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dj战歌,就上傲气战歌网!2015年传奇家族玩家最喜爱的家族战歌网
战歌推荐:战歌网 战歌网dj Mc战歌网 DJ战歌网下载 激情战歌-冰雪战歌网 客服Q:350317
新闻搜索:

搜狐新闻直播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0-12-17 11:55

  •     郝振省:总的来看,我们的传媒出版业面临着逆势上扬的非常积极的鼓舞人心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它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面临着经济的挑战,面临着文化责任的挑战等等。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同研究和探讨传媒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很重要。为此我们这次会议,邀请了十多位行业内的大家,专家到现场演讲,相信他们的演讲,会对我们打开思想的窗户,形成有特别价值的亮点。今天,按照我们会议的安排,我们的开幕式大家已经看到我们主席台的老领导,老首长和我们的专家,我们先请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女士致词,大家欢迎。
  •     陈刚:在传媒创新的这样一个坛上,创新始终是我们共同讨论研究的主流。而从第一届举办到今年第五届,这五年可以说中国传媒创新最活跃,最丰富的五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个年会的价值,它的作用是非同寻常。创新,目前不光是中国的一个主题,实际上对传媒业来说是全球的主题,面对全球化,数字化,任何国家的媒体都非常重视。当然中国也毫不例外,我们必须更加努力的创新。但是中国传媒的创新面对的问题同全球其他国家不同。所以在中国传媒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而且必须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
  •     陈刚:我想,2010年中国在全球是一个最热的话题。这确实是一个中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的挑战也更加巨大。我最近刚刚从美国回来,美国人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研究文化的问题。这个跟我们80年代非常像。80年代的时候我们关注中西文化比较。现在美国人也非常关注美中文化的比较。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不可能发展的地区,不可能成功的制度,居然有如此令人瞩目的成长。可能这个角度我们经常忽略,我一直有一个感受,我们的东方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可能更加适合这个新世纪,新的全球环境,这是我们的优势。那么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祝愿中国的传媒产业创造更大的辉煌,同时也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一如既往对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的支持,同时也预祝本次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     崔保国: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中国的传媒产业度过了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还能保持着16%的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感到振奋也需要奋发。同时我们很多的传统媒体也需要创新。这种创新来自于数字化转型的压力。来自于数字媒体的冲击,我们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我们需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我们更需要在经营上进行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会和业界的朋友们一起来探讨这次创新的道路,创新的经验,我觉得这种会议,是把产、学、研,还有政府部门,或者说是官、产、学,大家聚合在一起共同探讨传媒的发展,我们衷心祝愿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
  •     李东东: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完成之年,也是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之年。现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又提出今年的十年是中国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十年。因此,不仅要把今年的工作做好,还要把科学规划未来的五年至十年的工作做好。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十年的起点上,如何推动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的战略转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传媒人面临的时代课题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使命崇高,任务艰巨,传媒人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努力,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呢?我想这应该是本届传媒创新年会讨论的重要议题。下面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     李东东:在2009年初的两会上,当时我做了一个大会发言,是对2008年新闻出版业的情况做了一个通报,当时占当年的GDP2.83%,而今年我们在年初使用的数字突破了一万元大关,就到了GDP的3%,而新闻出版业的总产值达到当年GDP的5%的话,基本上就到了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我们是3%。虽然面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没有改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加强,综合国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完全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通过努力最终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当然这一成绩的取得,也是传媒业加大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闻出版走出去等多种措施的结果。
  •     李东东:在回顾2009年,传媒业取得的成绩,我想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1、传媒新闻出版业规模化发展成效显著。2009年我国共出版期刊9900种,总印数31.4亿册。共出版报纸1936种,种印数达到445亿份。日发行量突破了1万亿大关。日报出版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大家有个概念,就是我们的报纸大体上是接近2000种,期刊是10000种。共出版图书29万种,总销售1568亿元。图书出版品种与销售总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达到5746亿元,位居世界第三。大家听到这个数字,也就大体上知道,在这一万亿里,有将近6千亿是印刷复制业。也就是说我们新闻出版本身的力量还不是很强。这一万亿是广义新闻出版。在产业规模上,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     李东东:2.新闻出版产业体系结构、布局不断完善。目前,全国有图书出版单位580家,音像出版单位378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40家。各类印刷企业18万家,发行企业12万家,发行网点16万,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1200万。现在已经形成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的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外贸等为主,包括出版教育、出版科研,版权大力,出版进口等附属门类。在新闻出版业的印刷发行和出版策划服务领域,已经形成所有民营、外商投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区域布局上,已经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环渤海等地区各具特色的地区。一批出版和数字出版基地已经或正在建成,有的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     李东东:3.一批新闻出版市场主体脱颖而出。目前,全国18万家印刷复制单位,30个省级国有新华书店已全面完成转制工作。全国580家图书出版社中有482家已经完成或正在完善转制工作。其中,地方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基本完成转制任务。其余的应该转制的,除已经先期完成转制的和中央确定的保留事业单位的出版单位之外,其余应该转制的,应在今年年底完成转制任务。另外报刊社的转制,下一步的改革和转制的情况,其中1069家非实政类报刊单位转制或登记企业法人,大体上还不到千分之一。49家党报党刊集团实现了采编和经营业务相分开。全国已经组建了29家出版集团公司,24家国有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党报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大体上是这样的一个规模。
  •     李东东:7、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重点出版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东风工程及全民阅读工程,文化环保工程等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重大工程。2006年、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专项资金1.6亿元,支持重点出版物出版。2008年起,正式设立国家出版资金。支持了一大批国家出版项目的实施。东风工程的启动,为解决新疆地区民族群众看书看报难的问题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出版业发展,通过各项产业的支持,基本形成了出版、印刷、发行、功能完备,基本保证了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居民都拥有出版自己民族文字的出版社、报社、期刊社,这是关于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方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     李东东:一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传媒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支持。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发展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一部署,全面推进。2009年,国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将重点推进了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义,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等。这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传媒业做出的重要扶持计划,它的出台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就为传媒业破解深层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传媒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我们说机遇首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
