可以提高利用率和效能。不过,对于磁盘阵列内部的状况,了解和关心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但实际上,那些通常被我们当作“黑匣子”看待的钢筋铁骨,其“五脏六腑”的构造也直接影响着容量的利用率和性能的发挥。

  拓扑:从总线到星形

  近二十年来,与ATA相比,SCSI一直以高端的形象自居。然而,随着2003年Serial ATA(以下简称SATA)Ⅱ工作组先后公布属于SATA Ⅱ第二阶段的Port Multiplier(端口倍增器)和Port Selector(端口选择器)规范,并行SCSI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请注意,SCSI和并行SCSI不是一个概念,两者之间不应划等号,如果非要划一个标志的话,也应该是大于号。广义的SCSI是一大堆标准的集合,像并行SCSI接口(SCSI Parallel Interface,SPI)、光纤通道协议(Fibre Channel Protocal,FCP)和iSCSI(Internet SCSI)都包括在SCSI标准架构之中。由于最初的SCSI标准(SCSI-1和SCSI-2)确实只有并行这一种实现方式,所以不加前缀的提起SCSI通常是指并行SCSI、SATA与SAS接口。
  在串行接口大行其道的今天,并行接口的不是之处简直随便挑,譬如需要的信号线太多导致高频时信号同步困难,从而限制带宽和连接距离,换言之,就是发展空间有限。
  同样是受制于信号线过多,并行SCSI只能选择共享传输介质(线缆)的总线型拓扑结构。虽然宽(Wide,16位)SCSI理论上能够连接多达15个设备,但如果真这样做的话每个设备所能分配到的带宽将非常有限,而且总线的仲裁(避免低优先级的设备“饿死”)问题也会十分棘手。因此,实际应用中上一个16位SCSI通道(一条总线)连接的硬盘数量通常不超过4个,从而在性能和连接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抛开连接器和软件协议都不兼容的表象,在功能上并行ATA可说是并行SCSI的子集——后者有的毛病前者都有,后者没有的缺点前者也有(精简所以不够完善)。线缆长度不超过半米、同一通道只能连接2个设备(且为独占式访问)、接口带宽达到133MBps就已十分勉强等都是并行ATA明显不及并行SCSI之处。
  正是由于并行ATA(Parallel ATA,以下简称PATA)更早地碰到了瓶颈,ATA率先开始了彻底放弃并行、转投串行怀抱的革命。2000年春季IDF上Intel公布了串行SATA接口的开发计划,并在2001年秋季IDF上联合APT、Dell、IBM、Seagate及Maxtor,正式发布了SATA 1.0规范。
  与连接器针脚多达40根的PATA相比,SATA仅有2对数据线(一对发送,一对接收,250mV LVD信号),加上3根地线也不过才7个接脚,连接器十分小巧,线缆也柔软易于弯曲,实现了每个设备独享全部带宽、没有总线仲裁/冲突开销的点对点连接。串行接口必备的LVDS(低电压差分信号)技术将连接距离提高了一倍,1米的长度完全能够满足PC机内存储的要求;每个端口可连接的设备数目虽然从2个减少为1个,但同样面积所能容纳的端口数量却成倍增加,何况PATA在实用中每端口连接的硬盘通常也只有1个;点对点连接构成相对先进的星形拓扑,可以显著改善并发操作能力。此外,SATA的带宽从150MBps(1.5Gbps,8b/10b编码)起步,后续将会提高到300MBps和600MBps。
  不过,SATA 1.0的先进架构只是全面超越了PATA,在并行SCSI面前却未必能占尽上风。就以连接大量设备的能力来说,一个并行SCSI端口上挂接4块硬盘很稀松平常,SATA达到同样的水准却要耗费4个主机端口。
  SATA的缔造者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在SATA Ⅱ中引入了Port Multiplier的概念。Port Multiplier的作用是把一个活动主机连接多路复用至多个设备连接,它采用4位(bit)宽度的PM端口字段,其中控制端口占用一个地址,因此最多能输出15个设备连接——与并行SCSI相当。Port Multiplier的上行端口只有1个,在带宽为150MBps的时候容易成为瓶颈,但如果上行端口支持300MBps的带宽,就与Ultra320 SCSI十分接近了。
  上述规划都很不错,可是第二端口怎么实现呢?通过将原本分离的SATA端口和电源插头相连,并将SAS第二端口设置在连接处的背侧(插座则是对侧,见图),就得到了SAS连接器。第二端口比这块跨接区域略宽,但也只有SATA端口(也即SAS第一端口)的2/3,因此其7个接脚及间距均明显变窄。与SAS插头的“铁板一块”相对应,SAS插座也“全线贯通”(SATA插座在SAS第二端口的位置有一突起),这样既可以保证SATA设备插入SAS插座,又能避免误将SAS设备插入SATA插座。



  换句话说,Port Multiplier本身就是星形拓扑架构的体现,对网络略知一二的朋友都明白它比总线拓扑架构更为优秀。遗憾的是,由于ATA的定位是“廉”(价)字当头,其软件(包括指令集)功能有限,Port Multiplier仅处于星形拓扑的初级阶段,只相当于一个SATA的Hub,而且还不是一个好的Hub——不允许级联。

  兼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看到SATA Ⅱ不断地扩充功能,不免让人感叹,2001年冬季Compaq、IBM、LSI Logic、Maxtor和Seagate未雨绸缪,宣布开发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连接SCSI,简称SAS)的确是明智之举。

  SAS吸纳了SATA的物理层(包括连接器、线缆)设计,增加了第二端口,同时还具备FC的某些特征。与SATA相比,SAS在物理架构上的增强主要包括:
  双端口 SAS的数据帧基于FCP(FC Protocol),并在外围设备端添加了第二端口支持,形成符合高可用性要求的双端口(dual port)——这一点也类似于FC。
  全双工 并行ATA和SCSI都是发送和接收共用一组数据线,因此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即所谓的半双工。SATA数据线由两条传送方向相反的差分信号对(LVDS,共4根)组成,发送(Tx)和接收(Rx)各走一路,为全双工提供了物理上的可能。不过,由于ATA协议是半双工的,因此SATA在一对信号线上传送数据的同时只是用另一对信号线返回流控信息,仍然是半双工;SCSI协议则是支持全双工的,SAS通过将一路数据所需的流控信息与反向传送的数据混合在一起,从而能在同样的数据线上实现全双工。
  宽链接 物理链接是SAS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条物理链接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线(Tx和Rx,即一条SATA线缆),传输方向相反。两个SAS端口之间可以建立起由多个物理链接构成的wide link(宽链接),相应的端口也被称作wide port(宽端口),可以表示为N-wide link和N-wide port,N取值在1~4之间,代表物理链接的数量。SAS支持宽链接的主要出发点是获得成倍的带宽,而设备端双端口的设计则是为了提供冗余链路,增强可用性。
  带宽 或许是考虑到第一批SAS产品问世时SATA很可能已推出3.0Gbps的第二代规格,SAS 1.0/1.1采取了直接支持3.0Gbps并向下兼容1.5Gbps的策略。虽然某些初期原型产品的确运行在1.5Gbps,但都是在FPGA和现货供应PHY(物理层)芯片基础上开发的,目前采用完全集成3Gbps PHY芯片和ASIC设计的设备已经出现,并逐渐被业内接受。
  连接距离 为了提高连接距离,SAS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电压范围都比SATA大为提高。在具体的连接距离指标上,最初宣称是10米,新的资料则是大于6米(外部线缆),似乎与信号速率从1.5Gbps提高到3.0Gbps有关。需要指出的是SAS规范里面并没有严格限定线缆长度,而是靠发送水平和接收敏感度来考察,制造商通过检测线缆特性来判定其所能达到的距离——高质量线缆可以连接得更远,当然成本也更高。
      现在SAS线缆连接距离的要求已经提高到8米,通过3个扩展器(Expander)之后,SAS的连接距离能够超过32米,与Ultra160/320 SCSI的12米(15个设备)或25米(点对点)相比虽没有明显提高,但也足以应付机内存储设备连接和近距离DAS的要求了。