  •     李东东:二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为传媒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逐步破除了制约传媒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了传媒生产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意创业的精神,空前振奋。在实现转企改制的过程中将经历一次欲火重生,最终会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集团。形成一批富有活力的专、精、特的单位。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积极参与竞争的战略投资者。
  •     李东东:在中国整体经济回暖的强力支撑下,迈出新的发展台阶。尽管机遇难得,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新闻发刊工作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国传媒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场化程度低,资源配置方式落后,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成。科研开发投入少,创新能力较弱,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尚有较大的差距。产业规模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对外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多,在走出去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缺陷和骨干人才缺乏等等问题。
  •     李东东: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传媒业改革创新。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出版大国。但还不是新闻出版强国。在年初召开的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综合分析未来十年世界出版产业发展趋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统筹考虑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我国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新期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新闻出版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有艰苦的路要走。我们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加快改革,做大做强,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这里我集中选择了和传媒相关的方面和同志们谈谈。
  •     李东东:1、继续推进报刊也转企改制。这是实现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2010年是出版改革的决胜之年,报刊改革将向深入推进。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目前,全国报刊近12000种,分属各级党委、中央各部门、行业协会、报业集团,国有大型企业等机构主管。既有独立法人单位,又有相当一部分非独立法人编辑部,数量之大,情况复杂,改革任务艰巨。对于时政类报纸,要突出抓好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宣传部门重点做好内容方面的把关。党报党刊的改革创新,在当前最主要的是积极推动发行体制改革,鼓励党报党刊组建独立的发行公司,完善营销网络,加强市场管理,不断提高传播失效,扩大覆盖范围。
  •     李东东:新闻出版总署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国家的这么多报刊分散在5000家主管主办单位,而国际上大的传媒集团,一家就办有几百甚至上千份的报刊。关于报刊改革我们将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落实分类推进的原则。首先做好报刊分类工作,这是改革的前提。就是这个报刊究竟是什么性质,往哪个方面改,是转企改制还是保留事业体制。保留事业体制的内部又怎么样改革。二是摸清底数,这是报刊改革的基础。三是要将报刊改革以行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总结推广辽宁、河北报刊评估突出机制试点经验,结合改革工作全面推开在切实解决报刊的制散制乱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四是要认真总结和借鉴出版社的改革经验。同时按照中央的部署围绕进一步转变传媒业转变方式,打造传媒业的市场战略投资者。
  •     李东东:要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关键在于迅速壮大新闻出版产业的实力。而这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只有迅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大型传媒集团,我国的声音才能真正的可持续的不断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报刊发展工作。我们说其中有一个就是打造“四个一批”。即建立大型龙头企业期刊集团。建立一批以报业集团,期刊集团为基础,整合多种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建立专业性强的精品报刊集群。建立一批以中央主流媒体为核心,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综合传媒集团,构筑中国报刊业集约化发展的新格局。
  •     李东东:此外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将建立健全新闻采编队伍准入退出制度,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我们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就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非常优秀的摇篮,包括北大、清华、复旦等等。我们的新闻队伍的构成,不光是新闻院系毕业的同志,我们欢迎各个专业有各种知识结构的年轻同志都来投身于这个事业。但是怎么样使我们的队伍的素质比较整齐?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新闻事业史的教育,近现代报刊史和整个传媒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教育,所以今年有关部委将出台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的制度。这样就使得将来各种知识结构的同志们在进入新闻采编事业之前,有一个准入的门槛。那么这样的一个考试制度,就使得进入我们新闻从业大军的同志们,不管你是学的什么专业,至少你要补足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进不了这个门槛。所以这样应该会对我们整个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全面的教育结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
  •     李东东:另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查处群众反映强调的少数报刊,买卖刊号,少数学术期刊质量低劣。在这些问题上,都要取得成效。在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养教育方面,我们回顾一下范长江同志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我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眼里,新闻记者不光是职业操守和技能,要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水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重温这句话,仍然发人深省。新闻工作者要以热爱祖国的情怀,放眼世界的情怀,先忧后乐的精神,与时俱进,认真进行三贴近原则,自觉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社会生活最基层,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分发精神哺育自己,多为公众提供真实鲜活的新闻,真正成为新闻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历史的书写者。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这是我们新闻届老前辈范敬宜的科学的精辟的总结。
  •     郝振省:感谢李署长给我们做了一个平和、详实、深入、厚重的一个主题演讲。李署长从国家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了全景式的总结、分析和部署。她讲了七个方面的,我们这个行业的业绩。提出了一批有权威性的数字。梳理了我们发展的成果,有重要的资讯价值。她讲到了我们这个行业面临的机遇,也有若干方面的挑战。讲到我们新的一年传媒业创新所面临的任务,以及代表总署对完成一些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对深入进行改革壮大行业实力,深入公共服务,和新闻队伍的建设,提出的要求相当具体。特别是最后关于新闻队伍的成长,对我们新闻采编人才的培养语重心长。最近李署长在不同的场合讲了这个问题,应该说李署长她的主题演讲成为我们这一次创新年会的基调,也是我们整个会议的一个主旋律。让我们再一次的感谢署长的重要的、精彩的主题演讲。
  •     郝振省: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学,今天上午的开幕式开得很好,领导的致辞,特别是是李东东副署长的主题演讲,给我们这次大会奠定了基调,也开拓了思路。现在我们进入主题论坛阶段。今天上午的主题论坛共安排五位嘉宾做演讲。这五位嘉宾,2009年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传媒业仍然取得了可喜的佳境,那么在进入2010年,我们面临了一些新的形势,仍然有一些新的亮点可以去发现,所以在这个主题论坛期间,我们有很多经验可以探讨,很多亮点可以挖掘。首先有请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副所长魏玉山先生给我们做2009年和2010年中国传媒创新报告。
  •     魏玉山:第一个,2009年中国传媒创新的背景。第二个2009年中国传媒创新的几个方面。第三个未来传媒业发展的几个趋势。第一,2009年中国传媒业创新的背景,这个大的背景就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现在看来似乎不大,但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对美国传媒业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截止到去年,在美国有几十家报刊破产,转让,或者是停止出版,这个影响是巨大的。刚才我讲的,中国报刊业是逆势上扬,这是一个背景。刚才讲到2009年的成就,署长已经做了一个数据的发布。再一个,第三个层面,3G的影响。大家也都很关注,也都了解了很多方面的情况。我们讲背景就是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国家新闻出版业逆势上扬的大的背景,以及3G技术的发展,成为我们传媒业创新的大的背景。