  上述规划都很不错,可是第二端口怎么实现呢?通过将原本分离的SATA端口和电源插头相连,并将SAS第二端口设置在连接处的背侧(插座则是对侧,见图),就得到了SAS连接器。第二端口比这块跨接区域略宽,但也只有SATA端口(也即SAS第一端口)的2/3,因此其7个接脚及间距均明显变窄。与SAS插头的“铁板一块”相对应,SAS插座也“全线贯通”(SATA插座在SAS第二端口的位置有一突起),这样既可以保证SATA设备插入SAS插座,又能避免误将SAS设备插入SATA插座。

  升华:交换和路由

  与SATA一样,SAS也可以让主机端口与设备端口点对点直接相连,但不同的是,后者从设计之初就引入了类似于Port Multiplier的中间设备,以达成大量设备连接能力并实现更为复杂的拓扑结构。

  这个中间设备叫做扩展器(Expander),不过与并行SCSI中的同名设备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把SATA的Port Multiplier比做Hub,那么SAS的扩展器就是交换机(Edge Expander,边沿扩展器)和路由器(Fanout Expander,扇出扩展器)。

  扩展器利用可多达128个的PHY(发送器和接收器各一、能够接受1个物理链接的最小单元,譬如1个4宽度端口即由4个PHY组成)连接主机/设备或其他扩展器,组成星形拓扑架构。SAS还引入了“域”的概念,扇出扩展器是SAS域的核心,一个SAS域只能有一个扇出扩展器,它可以随意连接边沿扩展器;一个边沿扩展器只能连接到一个扇出扩展器上,而在没有扇出扩展器的情况下最多仅允许两个边沿扩展器互连;在不超过数目上限的前提下,扩展器可以随意连接发起者/目标设备。也就是说,在一个SAS域中,任意两点(主机或设备)之间最多可以有3个扩展器。

  SAS制订初期的目标是每个扩展器可连接64个设备,一个SAS域最多4096个(64×64)设备;后来规范制订者们意识到没有必要把扩展器的端口数目限制在64个,于是便改为每个扩展器能够寻址128个PHY,整个SAS域形成一个物理连接数目可达16K(128×128=16384)的点对点交换式拓扑架构。

  扩展器强大的连接能力不仅是为设备数量服务的,它还可以用多达4个的物理链接组成宽链接来获得成倍的带宽。以4宽度内部串行附属连接器为例,SATA只能通过4根相互间没有逻辑联系的线缆获得4个独立的SATA链接,SAS却可以得到一个4宽度链接(在一个扩展器上)、两个2宽度链接(在两个扩展器上)、四个1宽度链接(在四个独立的扩展器或设备上),甚至还能够是一个3宽度链接和一个1宽度链接……性能与灵活度都远胜于SATA。

  不过,扩展器引入的复杂度也不尽是优点,譬如它将原本直接相连的两个设备分隔开就隐藏着潜在的风险。为此,SAS在链路层引入了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的概念,即在高速连接一侧(视需要)降低实际数据速率,维持扩展器吞吐量的平衡。这一功能对SAS主机控制器(3.0Gbps)通过扩展器连接SATA外围设备(1.5Gbps)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SAS主机控制器连接SATA外围设备,我们还得颇费些口舌。SAS支持3种协议,分别是串行SCSI协议(Serial SCSI Protocol,SSP),全双工,让SCSI运行在增强的SATA物理层上;串行ATA隧道协议(Serial ATA Tunneled Protocol,STP),为SATA增加多目标寻址和多发起者访问,以适应SAS环境的需要;串行管理协议(Serial Management Protocol,SMP),用于发现和管理扩展器。’

  扩展器把SATA的点对点连接扩展至SAS的多发起者/多目标,然而SATA协议仅支持单发起者/单目标,STP的任务就是让发起者能够通过扩展器访问SATA目标。STP在发起者与最远的、也就是连接SATA设备的扩展器端口(STP目标端口)之间建立起一条通路(隧道),传输标准的SATA 1.0帧,因此在SATA设备看来,自己连接的就是SATA主机适配器。如果发起者端口识别出与其直接相连的是一台SATA设备,则只使用SATA协议通信。

  那么SAS主机控制器端口怎么知道自己连接的是SATA设备还是SAS设备呢?这就要借助于带外(Out of band,OOB)信号来识别了。在连接初始化时,主机控制器端口送出OOB慢速脉冲信号,检测目标对COMSAS脉冲的响应情况——如果目标也返回COMSAS脉冲,就是SAS设备,反之即为SATA设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SAS协议中发起者和目标是对等的,外围设备也可以主动送出COMSAS脉冲,向主机适配器表明自己的身份。以硬盘为例,能否生成COMSAS脉冲即是辨别SAS与SATA的依据。

  STP发起者端口经过OOB协商确认与自己相连的是SATA设备后即进入SATA模式,严格遵循SATA主机适配器的行为规范。STP并不关心SATA FIS(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帧信息结构)的内容,SATA命令排队可以在FIS中传输——前提当然是STP发起者端口和SATA设备必须支持命令排队功能。

  传输完成后由SAS主机适配器或扩展器决定是否用STP断开与SATA设备的连接,以后需要时再重新连接。整个过程中该SATA设备始终以为自己通过正常的流控机制直接连在某个SATA主机适配器上,实际情况却是SAS主机适配器进行了SATA“翻译”工作。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这个SAS主机适配器将与使用Miniport驱动程序的SATA主机适配器一样被归类为SCSI控制器。

  结语:融合促进分层存储

  由于单端口的带宽(3.0Gbps,甚至1.5Gbps)已经能够满足硬盘的要求,SAS硬盘增加第二端口并不是为了支持宽链接(2-wide),而是通过给它们赋予不同的SAS地址(World Wide Name,WWN),让双端口分属两个(冗余的)域以防系统出现单点故障,从而提高可用性。

  在SAS环境中,SATA设备同样有高可用性需求,即允许两个主机适配器连接到一台SATA硬盘上,避免主机适配器成为单点故障源。与SAS的双端口不同,在任何时刻都只能由一个主机适配器独享此SATA硬盘的控制权(由系统软件检测哪个主机适配器处于“活动”状态,即不是active-active的)。这种通路切换机制由两端口到单端口的适配器(也称Port Selector——端口选择器)实现,目前Port Selector 1.0规范已经公布。

     在任何时刻只有一个端口处于活动状态,在切换端口之前硬盘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停止(队列中无请求)。端口选择器的设计取决于子系统厂商,可以两边分别是SAS(双端口)和SATA连接器,也有可能把端口选择器放在背板上,或者干脆将其集成到硬盘上配合统一的背板连接器使用。此外,端口选择器还可以用于静态负载均衡。不过,这样一来也对该SATA硬盘的工作周期(7×24)和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AS的整个架构,比同样以串行方式运行SCSI协议的FC-AL更为完善,有望引起高端硬盘接口一场革命。这里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SAS兼容SATA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高端的FC和并行SCSI接口与低端的PATA接口互不兼容,而随着近几年ILM(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概念的提出,企业级存储系统对参考数据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PATA及其继承者SATA开始打入企业级存储市场,系统制造商希望能够通过混用高端磁盘和低端磁盘在单个存储设备内部实现分层存储,为应用提供更高的灵活性。这种混用最初是在磁盘柜级别的,即磁盘柜内部全都是一种接口的硬盘,外部统一为FC接口(如EMC CLARiiON),后来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的出现将混用级别推进到了单个磁盘,灵活度大为提高。
  然而,作为一种高端接口(FC)与低端盘体相结合的产物,FATA磁盘专为高低端磁盘混用而生,市场空间相对有限,成本和灵活性不会很理想。反观SAS与SATA的兼容,可谓自然而然,SATA在取代PATA之后一统低端市场,SATA硬盘随手可得,与SAS配合起来,相得益彰。
  
编看编想:谁的寿命更长?

  随着SAS磁盘的推出,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用户也就更关心哪种磁盘技术的寿命长的问题。当我们对各种磁盘技术进行比较时,用户首先关心的是它们的故障率,于是有观点认为,谁的故障率最低谁的寿命最长。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由于SAS产品刚刚推出,其各种影响力还没有展现,但是,从SATA磁盘的应用来看,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并不是更低的故障率,相反,其故障率甚至高于SCSI和光纤通道磁盘。记者认为,用户拥有RAID技术,拥有热插拔技术,它们的结合很大程度上补偿了磁盘肯定会发生的故障。另外,有些公司的特定技术(RAID 6以及类似技术)还做到了同时有两块磁盘发生故障而不丢失数据。
  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完全替代其他所以类型磁盘,但是在用户进行分层次存储选择磁盘时,用户的有些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勿庸置疑,串行技术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并且会发扬光大。
  IT经理应当了解所有这些问题,然后考虑价格、厂商因素以及其他许多问题。选择SATA或者SAS磁盘会更便宜吗?这取决于用户的需要。在大多数问题得到充分了解后,企业IT经理可以根据IT的经济性而不仅仅是技术,做出决定。
四十:大容量硬盘应用实战串串烧
硬盘越来越便宜了,尤其是大容量的硬盘,其性价比越来越突出,据笔者观察,目前250GB的硬盘单GB容量已经不足3元。面对比白菜还要便宜的硬盘,你是否心动了呢。没错,现在很多用户都在装机时选择了160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很多老用户也纷纷购买了大容量的硬盘来升级电脑存储系统。在升级大容量的硬盘当中,很多用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束手无策,那么接下来笔者就将电脑硬盘升级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向大家详细的做一下介绍。
一、老生常谈—解决老主板上大容量问题
  关于老主板如何上大容量硬盘这个问题也许是很多老用户经常会提到的问题,由于受到主板芯片组的困绕,导致他们不敢轻意的去购买更大容量的硬盘来升级。主要问题是主板的芯片组能不能够正确识别大容量的硬盘。
  任何一个技术人员都不可能估计今后一段时间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发展的迅速是人们所不能预料的。就是硬盘一样,在经历了2.1GB、3.2GB、8.4GB和32GB的容量限制以后,如今的LBA逻辑块寻址模式又让我们迎来了137GB容量限制。很多用户所购买的160GB的硬盘只能显示137GB的容量,其它剩余的容量根本无法显示,主板的BIOS成为硬盘容量扩充的又一次的阻碍物,给大容量硬盘用户带来了诸多的尴尬,因此用户在升级时要格外注意了。
 要想使用137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首先我们电脑的主板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硬件条件:一是主板的南桥芯片组(磁盘控制芯片)支持LBA 48位的寻址模式,二是主板的BIOS必须地。这二个条件是必须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如果不能满足则就说明无法使用137GB的大容量硬盘。第三是操作系统的支持,这一点比较简单,在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均提供对大容量硬盘的支持。
  支持LBA 48位寻址模式的芯片组,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最底层,也就是能够支持的最低芯片组标准,这上芯片组以上的所以主板南桥芯片全部支持。英特尔芯片组的主板从ICH南桥芯片开始,都提供了LBA 48位寻址的支持,都可以通过刷新主板的BIOS来实现对137GB以上大容量硬盘的支持。VIA从VT8233A南桥、SIS从961开始、NVIDIA的NF系列芯片组都能够很好的支持137GB以上的大容量硬盘。假如你的主板芯片组采用了以上所讲到的,且在实际使用中不能提供137GB容量以上硬盘的支持,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刷新主板的BIOS来实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朋友会说在32GB容量限制时,我们常常可以使用DM分区软件中的DDO动态驱动来解决BIOS限制,然而据笔者试用后这一方法在对137GB容量限制时并不实用,因此朋友们需要特别注意了。
  升级好主板的芯片组后,还要解决操作系统的问题。目前采用Windows 9X操作系统时无法很好的解决支持48位LBA寻址模式,因此我们还是放弃windows 9X,直接安装windows 2000+SP4或是windows XP+SP1,另外windows 2003也能提供对48位LBA寻址模式的很好支持。
二、硬盘安装有门道,合理放置很重要
  PC个人电脑硬盘目前主要有SATA与PATA两种不同接口的产品,不管是哪一种产品,其主流的转速均达到了7200RPM,相比较起以前的5400RPM的产品,性能上的提升自不必多说,但在性能提升的同时,带来的更大的发热量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在长期工作状态下硬盘的温度是比较明显的。
要给硬盘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便是要给硬盘留有足够的空间散热,这就需要我们在安装过程中必须注意了。目前的机箱一般都留有5个3.5寸的硬盘安装位置,如果你只有一块硬盘,那么建议你安装在第三个3.5寸安装槽中,这样上面和下面分别留有两个安装位,以保证硬盘足够的散热空间。如果你有两块硬盘,那么建议你安装在第二、第三个3.5寸的安装槽中,这样硬盘与硬盘、硬盘与机箱之间都保留这足够的距离供硬盘散热。在安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在硬盘与机箱3.5寸安装槽相互接触的地方像安装CPU风扇一样加入少许的导热硅脂,这样便可以利用机箱将硬盘散发的热量及时的散发热,有助于硬盘的散热。如果是多硬盘的用户,那么你就要考虑安装硬盘支架,以解决硬盘的安装散热问题。
进入炎炎夏日后,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的话,可以为硬盘安装散热风扇辅助硬盘散热。但在选择风扇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噪音小和震动小的优质产品,切不可像选购机箱风扇一样马虎大意,因为较大的震动和嗓音会对硬盘的磁头和盘片带来伤害,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三、硬盘分区有窍门,合理分区很重要
  使用硬盘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硬盘进行合理的分区。新购买的硬盘如果看成是一张白纸,我们要把他写满东西的话,那么分区就是给它规定了可以写入文章的范围,格式化则就是为电脑划分出各种方格。硬盘分区对于经常使用电脑的朋友而言是再简单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但也别小看这件事情,合理的分区不但利于文件的管理,还有利于提高硬盘的使用效率。