  •     魏玉山:第二个,2009年中国传媒业的创新,到底有哪些,我们做了一个整理,可能不是很全面,大家可以来讨论。我们把这个创新归结为四个方面:管理创新、内容创新,经营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在我们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包括新闻出版总署,也包括国家广电总局等等。在去年可以说是有很多动作,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个人认为,对我们体制影响最大的,是在这个文件中对民营的,或者非国有的文化工作室的肯定。这在我们政府文件中是第一次。不仅提出民营的出版工作室是新型的文化生产力,而且还提出要给予发展平台和通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     魏玉山:第三,未来传媒业发展创新的趋势。1、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将进入决胜之年。今年图书出版单位和音像出版单位改制全部完成。到2010年底,报刊的改革基本上结束。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也会成为趋势。在2009年实际上已经风声水起,今年虽然刚刚过去四个月,但是发展可以说非常之快,有点超乎我们的想象。向民族法制出版社已经加入中国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也和中国文联所属的两家出版社进行了战略合作。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出版社也在纷纷探讨和中央部委所属的出版社战略合作。包括在四月下旬在成都举办的全国书博会上,成立了分馆,等等一系列的举措,说明了今年新闻出版业的跨媒体、跨行业的合作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魏玉山:4、新媒体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通过多年的实践,新媒体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我们刚才讲到四大数字期刊运营商,他们的运营模式现在基本成熟。同时,出版单位在如何开展数字业务也有的开始形成。包括教育出版,包括法律出版等一些专业出版,他们的数字化的盈利模式也已经开始形成。在大众出版领域现在提出全媒体的概念,去年已经有多种图书开始全媒体出版。当然全媒体这个概念在新闻领域和出版领域还有认识的差异。但是这种模式正在被新闻出版的内容提供商所认识,作重视。所以新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或者逐渐形成,这是我们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     范以锦: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全媒体不是大而全”。现在大家都在打造全媒体,但我觉得,全媒体不能理解为大而全,也不是小而全。全中又有特,又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牵头产品。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全中是有特色的。比如讲百度的进价排名,这就是它的特色。如果我们能够有知名的企业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带有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传统媒体,我们要做自己熟悉的事,不熟悉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技术来做。可能更有效。现在我们的传统媒体,在融媒的道路上,最困扰我们的是没有找到非常清晰的市场模式、赢利模式。我们传统媒体无论是新媒体互动、还是融洽还是创办新媒体几乎都是亏本的。那么目前我们传统媒体办的网站基本赢利模式有五种。
  •     范以锦:第五通过经营好新闻内容来提升影响力或者吸纳广告。现在很多媒体,主要是我们的报纸都还希望将我们的网站像办报一样办出影响力,然后请广告投放人投放广告。那么这种在传统媒体的引领思路,困难非常大。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报纸要拿到广告的话,必须要营造它的经营模式。比如说在广州这个地方,那么你要在这里争取广告投放,你的报纸发行量必须在广州非常大。但是我们的网站是没有边界的,看广东的网站跟看搜狐、新浪这些速度都是一样的,所以很难形容这个优势。所以我们如果用传统媒体这种办法来去办网站,试图通过这个办好,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讲百度、腾讯、网易他们靠什么赚钱?我们会讲是靠技术。
  •     范以锦:比如说百度中文搜索引擎的技术并不难,但重要的就是它找到了竞价排名能够赚钱的窍门。谷歌公司在诞生的时候,不是用颠覆性的创新思维重新定义什么才是最好的搜索结果的排序方式,而是满足于实现一个足够好的搜索引擎。我们看到那些网站凡是做得好的,新闻资源的整合者,技术专家、公关活动家,市场营销高手,这些人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理念,新闻理念、信息整合理念、技术理念也就是互联网精神,经营理念,以及在对传媒时代认知下的创新理念。所以我们说,技能的掌握还是比较好办。理念的形成比技术性的问题解决更费力气,从业界来看,解决理念的问题也更为迫切。如今我们受众对媒体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凸显,不仅提醒受众对信息内容更加多样化,而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更加要求多样化。选择的个性化以及服务的便捷化。但如何理解和接入全媒体使传统媒体转型之中走向成功之路大有学问。
  •     黄勇:各位同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好。很高兴应邀参加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这个题目从这次的年会的主题应该是密切相关的。最近一段时间,三网融合在度成为传媒界的热门话题。三网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客观上要求他们走向融合,以求得可持续的发展。更是中央的决策和国家的政策正在推动三网融合,大家知道今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工作。就是从2010年到2012年要重点扩大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试点。探索和保证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     黄勇:2013年到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3月5号,温家宝总理在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标志着推进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并进入了实施阶段。三网融合是指现有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向宽带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过程中,其业务范围区域相近,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相融,能共同为用户提供语音,图象和广播电视等信心内容的格局。
  •     黄勇:三是人才资源。目前全国广电系统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2万人以上。专业类别包括编导、设播演等专业。这是三网融合中提供内容和技术保障的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从技术条件方面看,广电系统具有两大优势,一是网络技术基础。广电网络是有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手段技术合成的。卫星地球站34座,卫星接收站1738万座。随着广电网络数字化转换,特别是随着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和示范网的推进,广电系统在网络技术方面将形成强大的优势,可以在王网融合中与电信基础网络实行强强联合和合作。二是广电覆盖的基础。由于广电传输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起覆盖面和覆盖率在各个传媒覆盖之首。目前全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6.3%和97.23%,广播电视受众达12亿以上。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1.73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6175万户。对外广播拥有59种语言向全球播出。对外电视拥有中国长城电视平台,共传播中央省级电视23套节目。拥有海外付费用户10万户。这些都是广电在三网融合中的基础优势。
  •     黄勇:三是控制力。三网融合意味着传播网络更加开放,因此必会带来监管问题。更加注重运用法律、行政、科技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内容和技术方面的监管机构设施和科技手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这是在应对三网融合并使之健康运行的发展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广电系统已经基本具备这方面的控制能力。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广电系统在三网融合中具有战略优势,但是这些战略优势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得到发挥。当时三网融合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由国家制订,广电系统上下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考虑怎样才能发挥广电自身已有的和潜在的各种优势?这是广电人不可回避的课题。以我之见,广电系统实施和推进三网融合要解决好三个创新问题。
  •     黄勇:一是理念和共识的创新。在国家与社会信息化时代,在新老传媒竞争激烈时代,广电人必须开创融合合作的新理念。国家的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以改革开放相伴。新媒体的出现已经打破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要想始终占据理论阵地和传媒市场,广电人必须走开放融合合作的道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融合,以融合的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传播。以合作的意愿和举措求得双赢和两个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共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广电系统应从国家层面战略高度来看待三网融合问题,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力实施和推进三网融合对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经济层面看,实施和推进三网融合,发展信息网络产业,有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容,国内的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和又好又快发展。
  •     黄勇:这是实施和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由于我国广电具有与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它的体制和政策体系方面,事实上与信息产业部门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比如正确导向和安全播出,始终是广电系统压倒一切的任务和最重要的屏障标准,其政策体系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种信息产业部门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显然有很大的差异。如何体现现行广电体制机制的政策体系与三网融合相适应,确实需要认真的探索和慎重的选择。在推进三网融合中必须牢牢掌握党和政府对广电系统所开展的主导权和控制力,使三网融合在和各种新业务的开发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     黄勇:同时许多地区加快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加强内容和服务的本地化,大力开发高清电视、电子商务等各种新业务,使电视机逐步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在国家提出三网融合阶段性目标的新形势下,广电系统应该常识加大力度,继续着力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尽早形成全国全省全网互联互通,同一运行的新格局,着力加快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提升网络的整体水平,普遍开发信息网络的新业务。与此同时积极地推进国家高性能宽带网,即自主创新和示范区的建设,努力构建适应三网融合的更加先进的现代广播电视网络,为我国广播影视未来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新的领域,新的阵地和新的市场。