拿一块160GB的硬盘来讲,我们最佳的分区数量最好不要超过六过,160GB至300GB的硬盘一般都要将分区控制在六个以内,以方便我们的管理。在分区时一定要按照顺序为每个分区指定一个名称,如C、D、E、F、G……顺序不要打乱,以方便管理和应用,这样我们在存放不同档案和文件时才能更好的操作。
  在分区的容量上,当然不能像小硬盘那样一个分区3到4个GB大小。建议最小的分区容量也不要小于10GB。以160GB为例,一般系统盘分区在10GB就可以了,但要记得平时安装的各种大型软件或游戏要安装在其它的分区上,这样即可以减少系统盘的压力,又可以在系统崩溃以后重新系统后不用再去重装游戏或应用软件。在windows98/ME中,最大分区不要超过40GB,否则会造成使用的簇太大而浪费硬盘空间,在使用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时,分区最大容量不能超过137GB,否则极容易出现容量无法识别的现象。
  对于分区的格式,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的分配NTFS和FAT32,选用FAT32格式对系统的性能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与DOS的兼容性较为出色,更容量管理,但有单个文件最大容量4GB的限制。NTFS格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摆脱了单个文件最大容量4GB的限制,最大容量单个文章可以达到64GB,并且NTFS格式的簇比较合理,能有效地利用磁盘的空间,不容易产生文件碎片。 因此建议两种文件格式结合使用最佳,系统分区我们可以设定为FAT32格式的,这样可以方便的被DOS和windows 98所识别,有利于出现故障时的修复。存放文件的分区就设定为NTFS格式,方便日常的管理和大文件的存放。
那么怎么样给硬盘分区才算合理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具体来安排分区的容量,如游戏用户、看影片用户和办公用户等,都有不同的分区需求。以160GB硬盘为例:
  游戏用户:一般将硬盘分为六个分区,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1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占用10GB,分为E盘;游戏安装区要设置的大一小,因为目前游戏的容量都非常大,方便安装,不妨分为80GB,设置为F盘;那么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4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影视爱好者:这部分用户当然以收集各种视频文件为重,因此也要留出一个较大的分区存放这些文件,分区规格是: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1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和游戏安装占用20GB,分为E盘;视频专区要设置的大一小,不妨分为80GB,设置为F盘;那么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3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一般用户分区相对来讲就简单的多了,一般按照以下分区即可:系统C盘容量为10GB,个人文档分为D盘,占用20GB;常用的各种软件和游戏安装占用40GB,分为E盘;视频专区不妨分为40GB,设置为F盘;那么音频文件不妨再分给40GB;最后将10GB做为重要资料的备份之用。
四、硬盘供电很重要 用好电源确保硬盘延年益寿
  要是对计算机的电源使用不加重视的话,硬盘就会随时受到电源的突然袭击,从而有可能发生致命性的伤害;为了保证硬盘延年益寿,我们很有必要从计算机电源的使用着手,来妥善维护好硬盘。
供电电源要稳定
  硬盘在读写数据的过程中,要是突然遇到停电故障的话,很容易毁坏硬盘的磁头,从而有可能对硬盘造成致命性损伤,所以使用高质量、输出稳定的电源为硬盘提供工作“动力”,可以确保硬盘在持续工作时不受外界电压跳动的干扰,从而能够达到保护硬盘的目的。所以大家在挑选计算机电源时,尽量到正规销售商那里选购那些已经经过3C质量认证的品牌电源。要是硬盘所处工作环境的市电电压波动幅度比较大的话,一定要使用UPS稳压电源来为硬盘所在的计算机供电,同时尽量不要将硬盘所在计算机与微波炉或空调之类的大功率设备连接到同一个电源插座上,以尽可能地确保硬盘的输入电源处于稳定状态。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供电电源造成的计算机故障,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我们在排查解决稀奇古怪的计算机故障时,要是无法找到切入点的话,不妨多从供电电源的稳定性方面着手,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关电源要正确
  不少人在操作计算机时,一旦遇到Windows系统反应稍微迟钝一点,就不耐烦地将计算机的主机电源强行关闭掉,然后让Windows系统进行重新启动。殊不知,这种随意开关主机电源的不良习惯,会对正在处于高速读写状态的硬盘造成致命性的伤害,毕竟硬盘在高速读写操作过程中,要是突然碰上停电故障的话,硬盘上的重要数据很容易发生丢失现象,或者硬盘磁道发生物理性的伤害。尽管在Windows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形下,没有人会随意地开关主机电源的,不过要是计算机遇到了视频线没有连接好、显卡松动或者内存没有插牢,而引起计算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时,相信许多人都会很自然地使用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方式来寻找计算机的故障原因。尽管这种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操作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但因为在开机的一刹那硬盘的初始化操作才刚刚开始,硬盘的磁头当时可能正处于敏感的位置,要是此时突然关闭主机电源然后又迅速打开电源的话,那么位于硬盘敏感位置的磁头就会受到开机电源的强烈冲击,冲击次数越多的话硬盘的寿命就缩短得越快。所以,当计算机遇到无法正常启动故障需要排查解决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先将计算机的机箱打开,接着从硬盘上拔下电源线缆,如此一来不但能够缩小故障排查范围,而且还能避免硬盘受到频繁开关主机电源的冲击,从而达到保护硬盘的目的。
静电防范要谨慎
  在气候干燥的季节里,人身体上可能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不少静电,如果此时贸然地用手直接去拿硬盘而不小心碰到硬盘表面的电路板时,人身上的静电就有可能将硬盘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击穿,从而造成硬盘发生损坏故障。为了让硬盘避免人体静电的突然袭击,我们在拆装硬盘之前一定要想办法将身体上积累的大量静电释放掉,否则受到静电袭击的硬盘十有八九会被损坏。释放人体静电的有效办法就是在用手接触硬盘之前,先将手摸一下金属的自来水或煤气管道,或者接触一下金属的门窗边框;要是我们自己是一位专业的计算机维修人员,那最好戴上防静电手套来修理计算机。此外,在拆装硬盘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不穿羊毛衫这样的毛料衣服,毕竟该衣料十分容易产生静电。
使用独立电源供电
  对于移动硬盘来说,要是它的容量大于30个GB的话,我们一定要使用独立的电源为其供电,否则移动硬盘在读写数据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反应迟钝现象,严重的话能造成计算机死机故障。当然要是手头暂时没有独立电源的话,我们一旦遇到移动硬盘无法稳定工作现象时,不妨考虑换用移动硬盘USB连接线缆上的其他接口来连接计算机;例如,不少品牌的移动硬盘除了具有USB接口外,还具有PS/2接口,该接口通常需要的供电电源功率比较小,所以要是我们通过USB接口来将计算机和移动硬盘连接起来而计算机经常死机的话,就可以考虑用PS/2接口来连接计算机。此外还需要大家的是,当移动硬盘在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时候,尽量将连接到计算机主板上的其他USB设备全部从计算机上拔下来,以保证移动硬盘能从主板中获得足够稳定的电源功率。主板故障与维修基础
主板是电脑的关键部件,用来连接各种电脑设备,在电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主板出现故障,你的电脑就不能正常使用了。目前主板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维修主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往往需要借助专门的数字检测设备才能完成,不过掌握全面的主板维修技术,对迅速排查主板故障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 引起主板故障的主要原因
  如今主板所集成的组件和电路多而复杂,因此产生故障的原因也相对较多。常见主板故障很多是环境不良造成的,不过由于主板自身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故障也比较多,另外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用户人为造成的。
1、主板运行环境不良
  如果主板上布满了灰尘,可以造成信号短路等故障。如果电源损坏,或者电网电压瞬间产生尖峰脉冲,就会使主板供电插头附近的芯片损坏,从而引起主板故障;另外,静电也常造成主板上芯片(特别是CMOS芯片)被击穿,引起故障。
2、主板本身质量问题
  由于主板上的芯片和其它器件质量不好,使用时间一长器件就会老化损坏,从而导致主板故障。
3、人为故障
  热插拔硬件非常危险,许多主板故障都是热插拔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烧毁了键盘、鼠标口,严重的还会烧毁主板。带电插拨         
I/O卡,在装板卡及插头时用力不当,都可以造成对接口、芯片等的损害。
二、主板常用的检修方法
  主板故障的确定,一般通过逐步拔除或替换主板所连接的板卡(内存、显卡等),先排除这些配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后,即可把目  
标锁定在主板上。实际维修时,经常使用下面列举的维修方法。
1、观察法
  检查是否有异物掉进主板的元器件之间。如果在拆装机箱时,不小心掉入的导电物卡在主板的元器件之间,就可能会导致“保护性故障”。另外,检查主板与机箱底板间是否因少装了用于支撑主板的小铜柱;是否主板安装不当或机箱变形、而使主板与机箱直接接触,使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自动切断电源供应。
  检查主板电池:如果电脑开机时不能正确找到硬盘、开机后系统时间不正确、CMOS设置不能保存时,可先检查主板CMOS跳线,将跳线改为“NORMAL”选项(一般是1-2)然后重新设置。如果不是CMOS跳线错误,就很可能是因为主板电池损坏或电池电压不足造成的,请换个主板电池试试。
  检查主板北桥芯片散热效果:有些杂牌主板将北桥芯片上的散热片省掉了,这可能会造成芯片散热效果不佳,导致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死机。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安装自制的散热片,或加个散热效果好的机箱风扇。
  检查主板上电容:主板上的铝电解电容(一般在CPU插槽周围)内部采用了电解液,由于时间、温度、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会使它发生“老化”现象,这会导致主板抗干扰指标的下降影响机子正常工作。我们可以购买与“老化”容量相同的电容,准备好电烙铁、焊锡丝、松香后,将“老化”的替换即可。
  仔细检查主板各插头、插座是否歪斜,电阻、电容引脚是否相碰,表面是否烧焦,芯片表面是否开裂,主板上的铜箔是否烧断;
触摸一些芯片的表面,如果异常发烫,可换一块芯片试试;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借助万用表量一下。
2、除尘法
  主板的面积较大,是聚集灰尘较多的地方。灰尘很容易引发插槽与板卡接触不良,另外,主板上一些插卡、芯片采用插脚形式,也常会因为引脚氧化而接触不良。
  建议用羊毛刷轻轻刷去主板上的灰尘,一定注意不要用力过大或动作过猛,以免碰掉主板表面的贴片元件或造成元件的松动以致虚焊。注意清除CPU插槽内用于检测CPU温度、或主板上用于监控机箱内温度的热敏电阻上的灰尘,否则会造成主板对温度的识别错误,从而引发主板保护性故障。如果是插槽引脚氧化引起接触不良,可以将有硬度的白纸折好(表面光滑那面向外),插入槽
内来回擦拭;对于插卡插脚,可用橡皮擦去表面氧化层,然后重新插接。
3、检查主板是否有短路
  在加电之前应测量一下主板是否有短路,以免发生意外。判断方法是:测芯片的电源引脚与地之间的电阻。未插入电源插头时,该电阻一般应为300Ω,最低也不应低于100Ω。再测一下反向电阻值,略有差异,但不能相差过大。若正反向阻值很小或接近导通,就说明主板有短路发生。
  主板短路的原因,可能是主板上有损坏的电阻电容、或者有导电杂物,也可能是主板上有被击穿的芯片。要找出击穿的芯片,你可以将电源插上加电测量。一般测电源的+5V和+12V。当发现某一电压值偏离标准太远时,可以通过分隔法或割断某些引线、或拔下某些芯片再测电压。当割断某条引线或拔下某块芯片时,若电压变为正常,则这条引线引出的元器件或拔下来的芯片,就是
故障所在。
4、拔插交换法
  该方法可以确定故障是在主板上,还是在I/O设备上?就是将同型号插件板、或芯片相互交换,然后根据故障现象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故障所在。它主要用于易拔插的维修环境,例如内存自检出错,可交换相同的内存芯片或内存条来确定故障原因。
  操作方法:先关机,然后将插件板逐块拔出;每拔出一块板就开机观察机器运行状态,一旦拔出某块后、主板运行正常,那么
就是该插件板有故障、或相应I/O总线插槽及负载电路故障;若拔出所有插件板后,系统启动仍不正常,则故障很可能就在主板上。
5、静态/动态测量法
  静态测量法:让主板暂停在某一特写状态下,根据电路逻辑原理或芯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万用表或逻辑笔测量相关点电平,来分析判断故障原因。
  动态测量分析法:编制专用论断程序或人为设置正常条件,在机器运行过程中,用示波器测量观察有关组件的波形,并与正常的波形进行比较,以便判断故障部位。
  由于主板上的控制逻辑集成度越来越高,因此其逻辑正确性,已经很难通过测量来判断。建议你先判断逻辑关系简单的芯片及阻容元件,然后再将故障集中在逻辑关系难以判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6、程序测试法
  该法主要用于检查各种接口电路、以及具有地址参数的各种电路是否有故障,其原理就是用软件发送数据、命令,通过读线路状态及某个芯片(如寄存器)状态,来识别故障部位。
  要使用此方法,你的CPU及总线必须运行正常,能够运行有关诊断软件,能够运行安装于I/O总线插槽上的诊断卡等。你可以使用随机诊断程序、专用维修诊断卡,或者根据各种技术参数(如接口地址),自编专用诊断程序来辅助硬件维修。不过,你编写的诊断程序要严格、全面有针对性,能够让某些关键部位出现有规律的信号,能够对偶发故障进行反复测试,能够显示记录出错情况。主板特色技术汇总
在选购主板的时候,你会考虑什么因素呢?芯片组,品牌,做工,性价比自然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因素却往往被大家所遗忘,那就是主板所拥有的特色技术。很多人在购买主板后,就把说明书和主板光盘一扔,丝毫没有想到过那些主板厂商为我们准备的技术大餐。别小看这些技术,在某些时候,它们可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的,让计算机的效率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对各个主板的特色技术做一个盘点,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自己主板的“潜能”,也希望让大家在选购的时候,可以有所参考。

个性化篇
在这个强调个性化的今天,你也一定希望自己的主板能处处体现出与众不同吧,OK,接着让我们看看主板厂商为我们准备了什么技术
1.个性化的开机画面
是不是对千篇一率的开机画面感到厌烦?让我们来定制属于我们的开机Logo
代表选手:MyLogo2(华硕),LogoEasyII(QDI)
候选选手:My Picture(精英),FaceWizard(技嘉),Magic Screen(磐正),Vivid BIOS(建碁)
MyLogo2是华硕主板的特色技术,它可以将开机画面替换成256色,640x480分辨率的一张图片。运行MyLogo2,首先我们需要指定BIOS文件所在目录,然后单击Next,再选择你想要拿来做开机画面的图片,MyLogo2就会自动将图片改为256色,640X480分辨率并在右边的预览窗口显示修改后的开机画面。点击Next,MyLogo2就会把选定的图片加入指定的BIOS文件,同时会把原来的BIOS文件以*.BAK格式备份在图片所在目录。在接着出现的ASUS Flash我们可以看到BIOS版本的相关资讯,并提示你即将更新BIOS以使用新的开机画面,确定无误后,我们按下Flash就行BIOS更新动作。更新完成后,按下EXIT按钮并重新启动,看到了吗,那不正是你想要的个性开机画面吗?
     和MyLogo2相比,QDI的LogoEasyII可以实现800X600分辨率和24位色深,表现力自然就更胜一筹。实现这一功能的利器就是QDI的QFlash软件。相比其它软件,QFlash实在是简单的可以,只有三个按钮。我们首先使用比较简单的向导模式,点击Next,接下来我们选择一幅准备好要刷新的图片,界面提示你要进行BIOS Logo刷新,再次点选Next,会出现一个警告窗口,警告我们在刷新过程中不能进行其它操作。点击OK就会出现了刷新界面。点击Update,刷新开始。结束后,重启计算机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刷新的开机画面了。这种模式虽然很简单但选择的余地太少了,不适合我们DIYer。我们重新再来做一次,这次我们选择Advanced,界面出现更多的选择项,Backup BIOS是备份当前BIOS,Update BIOS是从文件升级BIOS。Super则就是我们这次要选择的。点击,现在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调整了。Show Post Message选项可以使开机画面和启动时检测信息同屏显示,但会破坏开机画面的完整性,如何取舍就看各位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了。Screen Resolution则是选择开机画面的分辨率,有640X480、800X600两种。下面的Logo Position选项可以选择刷新后的开机画面在显示屏上的显示位置,从上到下分别是中央,右下角,左下角,右上角和左上角。接着我们再在Select Bios处选择要刷新的BIOS,在Select Picture处选择要刷新的图片。完成以上的工作后,如果我们点击Preview,我们就可以看到刷新后开机画面的预览。点击Build BIOS File,我们就可以把修改开机画面后的BIOS文件保存到电脑中。击Flash To Mainboard,就可以开始进行刷新工作。