  •     邵忠: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学,早上好。今天非常荣幸也是我第一次来人民大学。因为这是我小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梦想,也是传媒的专业,所以我后来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考上这个大学。今天能够在这里演讲,我觉得是我非常难忘的一个记忆。所以非常开心,非常感谢传媒杂志,还有总署署长的邀请。我今天的演讲就是“大媒体潮的机会与挑战”。因为我昨天也收到一个新华社的信息,就是新闻周刊也要卖掉,读者文摘去年也是破产保护,商业周刊去年也是贱卖,所以大家会做我们这个,特别是传统媒体做杂志出身的,会看到这些小时会非常非常的难受,所以这也是我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特别是杂志会不会在这个星球上灭亡,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多人会说有,但是有些人也说不可能。
  •     邵忠: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对股民对企业的发展,以前做杂志爱好者完全是个人的角度,后来是企业的角度来看,后来对股民对媒体的前途的担忧,应该怎么去变革,其实这个挑战我觉得非常严重。因为50年前电视商业化以来,到现在互联网是第二次高峰。因为50年前电视出来之后,对传统媒体,当时还是平面纸媒有一个很大的冲击。到现在互联网时代更厉害,是一个大浪潮。另外它来自两个,一个是数字科技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宽带的发展。那它这两个发展,整个媒体的格局,界面以及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都在改变。最近大家看到,我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在迅速改变。
  •     邵忠:第二个,技术绝对不是引领媒体的,是创新。创新我们也有,可能我们的创新,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的沉淀,知识的积累会更丰富,反过来对创新的突破可能会更好。还有品牌,因为我觉得,品牌是一个产生媒体的一个强项,你很少听到我看什么网站,但是很多人说我看什么杂志,什么报纸。特别是杂志,因为杂志代表你的生活品质,代表你的新闻理念,代表你的情趣爱好,因为杂志本身是非常的讲品牌的。一个看时代杂志的人,跟一个看八卦杂志的人素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我经常讲你读什么样的品牌杂志就代表你的生活品质是什么。所以它是很具备在新媒体的时候,品牌的打造。第二个是内容。因为杂志有一个好处不像日报,杂志是很多的深入的报道,更多的是对新闻的解读。
  •     邵忠:另外杂志是一个,我们老是说草根文化,特别是互联网,非常平民化的基础。杂志是精英的媒体,它很有意思。一个是草根的,一个是草尖的,这两个怎么互动?本身就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影响力,所以我觉得其实特别是在目前混搭的时代,这个边界已经很难分清楚。所以这个对于整个杂志媒体的发展,我觉得也是一个好事。另外大众窄播、我相信大众定制有一天是会来到的。所以这个将会是大媒体潮所带来的一个机会。另外一条就是非主流的主流媒体。因为现在传播发展到今天,能够成功起来,我觉得我们坚持这个理念很重要。我觉得非主流的媒体,边缘化的媒体这个是有意思的工作,也值得去做。所以我觉得未来,我们只选择非主流和主流就够了。所以,未来趋势我们还是坚信大媒体潮的到来。它是其实是多元化的,既有传统媒体又有互联网媒体,又有电视媒体,什么航媒也有,所以我变成一个不是谁代替谁的媒体,而是混在一起的趋势。
  •     王一义:国家已经做出了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政策。我们也只有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向着全国一流的传媒集团目标迈进,才能在未来获得持续生存下去的资格。理论上,在传统媒体四面楚歌的当下,浙报集团过得还算可以。2008年包括金融危机冲击下的2009年,浙报集团的营业总收入分别达到25亿左右。实现利润每年也在四个亿左右。但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还是通过花巨资聘请国际顶级战略公司做项目,结合自身的实际设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就是从今年起,争取用六年的时间,实现集团资产规模超百亿,销售收入超百亿。实现从传统报业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的战略转型。
  •     王一义:第一,通过全国化的布局,实现集体发展的转型升级。浙报集团虽然前几年多元化发展很快,但主业发展偏慢,平面媒体数量很多,但结构单一,传统媒体多,但新媒体少,出版业务空缺,而在新的传媒竞争环境和市场格局下,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无线为代表的发展,对传统媒体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全媒体是从业态角度讲,从整个集团的产品结构上说,要在办好报纸的基础上,加强杂志,进军出版业务,发展网络媒体,全面发展新媒体。从单一的媒体的链条上说,我们要努力打造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手段为一体的全媒体系列。全国化是从市场角度讲,一方面要加强本省市场的角度,另一方面要加快进军全国市场,形成产品和业务在全国的市场布局。全媒体就是我们浙报集团设定的新的战略核心。
  •     王一义:而融合新媒体,进军新媒体,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进军现代传媒集团的必然选择。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辟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发展的新路径。两大集团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成功推出淘宝天下,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广告盈利模式,实现网上网下资源的共享共赢,全面创新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新路径。我们搭桥与红旗出版社央视合作,将电视的资源转化为出版资源。在去年年底出版了提问2010畅销书,它就是跨越了电视出版,杂志,报纸网站等五大传媒,汇集了制片人,编辑记者出版商,这也是一种大幅度的资源整合。这些创新自己,受到中宣部的批示肯定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关注。
  •     王一义:第三,两化。通过企业经营化市场化,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内部组织构架通过联合、整合,重新配置资源后。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各经营单位的考核,由过去的单一的利润指标转向更注重市场份额的复合型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分类全面的原则,在考核方面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我们原来各媒体子公司都是分散的市场主题,各有各的工作计划。但是集团层面的目标没有对接,为了使集团的战略目标真正落地,从今年开始,我们集团推出全面预算管理。我们将集团的发展目标发展到各个经营单位,同时作为各个单位的经营预算目标。并与员工的工资总额挂钩,所以我们也称我们的预算管理是上挂集团发展目标,下挂各单位的绩效综合,使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真正化为大家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     新周刊杂志社执行总编辑新周刊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封新城:谢谢。我就是给大家汇报一下最近新周刊在新浪微博上挺有名,是怎么做的,给大家讲讲。标题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新周刊》到@新周刊,一般来说,一本杂志这样一个传统的形态跟新媒体的关系,恐怕很难接上。我曾经一度,大家都在议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冲击,大家都惶恐,不安和企图想做个突围,这种心情大家其实是非常强烈的。但是怎么能够在新媒体的重压之下还能找到传统媒体的存在?当然,现在还没有到了真的死的那一刻,因为新媒体出现以后,事实上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像杂志这种传统形态,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走向更细分的人群那里去。换句话讲,你拿着一本新周刊,他们会是一个人群区分,或者趣味相投的一个暗号,杂志是这样一个集散地,是一个趣味的集散地。 很多传统的传媒也做过一些尝试,希望开自己的网站或者跟电信的一些渠道去合作,找到一些新媒体的突破口。但是我发现,在前几年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比如说你做了一个网站,不过是把你做的这些纸式的形态网络化而已。另外一些有一些小的突破,不过就是跟中国移动电信合作一个彩信包,虽然这种存在是一种延伸,是另外一种补充,但是我仍然觉得,它还不是新媒体本身,这是我的一个简单的观点。但是,去年九月以来,新浪出了微博之后,至少我们新周刊长期沉寂的在新媒体状况当中无声无息的状态得到了一次非常巨大的,也是一个彻底的改变。就是@新周刊。九月份我当时是在三亚参加一个凤凰网举办的关于新媒体的研讨会。开会无聊我就回到房间打开了邮箱,把新浪发给我的邀请找出来,然后开通了我的新浪的微博。玩了两天马上觉得这个形态太新颖了,因为它彻底使我感觉到,一个新的媒体生态的革命发生了。就是我们时常说的,每一个人都是新闻的源头,每一个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每一个人都是新闻的接受者,这样一个新的关系,在新浪微博上出现了,所以我当时建议新周刊马上去注册,马上做我们新周刊的。我当时想法也简单,以为开一个博客一样,去宣传一下新周刊的内容,的确我们当时杂志社的人也没有觉得很有趣,投入也不大。和我们之前开的杂志社一样,发一个文章的标题和链接然后转移到我们的博客或者官网上。但是我比@新周刊玩得更高,实际上我是在体现,到底它会为传媒的变化带来什么。之后带来了一个选题就是微革命。我不展开说,我只是讲其中的一些小的故事,背后的来龙去脉。那个时候我好像有粉丝多少多少万,但是我鼓励新周刊的人说,我说如果做好的话将来有一天肯定会超过我。大概是今年二三月份,新周刊就超过了我。在最火爆的时候,新周刊是三剑齐发。我曾一度排名比较高的时候排到50多名,现在我已经被挤出了。这三个同时在新浪微博排进一百名相信没有第二家了。@新周刊已经成为新浪微博用户第一个,其实姚晨并不是。新周刊的转化率,我们内部的说法,转发一百次是及格。那么,转发上万的,新周刊现在有五六套,就是上万的数字,我不知道将来在微博这样的特殊的形态的媒体当中怎么去计算,怎么去考量它,它代表什么,这个不知道。但是这是一个基本的结果。还有就是,新周刊开创了很多超越了新周刊杂志本身的做法,比如说早晚帖,晚安帖,直播帖,等等这些做法,现在已经在新浪微博里成为非常被大家认可的做法。简而言之,新周刊是一本杂志,是一个供应商做了很多品牌的延伸的社会的影响活动,等等建立了一系列价值的评估体系,但是在新媒体的体系下,@新周刊使得新周刊在网络当中得到了一次,我觉得类似于一个延伸。也换句话讲,也使得我们新周刊在目前,我们朦胧的微妙的感觉到,一种新媒体化的可能性。因为是在进行时当中,我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变化,包括新浪微博本身是不是上市,这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对我个人来说,很大的一个体会是,在使用微博之前,我不是网民,我就是一个传媒人在使用这个工具而已,是一个观察者,可能还对网络有总结,有批判等等。但是有了新浪微博我变成了真正的网民,这是我个人非常深切的体会。当然我跟曹国伟也讲到,因为新浪微博的出现,给大家长期并购为伪新媒体,实际上是很产生媒体的新浪也起了革命性的转折,也就是说从这一刻起也变成了新媒体。这个话题实际上是非常长的话题,今天给大家讲的,不知道这些听众是什么构成,只是建议大家去关注微博,成为一个新媒体生态变化过程当中的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我跟北广的学生聊的时候也说了,谁有微博,只有一半有。我说剩下的你们要回去反思一下,如果你们还没有的话,就不配做传媒人了。因为你直接上微博,直接等于跟许多新闻单位一起实习的机会,自己本身就是媒体,这是一个真正没有围墙的大学,谢谢。