2.I LOVE THE MUSIC
    就为了听一张喜欢的CD,我们却不得不花差不多半分钟去登录Windows系统,然后再打开播放器。往往做完这所有的时候,我们欣赏CD的心情都已经被破坏殆尽了。怎样可以CD想听就听呢?
代表选手:JukeBoxFM(建碁),Instant Music(华硕)
建碁的JukeBoxFM是一种让你不用进入操作系统可以直接播放CD的技术,其操作非常简单,通过键盘上的相应按键就可以对JukeBoxFM进行控制,“P”键对应是播放和暂停,“S”键是停止,“R”键是重复,左箭头是上一首,右箭头是下一首,而“+”“-”就是对应音量的增减。不仅是CD,我们也可以用JukeBoxFM来收听FM广播,可以用“F1”到“F4”来存贮频道,然后用“1”到“4”的数字键来简单的换台。不仅如此,JukeBoxFM还支持流行的换肤功能,通过建碁的EzSkin,我们可以简单的给JukeBoxFM换上中意的皮肤,充分体现个性。首先,我们要登录建碁的网站,下载我们中意的皮肤,然后启动EzSkin,选择Open JukeBox Skin,再单击Load Image选择刚才下载的皮肤,然后单击Preview,你就可以看到预览了,单击Change Skin,写入BIOS后重新启动后即可完成皮肤的更改。想要使用JukeBoxFM,我们首先要在BIOS里设置JukeBoxFM的播放模式。Auto模式是开机时自
动检测光驱中是否有CD盘片。如果光驱中有CD盘片并且我们在开机时按“A”键就会启动JukeBoxFM播放CD,否则几秒钟后会正常启动;CD Player模式则会开机直接进入JukeBoxFM;如果使用Press Inser Key模式,那默认就会直接进入系统,只有在自检时我们按“Insert”键,才能启动JukeBox。
     相比JukeBoxFM,华硕的Instant Music功能就有限的多,目前还是不支持换肤技术,只实现了简单的不登录系统播放CD。首先,我们需要进入BIOS,启动Instant Music功能,如果你有多个光驱,那你还必须指定一个光驱来播放CD。当我们想要启动Instant Music时,只要在开机时按下“ESC”键即可。“F1”到“F8”分别对应播放/暂停,停止,上一首,下一首,减音量,增音量功能。但值得一提的是,华硕还附赠一个标示卡,可以贴在键盘上的相应位置,这样我们就不必去记那些功能键了,一目了然。怎样,看上去很不错吧?
超频篇(上)
     作为一个DIYer,自然是要挖掘CPU的每一分性能。不少主板厂商也都把自己的主板对超频的支持作为一个热点,几乎每个厂商都或多或少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超频技术,现在就让我们来逐一看看他们为我们精心打造的超频利器。

1.超频,原来是那么简单
   还要为了超频也拜访各路高手吗?还要为了超频而揣着主板说明书拔跳线吗?还要用银漆在CPU上展示点睛之笔吗?太麻烦了
代表选手:红色风暴自动超频技术(硕泰克),EasyTune4(技嘉),SoftMenuⅢ(升技)
候选选手:Fuzzy Logic 4(微星),StepEasyII(QDI),EzClock(建碁),超频精灵(捷波),精灵BIOS(DFI),Power BIOS(磐正)
和众多厂商在Windows下超频不同,硕泰克的红色风暴自动超频技术整合在BIOS之中,我们首先要进入BIOS设置菜单,然后进入其中的Frequency/Voltage Control,然后你就会看到“Redstrom Overclocking Tech”的字样,这就是红色风暴自动超频的选项,接下来作什么?在上面按下“Enter”键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简单。之后主板会逐兆检测CPU的外频,直到找到一个稳定工作的外频值,然后系统自动记录此设置,并重新启动。重启以后,你就会发现,现在CPU已经工作在刚才测试通过的最高外频。只要按一下回车,就可以完成整个超频工作,很简单不是吗?

EasyTune4是技嘉推出的运行在Windows下超频工具,怎样,看上去是不是很酷啊?不只是样子酷,它的功能也很强,不仅可调整CPU的倍频、外频、电压,还可调整DRAM、AGP、PCI的频率和电压。此外,EasyTune4还是一个很强大的监控软件,可以侦测系统当前的电压状况,风扇的转速等。
EasyTune4分为简单模式和高级模式两种模式,前者为一般用户准备,后者则是为发烧友们打造。
这个就是EasyTune4的硬件监控窗口,在这里可以看到CPU的详细信息,更可以看到CPU的电压、温度,内存、AGP电压等信息。如有不正常的情况,就会用字体就会变成红色以警示你注意。
这个就是EasyTune4的基本信息窗口,在这里可以设置CPU、系统、电源风扇转速的警告下限,CPU和系统温度的警告上限。如果CPU、系统、电源风扇转速低于这里设置的警告下限,或是CPU、系统的温度高于设置的警告上限,数字就会变成红色并在系统信息窗口显示警告信息。
超频时,我们可以直接单击SYSTEM BUS旁的箭头直接调整CPU外频,CPU MULTIPLIER则可以调整CPU的倍频。假如我们想调整内存频率,就可先单击DRAM按钮,再通过单击旁边的箭头,以1MHz为单位调整频率。同样我们也
可以调节AGP、PCI的频率。如果想调节电压,我们可以先单击VOLAGE上的按钮,选择是要调节CPU、DRAM还是AGP的电压,再单击箭头以0.1伏为单位调整CPU、DRAM、AGP的电压。
在频率设定处,我们还可以选择频率设定的模式,共有LINEAR、DIVIDEAR、ASYNC三种模式。在LINEAR模式下,AGP、PCI、DRAM频率会随外频改变;在DIVIDEAR模式下,我们可以调节AGP、PCI、DRAM的分频设置;而在ASYNC模式下,AGP、PCI、DRAM频率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分别进行调节。
最后,按下GO按钮,我们的超频就完成了。假如超频失败,也只要重新启动,就可恢复正常的电压和频率。

和以上两个技术相比,升技的SoftMenuⅢ则是为超频发烧友准备的。在BIOS里提供了大量的超频选项,不仅可以调节CPU、DRAM、AGP、PCI的电压,甚至还可以调节芯片组的供电电压,而且最大可调节幅度达到了30%。首先我们进入SoftMenuⅢ,将CPU Operating Speed设为User Define,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对下面的各个参数进行设置了。第一项是Exretnal Clock,在这里我们可以设置CPU前端总线的频率,也就是CPU的外频。SoftMenuⅢ允许我们以1MHz为最小单位进行微调,将CPU剥削到底。第二项是Multiplier Factor,用来调节CPU的倍频。之后是AGP Frequency,可以调节AGP总线的频率。第五项是CPU FSB/DRAM radio,调节CPU前端总线和内存分频比。至于CPU Interface就采用默认,保持Enable好了。再接下来就是电压调节了,依次是CPU电压,内存电压,芯片组电压和AGP电压。最后,是设置CPU过温保护,假如CPU的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主板就会进入CPU保护状态,避免烧坏CPU。
超频篇(下)
2.超频,无后顾之忧
超频失败,开不了机怎么办?有经验的玩家会告诉你:“开机箱,清除CMOS。”难得真的要拿着手电筒,钻到桌子底下去艰难的清除CMOS吗?现在,你可以大声的告诉他们:“你的方法已经属于过去了!”
代表选手:C.P.R(华硕),Watch Dog ABS(建碁)
候选选手:TweakGuard(升技)
有了华硕的C.P.R技术,你就再也不用那么麻烦了。当你输入的CPU超频参数超过容许范围,导致系统当机。这时候你只要轻轻按下Reset键,让系统重新开机,重新开机后系统会自动将频率调整为安全模式下的参数,并恢复到BIOS设定画面。这样一来您就不必大费周章打开机壳清除CMOS。
和华硕的C.P.R技术类似,建碁的Watch Dog ABS技术同样可以在超频失败后恢复CMOS设定。如果开机自检失败,5秒钟后Watch Dog ABS就会重启计算机,然后BIOS会检测CPU默认频率,以默认频率启动。而且Watch Dog ABS还设定了快捷键,你也可以在自检时按“Home”键,CPU的频率同样会马上恢复到默认值。

3.超频,不再怕烧
超频最怕什么?当然就是传说中的“铁板烧”。只见一缕青烟,我们的CPU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然后我们的腰包又要食不下咽,饿的皮包骨头。
代表选手:C.O.P(华硕),Magic Health(磐正)
候选选手:ABSⅡ(硕泰克)
华硕的C.O.P技术能主动侦测CPU的温度,并在CPU温度高过警戒值时自动关机,免除CPU被烧毁的噩梦。简单来说,华硕C.O.P是通过主板上额外设计的硬件保护电路与CPU连接,当CPU温度达到警戒值时,就发出警告信号给主板上的一颗硬件监控 IC芯片,然后这颗IC芯片就通知系统电源主动断电,如此就达到了保护CPU的目的。在BIOS里,我们可以设定这个温度警戒值。有了华硕C.O.P,即使风扇没装好或出现故障失效,我们的CPU依旧可以安然无恙。

     磐正的Magic Health和C.O.P相比增加了更多的设置,我们可以在CPU Warning Terperature里设置警报温度,在ACPI Shundown Temperature里设置自动关机温度。当CPU温度达到了警报温度,计算机就会发出警报以提醒用户。如果温度进一步升高,达到自动关机温度,计算机就会自动关机以保护CPU安全。磐正的Magic Health还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可以在自检的时候在屏幕的下方显示温度,电压,风扇转速等信息,让我们一目了然计算机的状况。
维护篇(上)
电脑又死机了,怎么办?开不了机,怎么办?进不了系统,怎么办?电脑似乎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乖,总是要闹点小脾气,为此我们又不得不遍请各路高手,四处去下各种软件。其实我们需要的可能就在我们主板附送的光盘里,在那张从我们买来起就束之高阁的光盘,各厂商实际上帮我们准备了很多。

1.尽在掌握中
怎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电脑始终保持健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为它请一个“家庭医生”,让我们对它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
代表选手:Omni Guardian(精英),PC Probe(华硕)
候选选手:PC Alert4(微星),HardwareDoctor(DFI),USDM(磐正)
精英的Omni Guardian中文名为万能护卫,是一款对系统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报警防护的软件。它可以在Windows中,实时的对CPU系统温度、风扇转数、系统电压等进行有效监测,并可以设置报警范围及时提醒用户。运行Omni Guardian,我们发现,这真的是一款很卡哇伊的监控软件,全过程都是动画演示。首先,左边台上会跳下来一位举着盾牌和魔杖的护卫,在三个紧闭的铁门面前巡来巡去。门上分别写着CPU Memory、Fan Temperature和Voltage。点击写着CPU Memory的大门,护卫就会巡到这个门口,走进大门里面。这里显示的是CPU和内存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CPU的类型、内存的容量等。如图,它显示CPU类型是Intel Pentium4,主频是3G。显示内存是256M,可用内存是160M。同时还显示了我们的I/O芯片型号。点击左边的EXIT门,即可退回到主界面。我们再进入Fan Temperature看看。Fan Temperature里显示的是风扇转数、系统温度等系统参数。单击CPU温度左边的白色小方块,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问我们是否打开警告提示,下面的滚动框是用来设置警告的范围。如果我们要使用CPU温度警告提示,就在上面的Enable Warning上打勾,并设定适当的温度。和CPU温度一样,其它的参数也可以点击前面的白色小方块设置对应的报警参数。最后是Voltage,这里现实的是对系统电压的监测。包括CPU、风扇和系统的电压值都显示在窗口中。跟Fan Temperature里的一样,我们同样可以点击前面的白色小方块设置对应的报警参数。Omni Guardian让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观察系统安全参数,对系统情况更加了如指掌,同时实时的监测消除了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华硕的PC Probe就要直观很多。运行之后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电脑的状况。PC Probe分Monitor,Information,Utility三块,我们首先进入Moniter,点击Moniter Summary,下面就依次列出了CPU温度,机箱温度,CPU风扇转速,电源风扇转速,机箱风扇转速,电源12V、5V、3.3V实际输出电压和CPU电压,我们可以单击任意一项前面的方框来启动或停止对该项目的监控。单击Temperature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CPU温度和机箱温度的变化情况。蓝线表示警戒温度,一旦CPU温度或机箱温度超过了警戒温度,PC Probe就会报警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可以拉动蓝线来调节警戒温度。单击Fan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CPU风扇,电源风扇和机箱风扇的转速变化情况。由于笔者的电源风扇和机箱风扇不支持监控,所以这里的Power Fan和Classis Fan是灰色不可选。同样,各个监控图中的蓝线表示的是警戒转速,一旦风扇转速低于警戒转速,PC Probe同样会报警。单击Voltage Moniter,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开机以来+12V,+5V,+3.3V和CPU电压的供电情况,这里各个电压越接近标准电压越好,同时电压的黄线越平稳越好,表示电源供电稳定。再点击Settings,我们可以对各个监控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设置,第一列自上到下依次是:CPU警戒温度,CPU温度取样间隔,机箱警戒温度,机箱温度取样间隔,风扇转速取样间隔,CPU风扇警戒转速,电源风扇警戒转速和机箱风扇警戒转速。右边的一列依次为:电压取样间隔,+12V警戒波动幅度,+5V警戒波动幅度,+3.3V警戒波动幅度以及CPU电压警戒波动幅度,Alert Volume则是调节报警的音量,最下方的Auto-execute Asus Probe in each boot-up session则是让PC Probe开机时自动启动,建议钩选。最后最项是History,在这里会记录下每天电脑的状况。点击第二块Information,有三个选项,依次为硬盘使用情况,内存使用情况和详细的DMI信息,方便我们了解电脑的状况。
维护篇(中)
2.故障我知道
想必不少朋友都有过这种经历,电脑出现故障,而且确定了是硬件的故障。接下来就是确定是哪个硬件了,你会采用什么办法呢?很多朋友自然都会说替换法。替换法是不错,但是这种方法要求我们手中有相同的部件用来替换,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只有一台电脑,根本没有多余的部件来替换,结果还是不得不搬着整机到电脑公司去解决,即费时又费事。
代表选手:DEBUG-LED(磐正),POST Reporter(华硕)
候选选手:VD-Tech II(硕泰克),D-LED(微星),Dr.Voice II (建碁)
电脑侦错很明显的划分为了两个阵营,一种就是采用DEBUG诊断灯,磐正的DEBUG-LED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采用DEBUG-LED技术的磐正主板上,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找到一个DEBUG诊断灯,一旦电脑出现问题,DEBUG诊断灯就会显示错误的对应代码,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记下这个代码,然后对照说明书附录的代码表自然就会知道故障的所在。有了DEBUG-LED技术,我们可以大大提高解决故障的速度,而且再也不用搬着电脑去电脑公司,大大节省我们的时间和花费。