  •     于威:大家下午好。我想粗略地讲一下,作为刚才老师已经给我定义了新媒体的代表,事实上我加入搜狐也只有三年半的时间。之前我所有的朋友在知道我出任了搜狐的总编辑之后,他们都替我非常惋惜。以一个做精英媒体为己任的人,为什么要投奔这样一个没有品位的低俗的大众的东西,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变化当中。当今年在这个时段上我的所有的老朋友们又都跟我说,你真是有先见之明,你当时做的这个决定真是太对了。他们说现在感觉到危机感特别强烈,眼看着被我们看不起的网络媒体就这么很不知廉耻的登入了主流媒体的行列,成为了第二个空间。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我是应该被大家嘲笑还是被大家羡慕。但是作为一个跨界的媒体从业者,我从之前做过很长时间的报纸,杂志,上午做演讲的邵先生也是我前任老板。可能大家知道生活杂志还有东方企业家,我当时都在做。从这个跨度一下子跨越早网络媒体上,可能在这里面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所认为的新媒体和旧媒体之间的特质和区别到底是什么。
  •     于威:三年半之前,当我刚刚进入搜狐的时候,我非常非常的感到诧异。我感觉我整个对于媒体的价值观,包括对于媒体的认识,在搜狐都受到了一次巨大的颠覆。为什么?就要因为一个特别简单的操作流程的完成的不同。其实没有在新媒体工作的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区别,大家觉得网络媒体是快速的,海量的,很及时的,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但是这里面本质的转变实际上发生在操作流程上。为什么这么说?当我们做传统媒体的时候,是一个可控制的流程。比如说我当年作为主编的时候,任何一篇稿子,任何一个标题必须经过我的首肯和同意,我必须在大样上签了字之后,才可以被送进印刷厂,成为被大家阅读的成品。在网络上恰恰这个程序是颠倒的。就是具有第一信息发布权的是我们最基层的编辑。就是大家一定要理解到这个完成的不同。
  •     于威:因为海量的特性,如果我作为总编辑,每一条新闻都要去核查的话,我一天累死都做不完。所以我们的资讯都是最没有经验或者说最没有受过媒体训练的,最普通的编辑首先发布到网络上,这就是跟传统媒体本质上区别的源头。所以说这里面的信息,就不再是一个可控制的信息。它变成了一种怎么说?是一种大家习惯的认识中的鱼龙混杂的,或者说看不出立场,价值观,看不出它的目的,就是大杂烩,或者说是一个资讯的超市。但是我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个东西非常抵触,我认为这样,等于把我们很尊敬的新闻传播的行业,我们基本的东西给颠覆了。但是工作了三年半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这里面发生了权利的让步这样的关系。在之前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也好,新闻总编辑也好,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地位至高无上的。我们为你们奉献你们应该知道的信息,应该了解的观点,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于我是一个话语权的国王,或者说话语权的一个发起者。
  •     于威:我很多次参加由传统媒体举办的类似的这样的年会或者论坛,经常会受到一种很强的压力,大家总认为网络的信息更泛滥,网络信息缺乏可信度,造成了很多麻烦,引起了很多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让大家选择,把网络从你们的生活中一下子甩开掉,让我们回到十年前,有谁还愿意?我觉得所有做传统媒体的人,他们都都不愿意接受这个。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知道。在这时间有限,我不想过多地说一些关于新媒体和旧媒体的一些性质上的区别,我想给大家举一些例子。因为今天这题目很大,叫我们时代的媒体。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网络媒体我们在怎样做媒体。
  •     于威:当玉树地震,大家都知道是早上7点多发生的,当时我们有两个记者。一个正好是去做抗灾。另外一个是正好做王家岭的矿难,当我们听到地震的消息之后,这两个记者没有回到北京,直接从他们的所在地奔赴了玉树。当时第一个要求就是说,你们先用微博的形式,出出发的第一分钟开始,告诉我们你们怎么样去找车,怎么样用什么交通工具,你们怎么样去准备路上的干粮,你们带了几瓶水,你一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别人都是什么样的反应,所有的这些东西,都用我们搜狐的微博及时地传递到我的平台上,而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在山西的记者,之前是供职于北京的著名的日报社,他和我们搜狐的一个记者曾经一块去南极做过一次随团的记者,做完了这次考察之后,他就跑到这来,他说一定要加入搜狐。我说为什么?你在业界挺有名的,为什么到这来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们的信息那么浅薄,我们的东西那么不值得被人信任,他说就一件事情,让我觉得这个行业做不下去了。我在辛苦的电脑前,白天用采访记录音,晚上整理,然后在电脑上打出稿子等等这些东西,还要等报纸去排版印刷,才能把新闻发出来的时候,你们网上的专题已经做出来了。这就是差距,这是这名记者他在这次玉树地震中,他是疯狂地热爱上了现在从事的新媒体的职业。
  •     于威:那么当大家还记得一个细节,就是当这些遇难者的救援已经没有指望的时候,当地政府给私有的遇难者举行了一次火葬,当时他也在现场,当时发现了一个情景,就是在一个很肃穆的情绪当中,突然有一位将近中年的藏族妇女坐在那,就是用一种非常嘹亮的,因为我们知道藏族人都是能歌善舞,用非常嘹亮的声音唱了一首我们认为是唱哀歌,也有人说可能是在送经,在送他地震中遇难的母亲。当时这个记者就把视频和声音全都录下了,然后就发布了。因为这样的东西是我们可能更多的平面媒体上无法获取的鲜活的信息。而之后网友会大量的跟帖,对这件事情表示,一个是心里的各种各样百感交集的情感都在视频后面留下了大量的帖子也好,留言也好。其中有一个来自山东淄博的网友,就写了一首诗,就叫格桑花开的时候,非常非常感人。就是说因为我们知道,那里面大多数是藏民,他们是相信有往生的,他们相信生命在这个世界消亡的时候会在另一个世界得到重生。这和512大地震非常不同的情绪,就是哀而不伤,大家很难受,但是好像又知道,天堂里还有位置等着我们。这首诗写着这种情绪表达得非常恰当。
  •     于威:我们突然接到了临时的通知,会有另外一个哀悼日,那我们就想要做一个策划。能既传递出媒体想表达一种责任感也好,共同意识也好,同时又能够发挥我们自己所谓新媒体新的特质当时我们几个人就一起讨论这个事情。就想起了这个视频,这个藏族妇女,然后就策划了一个让我为你点亮一盏酥油灯这个产品。如果我在做报纸的时候,可能我只是用头版头条的标题来写,底下必须配上图片和文字,这是很常规的方式。如果做电视,也只能通过画面或者什么来传达。那这些所有表现的手段,可能对于我的受众,对于我的网友,对于我们的用户来说都是隔着一层的,好像跟我不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这种悼念的意味可能传递的不是很好。
  •     于威: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在搜狐的首页头条上做了一个多媒体的产品,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酥油灯的造型,然后有一个闪亮的火苗在那轻轻地点燃着。如果你来看到了这个报道,你想表达对灾民的一种哀悼之心,你就把你的鼠标轻轻地放在这个火苗上,然后整个的网站会用一种动画的效果,做出一个匀染的光芒慢慢扩散和消失的感觉。当天我可以告诉大家,就我们一个小小的产品,差点把搜狐的服务器挤爆了。我们临时必须在12点钟另外增加了服务器的资源,才不至于让大家上不去搜狐网,你们可以看到它的人气。这样的方式是可以说用旧的媒体手段完全没有办法来达到的。那同一天里面,就是全国40多家主流的新闻网站,包括中央的11家中央级网站,包括很多很多的报纸,包括在深圳街头的商厦的大屏幕上,都在出现了这样的,我们的策划的一个名字,就叫做让我为你点起一盏酥油灯,成为了那一天非常打动人心,然后让大家觉得不过分,让大家觉得这个事情跟我有关系,让所有人以一种非常自然贴切的方式,加入一个活动当中。我觉得这一点上,新媒体它所发挥的能力,实在是其他的媒体样式确实很难企及的。
  •     于威:说了半天,我想说的,新媒体它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它什么都是。它可以用所有的手段,它可以用所有的方式来完善和延伸我们以前所从事的行业的所有好的东西。人是一种自然净化的产物,社会是一种自然净化的产物,那么新闻或者这个行业本身,也一定是一种自然净化的产物,那么今天我可以说新媒体就是媒体进化到这非常自然的产物。那么在这个宽阔无比的平台上,你可以探索任何的可能性,它发挥的力量绝对不是我们原来认为的简单的,可能是一种舆论监督,或者是一种宣传,或者是一种怎么怎么样的,就是说它给你的,实际上还紧紧地和你的生活本身联系在一起,网络已经不是一个和你需要你去得到或者说需要你去争取的这样一种媒体的特质,它就是和你紧紧地联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新媒体如何调动我们的资源报道。
  •     于威:在互联网上,我看到很多女孩子,你们喜欢的话就会知道,很多的草根达人,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比权威的媒体更令人信服的。在这种基础上搜狐网有一个四年的活动,就是我美丽我信赖这样化妆品产品的评选。这个评选绝对不是由某某专业部门,某某权威机构,或者某某专家来投票或者是决定,说哪个东西会对我更好,是由数千万的网友在他们的亲身体验过之后,他们来决定哪个东西是最安全的,哪个东西是最有效的,哪个东西会让生活更美好。所以我们有了这个东西之后,以前对互联网非常比喻的时尚的大品牌们,他们突然觉得,草根的力量原来是如此的强大,你虽然是一个可能贵得买不起的东西,但是网友给你的评价就是一个物非所至的东西。所以很多品牌变得很紧张,从以前的高不可攀变得低调,变得希望讨好网友们,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事情就是这样,就是一个平民意见的结果。是一个网络的民主的一个结果。
  •     崔保国:谢谢于总的发言,于总我三年前就见到过她。有一次开会当时介绍她说,是搜狐的总编,我当时还有点不太相信,我想搜狐的总编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一定是地位是传媒界的一个大老的地位,这么年轻,这么漂亮,这么酷的一位女士,是搜狐的总编,刚才我觉得特别有感觉,于总讲得非常平实,娓娓道来新媒体的业务。搜狐、新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主流媒体。那么这样一些媒体业务,他们做的玉树的案例,还有新媒体的采写编平的变化,我们在座的有很多人民大学或者北大、清华的同学们,我们确实新闻传播学院里面,有一些汗颜。我们现在无法开出很系统的关于新媒体的业务的课程。最近在清华大学,我们在致力于打造一个系列的新媒体的业务课,就是新媒体的采写编评还有业务应该怎么做。刚才讲的令我觉得非常有感触。那么下面我们请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李建国先生演讲。
  •     李建国:今天为什么大家都来说媒体融合,我认为跟所谓的跨媒体肯定有区别的。我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媒体融合有鲜明的高科技的特点。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驱动下,把图文、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在不同的媒体之间互换与互联。在保持不同媒体个性传播的时候,也打破了媒体产业的边界,实现多媒体一体化的传播。我认为这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媒体融合的特点。它就是有着鲜明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这个特点。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新的技术推动下传媒产业的升级和重组。对于这一点,欧盟早就看到了,1997年欧盟对媒介融合进行了大胆预测。他提出,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出版业三大产业融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模式。我认为这就是媒介融合的方向。报业集团推进媒介融合必须顺应传媒产业的大趋势,特别是要顺应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
  •     李建国:第二,我认为构建多元媒体格局,是媒介融合的基础。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如果不够多元媒体的格局,媒介融合照样会发生。但是你是被融合的者。我们要争取主动,要参与融合,要成为融合者,要非常重视多元媒体格局的建立。这里面首先要改变的观念,2005年互联网数字的发生以后,报业同志不以为然,认为内容为王。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我认为光死抱着内容为王是不行的,现在是渠道为王,终端为王。搜狐过去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现在它也自己在参与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手机,过去只是一个形态,但是中国移动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报,在全国布局五个内容生产基地,从音频、视频和图文。掌握渠道内容,掌握终端内容,在今后的传播当中有更大的需求。而我认为内容供应商会非常多。就是互联网时代在座的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内容供应商,而平台和渠道是稀缺的。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就开始布局多元媒体格局。2006年,我们启动集团数字报业战略。2008年我们提出从传统报业走向现代传媒,2009年我们全面启动一报一网工程。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基本构建成了一个多元媒体的格局。我们这个多元媒体的格局,我们叫一加六。就是以传统报刊为主,艰巨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出版,移动媒体,户外媒体格局。2009年这个格局我们已经初步构建好了。
  •     李建国:报刊主业现在是我们杭报集团的主要的产业支柱。我们7报三刊,总发行量180万份。在我们去年15亿的收入当中,报刊主业目前还占70%。但是我们现在做的互联网业务群,5大类11个网站。第一个杭州的新闻门户网,第二个网站是去年实施的一报一网。所有的报纸都有自己同品牌的网络。第三类网站就是我们打造了一个社区网,19楼空间。有些年轻人可能会知道,现在已经被评为全国五大社区网之一。江苏、上海、浙江都已经布局了。今年下半年将会在重庆布局。第四个网就是依托我们自由的发行系统建立的请物流配送网站。第五就是我们又提出要打造专业网站。一个是叫印刷专业网,第二是自助游的网站。会员是为印刷客户们提供专业咨讯。这个网站同时也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办法。就是把图片直接通过网络发送过来。五大类11个网站,现在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第三个就是广播。去年跟杭州最大的汽车电台交通91.8合资成立了公司,运营这个广播电台。电视我们是三块。我们早在2003年就投资了杭州数字电视公司。这是杭州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网络,已经兼并了浙江省六个地市的有线网。今年董事会我们开始享受分红了。去年我们又跟广播电视合作运营一个频道,这个频道的节目和广告共同为盈,目前正在组建团队。同时跟杭州数字电视推出一个全媒体。网络电视就是在电视上来看我们杭报的所有的网络,而且可以实现向网络计算机和计算机点对点的结合,可以发送视频。第四块就是数字出版在总署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汉书数字出版公司,从事图书、电子音像网络出版。第五块是移动媒体。首先从手机报开始,我们有浙江省杭州市乃至下属全部覆盖的手机报。最近我们跟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合作,因为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基地是委托浙江移动分公司在杭州建的,我们已经签订了战略合作,我们准备合作做两个事情。第一个提供数字内容,第二个我们正在共同研发,就是利用3G技术发送的电子阅读。过去的电子阅读都是通过网络下载,现在有了3G技术,可以把每天的内容发送给你。同时可以随时互动,现在我们正在跟他们研发这样新的电子产品。最后一块就是阅报栏和城市建设系统。我们已经在杭州构建了500块,带广告的LED的户外阅报栏。也就是我所说的,一加六,以报刊为主业的框架。 这样的框架建立了,报业集团谈媒体融合就有基础了。但是没有媒体的格局的建立最后的结果就是被融合。
  •     李建国:第三个,跨媒体格局建立起来以后,下一步就要研究怎样探索多媒体格局下的一体化,多元化,全天后发布的机制。报纸为什么面对新媒体,面对手机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这跟它的两大弱点是分不开的。第一个,报纸报道的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办报的人很难受。最难受的就是重大事件出现以后,我只能第二天早上告诉读者。在没有互联网时代,没有手机时代就是电视告诉你们。但是现在人家已经不看报纸了,这是很大的问题。报纸第二大的弱点就是互动,报纸跟读者的互动非常单一。而且发布形态也很单一。而互联网互动式是随时随地全方位的。所以这样一种弱点,报纸受到新媒体的挑战,市场份额在缩小是必然的。那么建立起多媒体格局以后,利用先进技术,我们认为报纸也可以通过媒体融合来克服自己的弱点。首先一个就是,办报的人要调整自己的理念。就是要从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像正在发生的事件转变。打破传统的截稿时间。整合集团各种不同媒介,争取及时发布跟踪发布,互动发布。在这点上,杭报集团现在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工作,比如说今年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参加全国两会,都市快报已经有了网站,电台,电视正在合作建设。同时又有自己平面媒体的杂志,这次就尝试建立一个多媒体的互动。省委书记欢送大家的时候,15分钟以后网络、手机和合作的电台都报道了这个消息。到了北京以后,一直都进行及时的报道。那么报纸怎么办?报纸第二天做全方位的报道,同时把网络上老百姓跟帖报纸上做一个引导,做成一个配套。这是在发布上要转变理念,从单一的转成及时的,互动的。
  •     李建国:第二个要创新组织架构。生产方式是需要生产组织的创新来进行改变的。杭报集团现在,我们在报纸上已经全面推行全媒体编辑。比如说杭州日报,杭州日报的所有的编辑部都是全媒体编辑部。就是一个编辑部同时负责报社里的某些版面和栏目,以及相应的网站的频道的内容。那么都市快报组建了及时新闻中心。这个就负责向都市快报的网络和电台发送信息。我们也为一线记者配备全方位的设备。我们提出叫数字技术。就是为一线记者提供手提电脑,录音笔,就是要求他们在第一时间采集录音,图文发回编辑部。然后来进行后台处理根据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媒体上及时滚动。那么在发布内容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产品要创新。我们2009年开始报纸大规模搞互联网建设的时候,发现传统报纸有一个理念,就是当时的网页,平面媒体的东西数字化以后,简单地到报纸上。把新闻简单地到手机上,这是不行的。当一个内容到新的渠道和终端以后,一定要适合它的受众的阅读特点来进行产品创新。互联网、手机报都要按照它的规律来创新,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杭报集团创办的互联网,去年一报一网还没有全面盈利,因为刚刚第一年。今年我们已经对杭报集团的每个集团都下达了指标。当然创新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集团过去信息部门只是一个技术的引进者使用者和维护者。现在我们要求要成为研发机构,跟技术供应商合作,来根据我杭报集团数字发展进程来源研发新的技术。 最后一点,在媒体融合过程当中,我认为不能忽视报刊主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我认为在媒体融合时代,在互联网手机时代,它的市场竞争力仍然还存在,而且在某些方面可以得以强化。从报业集团本身来讲,报纸目前是主要的行为支柱,肯定不会放松。而且在媒体融合的洗牌当中,报业本身也在洗牌。如果放松,传统报业目前还在稳步发展这块,在洗牌当中就会失去市场。另外报纸现有的品牌,现有的生产能力,也可以在多媒体的格局当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什么我们要办一报一网,我都市快报的报纸在全省已经有120万发行量。已经是全省读者非常受欢迎的报纸。我办都市快报在线,运用这个资源运作这个网站肯定比重新打造品牌会更好一些。所以在媒体融合的时候,始终不放松主业的发展。
  •     李建国:报业怎么办?当然不能放弃发展,但是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报业本身也要创新,也要发展。我们是从两个途径对报纸进行创新的。第一个就是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理念,来加强和读者的互动。拉近读者之间的关系。杭报集团从2000年开始,各个报纸的版面都推出了网络版,跟网民互动。同时我们的记者是24小时在线,通过过去是QQ,MSN,现在通过微博跟网民进行全方位互动,讨论相关的话题,了解相关报道。第二天会在报纸的网络版上进行全方位的报道。现在还推出了很多让网民参与报纸报道的一些栏目。比如说我们有两个栏目。一个就是发现每天最优意思的照片,每天一个版。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读者利用数码相机和手机在大街小巷拍摄发给我们的。我们现在也有一部分摄影记者出去。我们还有一个栏目,请你的留学孩子参与。这样我们世界各地都有了我们的记者。几年以前美国台风造成重大损失,我们连续七天,每天三天制报,杭州一个到那留学的研究生,每天给报社发,我们就募集这些海外的学者,留学生,他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回来图片。这是一个借助先进的传媒技术和理念,报纸通过创新跟网民互动。 报纸虽然有弱势,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报纸有些优势会强化。互联网是很发展,互联网的信息会很大,但是互联网的信息是不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信息十分海量,鱼龙混杂,很难确认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第二,互联网上言论非常多。但是这个言论,它的出发点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些言论是否负责任的,互联网也带来一个情况,信息非常多亿,信息爆炸以后造成信息太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报纸的传统优势,我认为重新得以发挥。因为报纸毕竟是有一批专业的团队,它会发布一些事情会进行专业核实专业调查,最后发布信息。网上有很多舆论,报纸相对来讲更新更强一些。报纸的言论,就会对社会舆论产生更好的引导作用。我认为为什么互联网时代深度调查的报告和各个报纸的时评这么快的发展,有意无意的推动的。 这也说明报纸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理念,它的主要地位会受到挑战。但是只要通过创新,通过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我认为报纸还会有生存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格局当中还会有自己很好的机会。总之我认为,媒介融合有这么四个方面非常重要。
  •     主持人:感谢李总的发言,讲得非常系统。我想在数字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体融合的时代,报纸如果能够做这样持续的探索的话,一定可以探索出数字化转型的崭新的道路。我也相信报纸不会消失,但是衰落的趋势,现在从全世界范畴内看得很清楚。国外的媒体,国外的报业,美国的报业,日本的报业都是在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发行量和广告都在走下坡路,中国的报业现在还仍然往前发展,但是明显地看到周转的速度在下降。但是只要是报纸能够坚持做这样转型的探索的话,我想报纸也许越来越会少。下面我们请自身的报业的媒体,我们请南方周末的执行总编辑向熹先生来进行演讲。
  •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 向熹《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
    向熹

    向熹:谢谢主持人。今天我做了一个PPT,是一个传统的话题。是谈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与坚持。在这我首先做一个扩题。为什么在传媒创新的年会上谈这样的一个纯粹新闻业务的话题。纸媒这几年面对的问题,最大的一个焦虑就是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那么,到底是生存还是死亡?是融合还是被抛弃,我想每个生存在传统媒体里的人都有这样的焦虑。那么这样的焦虑不是说南方周末面对它没有焦虑。我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南方周末在2007年开通自己的网站的时候,采用的是头条不是南方周末选择,而是跑读者的选择来点击。2008年开始,南方周末尝试着做着Ipon的客户端。在苹果的网上下载的排行中间,我们多周名列第一。南方周末在2009年还再次强调,我们不一定要迅速地去做互联网企业,但是我们要迅速地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讲这些我只是想说在与媒体融合,在与新媒体如何融合的大的课题上,南方周末一直走在前面。但是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不谈这样的话题,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焦虑是行业的,这个行业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间,所有人的追求和探索是大同小异的。在这个过程中间,真正的优势不是先发优势,而是寻找到核心竞争力才能求到商业上的成功。换而言之,A报业集团找到了优势,对于B报业集团也是差不多适用的。它改造的将是整个行业,那么大家只要去探索就可以了。谁走得好,我们学过来就可以了。 那真正的小同大异的是什么?对于新闻本院的见识。这就是所谓的新媒体传播时代,专业的新闻技术不再有用的观点。认为不经过相应的训练的大众进行一个海量的信息传播,就真正的能满足所有人的信息需要,这样一个推论,这样的假设我是不赞成的。所以这里我们讲一个最朴素最传统的问题。就是专业中探索的坚持,就是这一百多年来,新闻从业人员,在专业方面的积累对于我们走向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到底是阻碍还是为新媒体时代同样起到着灵魂的点燃的作用。