与采用DEBUG诊断灯的厂商不同,另一些厂商采用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方式:语音。华硕的POST Reporter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首先,我们要进入BIOS,再进入I/O Device Configuration,接着我们就会看到Speech POST Reporter,把它设为Enabled就可以使用POST Reporter技术了。它可以让用户在开机执行开机自检程序时听到真人语音提示,万一开机失败,它马上就会告诉用户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不是很方便啊。另外,华硕还提供了一个Winbond Voice Editor软件来编辑语音信息,默认情况下其提供的语音是英文的,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把其改为纯正的国语。单击“Load”按钮,选择China.flh打开,以后开机就可以听到中文语音了。不仅如此,通过它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定制绝对个性化的语音提示。我们首先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录下提示语,并把它存为一个WAV格式的文件。不过要注意,录音时间不要超过5秒,不然就会因为文件太大而导致无法写入主板相应录音芯片。然后,我们来自己设计一个配音方案。点“ADD”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点“New Folder”按钮,右侧会出现一个新的文件夹,然后选中它。在左侧窗口中选择事先录制好的WAV文件所在的文件夹,选中后点箭头将它加入到左侧空白窗口中,这样“New Folder”里就有了我们想要的声音文件,然后关闭窗口。
点Edit按钮,选中下拉菜单中的New Folder,可以看到自己录制的语音文件在下面显示出来了,选中这个WAV文件,按箭头就输入到相应的Voice中。编辑结束后,我们点击“Write”按钮,将语音内容写入主板上的相应芯片中,整个过程就宣告完成了。还等什么?还不快拉女朋友来录制只属于你的语音提示?一开机就听到心爱MM的甜美嗓音,是不是很爽啊?
维护篇(下)
代表选手:RecoveryEasyⅡ(QDI),EzRestore(建碁),
候选选手:Xpress Recovery(技嘉)
QDI的RecoveryEasyⅡ有个很酷的中文名字,叫做宙斯盾。其功能的实现有些类似于GHOST,但也有不少不同。首先,GHOST是一个软件,而RecoveryEasyⅡ技术则是将微代码存储于BIOS中,更加底层化;GHOST生成的备份文件对于用户是可见的,容易遭到损毁,RecoveryEasyⅡ技术生成的备份文件则是自动在硬盘的最后区域划分出适当大小空间存放,对于用户是不可见的,比较安全。使用RecoveryEasyⅡ技术,最好我们的硬盘上能分出一定空间不分区,专供RecoveryEasyII备份使用。假如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空间都分区了那也没关系,只要保证最后一个分区有相当的剩余空间可供备份就行,RecoveryEasyII会自动划分使用。
要使用RecoveryEasyII技术,我们可以先在BIOS中进行一些设定。首先我们要在BIOS里进行一些设定。我们进入QDI Innovation feature 选项下,可以看到[RecoverEasyⅡ Setting],这里就是对RecoverEasyⅡ进行设定的地方。“Menu Language Select”是语言的选择,我们选择“Chinese”(中文);“HotKey for Backup”是修改备份热键,默认为“F11”键;“HotKey for Recovery”是修改恢复热键,默认为“F12”。
当系统启动时,我们按设定的备份热键就可以进入备份菜单,在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备份分区表,备份系统分区,备份整个硬盘,备份CMOS设置,卸载备份数据5个选项。我们以备份系统分区为例,在菜单中选择备份系统分区,接着系统会提示用户该操作将会覆盖备份区中上次备份的所有硬盘数据,我们按“E”键继续,系统将在检查备份空间大小后进行数据备份。完成后会自动重启。备份分区表、备份整个硬盘以及备份CMOS设置和备份系统分区类似,这里就不加介绍了。如果我们要卸载备份数据,只要选择卸载选项,一会儿就可以删除我们前
面的备份数据。
数据恢复也很简单,我们只要在启动时按恢复热键,进入恢复菜单,我们可以看到恢复分区表,恢复系统分区,恢复整个硬盘、恢复CMOS设置四个选项。我们同样以恢复系统分区为例,选择恢复系统分区,接着会提示用户要进行系统分区恢复请按“E”键继续进行,我们按“E”后就会开始恢复。

和QDI的RecoveryEasyII技术相比,建碁的EzRestore用另一种方法实现了还原功能,它和还原卡或是某些还原软件类似,只是监视硬盘上文件的变化而不是制作硬盘的映像文件。因此,EzRestore只需要1/200的硬盘空间就基本上能够保护整个硬盘上的数据,并且暂存空间的容量是可调的。同时,EzRestore只有少量的程序代码放在BIOS中,其它的部分都是安装在硬盘的开机扇区,升级相当简单,我们只要下载最新版的软件安装即可。
首先,我们要在BIOS里打开EzRestore功能。我们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将”EzRestore”选项设为”Enabled”。然后,我们要在Windows环境下安装AOpen EzRestore ProMagic 6.0,在安装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暂存数据保护空间的容量,重启后AOpen EzRestore ProMagic 6.0安装完成。
重新启动计算机,在BIOS自检之后,会出现Starting ProMagic6.0…的提示,表明ProMagic6.0开始启动。我们第一次使用ProMagic6.0时需要检查硬盘的分区,接下来会选择保护分区的对象,我们选择系统分区C。接下来,如果我们需要进入管理模式,我们就按“F10”,如果按回车则会正常启动系统。
AOpen EzRestore Pro Magic 6.0分Windows和DOS两种不同界面,可以分别在Windows和DOS实现主要功能,我们接下来就来逐个认识一下。
EzRestore驻留在任务栏中,右键单击软件标志,弹出菜单后单击“视窗设定”便启动AOpen EzRestore。我们首先选择“存储”页面,单击“储存当前启动盘”,再单击“确定”按钮就完成了对当前启动盘的备份功能。假如要还原硬盘到以前的状态,我们选择“还原”页面,再选定还原选项,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了。
为了防止他人误用,我们还可以给AOpen EzRestore设定用户和密码。EzRestore还提供了详细的设定,甚至它还支持InterNet遥控功能。
我们在开机时按下“F10”即可调出DOS界面的Pro Magic 6.0。和Windows界面的AOpen EzRestore相比,其大部分功能都是相同的,但是不支持InterNet遥控功能,增加了一个工具箱。在那里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实现硬盘的重分区、快速格式化、传送系统文件、硬盘对拷的操作。

数据统计中!!

最新评论共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评论内容:请文明参与评论,禁止谩骂攻击!)
不能超过250字节,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昵称:    发表评论 (Ctrl+Enter快速回复)
推荐新闻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合作说明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健康游戏忠告: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350317@qq.com 联系QQ:350317

Copyright © 2010-2013 Www.27zG.CoM
苏ICP备11049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