  •     向熹:新闻专业的探索和坚持,我记得在五年之前学界有一个小小的风波,就是谈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这样的必要。那么最终没有结论。因为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冲突,就是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怎么协调好。而在真实的情况之下,新闻无论是行业的对比还是行业的规范,都形成了一个职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南方周末没有回避,在这个之前,他早就在内部清晰地提出,而当我们回顾新世纪的十年,我们在南方周末转型的过程中间,最明晰的一条主线是什么?我们说主线就是为这个报纸找到了真实的奋斗目标,就是向最优秀的新闻专业靠近。那么这里强调的是新闻操作是新闻较强的为前提和预知相关的价值观,探索有益于提高新闻专业水准的模式和管理模式,南通过专业水准的提升带来新闻产品和媒体的整体创新。南方周末无论在这几年做的新闻创新也好,还是表现形式的创新也好,还是两个市场同时盈利的商业模式也好,都是探索的结果。 所以我想三个方面简要地在短的时间里跟大家沟通一下。一个是从报纸的口号来看南方周末对专业主义的监视南方周末创刊以1984年的2月,创办的时候就有一个口号就是服务改革,激浊杨清。那时候提出这样的关怀,提出这样的定律,对外是价值观的宣誓,对内也是价值观的号召。同时也把自己的题材、方向做了非常明确的概括。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就是在改革进入第二个阶段,从普遍的收益的改革的第一阶段,进入了一部分受益,一部分成了失益者这样的状况下提出的。那么法制还有当时的社会保证体制都还是不完善的状态,那么就出现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关照。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90年代末开始探索舆论监督路的报道。2001年和2002年,2003年到2006年,一个是深入成就深度,一个是记录时代进程。这中间做的是传递一个事实。就是做媒体的本份。甚至没有表达自己要做什么,只表达了自己怎么做,做的目的是什么。直到2007年3月南方周末将自己的口号改成在这里读懂中国。也就是经过了一个清晰的市场分析,也就是一个专业化的分析,一个媒体服务的是自己的读者,那么对于读者来说,一定要找到最稀缺的价值服务,当下中国最稀缺的是什么?就是中国为什么这样,将会怎么样找到一定的答案。从口号我们看出,它是一步步地在逼近一个媒体的本份,一步步地走向做一个专业媒体的自我期许。
  •     向熹:在内部的专业主义我们是靠一套制度来保证的。这个制度我仍然说跟很多纸媒的制度表面上看没有太大的差异。那么关键是执行。所谓小同大异,大异一直在执行的层面。比如说我们得所有的编辑记者都有月考季考和年考。但是这里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的收入是可以高过报社的总编辑。他们在月季年的考核可以成为每季职称制度提升的重要的方面。但是如果做得不好,连续三个月达不到C以上,将会被调离岗位。这样严酷的执行,如果可以做到,那么这样的考核制度就将无限地把编辑记者的团队往专业主义靠。南方周末因为篇幅较长,还有跨地区的问题,所以不太容易得到各项奖项。由于得不到,很多编辑对于凭职称并不热衷。那我们报社作为高级职称和普通,一共有九档。我们会在类似于人大新闻学院这样的场所办个人的研讨会。高级的编辑记者可以完成的任务较少,但是在做的活一定要做出全报社的典范。并且每年两次以上为其他的编辑记者进行业务的培训。所以我们把出国的机会,国内培训的机会,大量的向优秀人员倾斜。所以这个过程期间,我们改善了报社的官本位的状态。一个部门只有一个主任,没有副主任那个副主任。为什么这样?鼓励大家走自己职称的通道,而这样拿到的钱,可能比部门主任拿到的还多。这样新闻业务才能在这里成为一个终身的职制。南方周末以发条的形式明确了新闻职业的规范。比如说大家在网上今天可以找到黄健翔事件,最后以南方周末新闻职业规范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来做的最后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实际上是把新闻,把它抛弃掉一切的纠纷,按照真实的法则,就是按照真实的技术法则一层层去进行剖析看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承认,没有问题的坚持。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 在专业主义里面我们还做了新闻品种创新。比如说2002年开始做时政报道,到2007年成为一个整个的时局板块。今天在都市类媒体中间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时局创刊的过程。我想这个可能也是南方周末结果的一个播散。 第二个就是南方周末从都市特稿走像中国式的特稿。最早做的时候,所有记者人手一份。是在学习,在模仿过程中间,我们开始特稿的探索。逐渐开始在题材和选材引入了中国的手法。这个过程我们引入了很多的编辑作品,最后也是南翔红的新闻作品研讨会,我们也是在人民大学的新闻讲堂上做的定稿。
  •     向熹:今天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说怎么选择读者的来信。我说其实南方周末的评论版还不单纯选择读者来信。南方周末的评论版第一版只有两种声音。一个是报社的声音,一个是广大读者的声音。二版是专家的声音。就是不但是发表意见,而是告诉渊源提出解决的方案。所以这样的一个新闻品种的创新,正是南方周末广泛采取国际已经探索的优秀手法,并在上面进一步创新和新的品种。在操作方法上有更多的创新,我想今天的时间有限,不在这里做更多的阐述,在这所列举的这些方法,还不尽是南方周末所有的方法。南方周末策划了很多新闻包装等等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在2008年5月12汶川地震,体现了淋漓尽致,基本上把我们探索的各种方法在中间做了一次全面的演练。在视觉表现上也做了创新。比如说2002年的时候实现了南方周末红。把版式完全对称,因为这是一个扎根中国的媒体,是以读懂中国为使命的媒体,我们认为中国的审美模式是最贴切于这份报纸的。所以经过南方周末简要的探索的历程和一些成果进行简要的阐述,我想表达的是,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前辈们过去一个多世纪追求并积累的原则,南方周末的探索虽然短暂,而且南方周末在新闻专业上的成绩正在支撑起在产业里发展的基础,并在新媒体时代以起强大的力量呈现不可替代的价值。后两点是今天论述的延续。今天我想讨论的体系是三个。今天在这个会议上呈现的就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我是正在写一篇文章,是在讲到专业主义带来了南方周末的核心竞争力。一品牌,二内容操作的能力。这两个核心竞争力才是它进行相关多元化和产业规模扩展的核心的一条脉络。沿着这样的脉络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商业机会。不会是整个行业的解脱,是我们模仿的对象,而是我们做的事,行业不可能模仿。 第三步,我们才会论述。在新媒体时代,在组织结构模式,在新闻采集模式,在新闻传播渠道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之下,专业的人群,专业主义到底会在后面有多大的生存空间,甚至专业主义是否会改变上术组织模式,上述传播模式,我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所以今天在这里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进行阐述,希望以后有时间继续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     航美传媒董事会主席兼CEO 郭曼航美传媒董事会主席兼CEO 郭曼

    郭曼:这个课题有点大。实际上讲创新,挺不情愿的。因为主观上谁愿意创新啊?迫不得已才创新。我想很多世界上优秀的公司,可口可乐这么多年,麦当劳也没有研究创新。我刚才开车过来的时候,因为赶时间冲撞了别人一下。我一看桑塔纳,曾经在中国卖了18年就没有创新,赚了很多钱。所以我觉得创新的目的不是创新,创新有的时候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迫不得已而创新。所以我想这个话题既然是十分钟,我就改改。就站在航美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来看看我们对创新的理解。 航美传媒是2005年成立的,但是前身实际上是2000年,也就是我2000年进入传媒领域。当时通过航空广告的市场是一个单边的卖户市场。就是所有的经营单位都是因为有关系,通过关系拿到一定资源,就很容易赚钱。对我来讲新进的领域,为什么会进入?因为当时对也是一种创新,为什么叫创新?因为我原来做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赚不到钱。这时候出国在国外看到很多户外的LED屏幕,各种广告的形式,就想中国也做这个事。当时,因为政府审批的关系不是很容易,刚好机场建新的航站楼,所以一转身在北京机场做了四个大屏幕,后来很多人跟我讲,你这个主意这么绝妙,怎么想出来的。实际上我当时第一有想在国内做大屏幕的想法。第二是想把所有的资源都拿过来,它不给我。就是这个东西我想别人没有想,我就拿过来了。一开始也是非常的艰难。所以创新真的非常不易。因为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种新的媒体,需要一个很长的市场的培养的时间,需要很长的教育客户的时间。那这个过程就比较长了。 所以从这个四个大屏幕开始,经过艰难的拼搏,差不多两三年的时间之内,初步做成了全国的一个媒体的网络,那么到2005年的时候引进第一笔风险投资的时候,人们已经形成了中国十几个机场,包括三大航飞机里面的电视网络,形成了一个覆盖。超过了80%航空旅客的航空传播的网络,这个是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初步形成的网络。 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之前,我们又开始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大家说你又开始创新。为什么创新?因为我看到天花板了,因为不创新我的故事不好讲,不创新我的股票不好卖,那怎么办?把这个故事放大,把天花板拉高,要增加新的内容,就是说实际上也是反复的市场,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反复在市场当中的一种灵感。这次创新无非就是说大家看到这种产品,我们在机场叫数码爽屏,实际上这个就是在机场的媒体,现在分两种。一种是电视媒体,一种是传统媒体。传统卖的是一个位置,那么只能包含一个客户。这时候,这个实际上客户认可度非常高,但是它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我一直思考,就是说是不是可以电子化,是不是可以卖多个客户,而不是说卖一个位置,而是卖一个网络。所以一开始想到在我们的电视机下面做一个机柜,下面做一个电子的灯箱,就可以包含多个客户,这时候如果做到全国各个机场去,那我的销售就完成变成网络销售的概念。我不是销售位置,而是销售覆盖。这个上市的时候也是非常有效的,客户听了以后也是非常兴奋。这是一个中国联通的广告。当时我们上市的时候也讲过中国联通的广告。姚明是中国联通的形象代言人,我们也跟资本市场讲,我们现在开发新的媒体渠道,在传统媒体渠道有很大的改观,就讲了视觉冲击力和强的网络化的数码刷屏的网络。这个东西既可以播放静态的广告也可以播放动态的广告。它的嘴是可以动的,是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来的。就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所以后来,因特尔专门为我们这个网络开发了芯片,还开了新闻发布会。那时候我们对外宣传,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就是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们都可以去实现。

  •     郭曼:所以这个实现了对传统很多的突破。一个是用液晶代替了显示屏,包括动静结合,包括网络化销售的概念,在全国同步的播放。然后非常的简单的,原来的传统的灯箱要喷绘,制作,这个很简单,在办公室瞬间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是零成本。 这个是我讲一下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又进军了传统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一些创新和改造。那么这个我们现在画面上看到的,原来都是传统的灯箱,现在电子化之后,改成一个,这是用三组70寸的屏幕,一共有三组,这样可以给客户满足非常个性化的需求。就是说这种广告,旅客走过来差不多将近一分钟的时间,这个广告走过去一辈子都忘不了。所以这个也是电子刷屏的的形式。对传统媒体的领域我们也不是原来的经营单位卖一个位置而已。这是深圳机场的一个实例。这个看上去也是一个灯箱,如果是卖两边的位置,看上去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包括这两个的互动,包括地面的交帖,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包括这个,完全一个传统的灯箱,通过加一点设计,加一点创意,就可以感觉到冰冻的感觉。实际上传统的东西一样可以焕发生命的活力的创意在里面。 另外这个是我们在去年开始进入全中国加油站的媒体的网络这个网络正在发展建设过程当中,这个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讲,企业有多种选择,我们的选择是航美是一个长跑公司,我们不但的在长期目标在短期目标做调整,既要关注短期的利益,又要关注长期的发展目标对一家上市企业来讲真的非常难。因为大家都在盯着我们,实际上这个时候,就是企业要有理想,要有更长期的打算,要能够经得起风浪,经得起风险,所以说本身创新真谛,不是一个目的是一个手段。是为了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为了保持竞争的优势,当我们的竞争没有优势的时候,当我们在市场当中处于劣势或者处于被打压状态的时候,只能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商机,新的空间,所以我认为这是创新最根本的目的。 创新是生存的需要,如果你活得很好,如果你很赚钱,如果你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大家不去想创新这个字。当你遇到很强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当你遇到很大压力的时候,这时候你就必须去创新,而且创新有非常非常大的风险,我们也还做一个媒体创新的形式。大家看阿凡达的电影,非常有吸引力。实际上在2007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打造了一个网络,就是立体电影的网络。那时候所有的媒体,客户包括投资商到我们办公室去看,都是非常非常兴奋,说这是媒体的未来。对它的评价非常高。但是那个我们失败了。为什么?因为还没有到时候。我相信这个媒体平台一定会出现,也许是我们,也许是别人。但是我们2006年的时候就尝试,但是太早了,技术还没有太成熟。客户还没有办法花那么多钱搞3D的创意,当客户感到很麻烦的时候,里发现这个东西成本很高,客户不愿意费脑子,就是说对广告片来讲,我们的客户都是大客户,如果说为了一个立体的电视的平台花很多钱去搞,让领导批很麻烦。所以等市场成熟了之后,真正有很多3D的媒体出来以后,我相信这个产品有一天是可以的。创新很有风险,但是非常重要。就是时刻保持这种对市场的敏感,时刻保持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商业模式的敏感非常重要,谢谢大家。
  •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 刘泽林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 刘泽林

    刘泽林:各位同行,各位同学下午好。刚才听了航美传媒讲的创新感到很震撼。但是据统计,2009年报刊业出现最多的就是专题改制。时间关系我就照本宣科了。大家知道2010年被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体制改革的之年。今年转制任务将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要全面推开。转制是大势所趋,也是促进我们报刊出版单位更好发展的大势。作为一个行业类报刊的改制试点单位,我们深有体会。我们着重出版在2007年完成了整体转制,并且在改制的过程中创造了两个第一。一是第一家集期刊主办出版和经营为一体的出版企业。第二个第一也是行业类的期刊出版单位,跨多个部委整合资源后实现转制的第一家。改制后,卓众出版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目前出版了18本期刊和一份行业报,分四个刊群和新媒体群。年经营收入有了快速大幅度的增长。下面讲一下转企改制的体会。 第一部分,转制为卓众带来的收获和变化。 一,确立了独立的市场主题地位,增强了市场意识。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财务、人事权都自主。同时,员工特别是骨干的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都大大增强,这个变化非常深刻。 二、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转制后卓众出版初步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当然还有党委会。建立健全了更加合理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卓众出版的协调快速发展。 三、理顺了管理体制,整合了出版资源。转制后,卓众出版获得了棋下所有的报刊权和出版权。跨部委跨行业的整合了出版资源。将原来由四个中央部委主管的,现在集中到了一个主管和一个主办,为公司的集团化发展奠定了产权层面的制度方面的基础。 四、树立了统一的品牌。转制前,我们十几本杂志就是一个大拼盘,没有统一的名称。转制后树立了卓众出版这个统一的品牌,并与旗下的品牌形成了母子品牌体系。针对报刊所面对的市场,重点宣传子品牌。以及对外整体合作的时候,母品牌就会走上前台与子品牌发挥优势。 五、形成统一的投农资平台。在融资方面,我们发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多元渠道。在投资方面我们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正在进行办公楼装修。要投资新办的刊物和网站也都在千万元的级别。这些都是转制以前不可想象的。 六、进一步形成了长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分配机制。转制后,卓众出版在人员方面获得了几个自主权。人才引进自主权,人才定价自主权,岗位定聘的自主权、干部任免自主权。这样避免了用错一个长毁掉一个厂的悲剧。 七、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转制后卓众出版不断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逐步形成了专、精、特新的特点。通过对刊号的内部调配,目前我们旗下所有报刊都在盈利,绝大部分期刊都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 八、推动了产业升级。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30%左右。经营收入从千万元级跨到了亿元级实现了产业升级。 九、落实了税收优惠。为转制单位争取了所得税优惠政策。2008年的114号文又将这一优惠延至2013年底。我们的获益应该是几千万的数量级,这是非常实惠的。 十、提高了员工收益。转制后员工收入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原有的五险一金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年金还有补充医疗保险还帮助员工解决了70多套经济适用房。

  •     刘泽林:转制以后,社长还是原来的社长,主编还是原来的主编,办公条件还是原来的办公条件,但是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济效益,以及员工的精神面貌,都是不同同日而语的。我讲的第二部分内容是转制中的六点体会。 一,转制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卓众出版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死抱着原来的杂志不放,不敢想跨行业报刊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四大刊群18本期刊。如果我们固守着原来的模式没有突破,就不会较早地开始市场化企业化运作。 二、上级单位的重视和支持。是保持转制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卓众出版顺利转起改制,与上级单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经常与上级领导沟通,让他们了解重要性和必要性。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今后的发展争取支持。 三、出版单位要认真研究政策,需求转制方式。转制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约束性。如果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方式盲目改制,将来可能会留下遗憾。目前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单位不少,大家可以借鉴经验,结合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转制模式。 四、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条既是主管部门的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转制后既要注重舆论导向,更要鼓励经营创新。 五、解决好人员身份转换和支付转制成本的问题。这是很多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最大的障碍。我们主要做法是通过前瞻性运作,把问题逐年消化,在转制前几年就开始给全体员工交纳保险,单位承担所需费用。在总体转制过程中,我们没有分流一个人,也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把转制的阻力降到了最低程度。 六、履行民主程序,注意职工利益保障,保证平稳过渡。我们充分听取职工代表意见。最大程度保证职工的最大权利。转制后依据劳动法和公司章程,公司与员工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我们在转制过程中没有一人上访,也没有一封告状信,保证了平稳过渡。以上是我们的一点收获和体会,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进行沟通交流,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     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谢耘耕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谢耘耕

    谢耘耕: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新媒体下的危机传播。从公共事件的危机传播来看,我们传统的主流媒介不在是危机实践的报道唯一主导。新制是形成引发推动公共事件发展的关键性力量。目前我们国内的公共适件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新的议程设置模式,即网络。然后引起媒介关注,全社会参与,政府采取行动的模式。甚至一些政策的调整。比如说广东事件引发之后,导致我国法律的一些修订。人民网舆情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分析表明,约三成的舆论因为互联网兴起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对一些可能诱发公共事件的问题,他们应该看不出苗头也看不出倾向,以至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小事件变成了大事件。我们认为面对网络舆论事件,耿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对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有效的把握,才能促进危机事件的处理。 下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谈几点具体的建议。就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谈几点建议。 第一个就是合作非对抗。合作的成本永远低于对抗的成本。在目前官民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闹到无比剧烈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仍然存在。有些地方不愿意坦诚和开放,是把公众和舆论当成敌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遭遇危机后,一开展对媒体和老百姓很傲慢甚至很蛮横。实际上公共绝非政府的敌人,而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政府和公共权利的监督者,是与政府所捍卫的公共利益是一至的。政府要坦诚地公开信息,能让公众参与早一些问题的治理中,可以帮助政府一起解决。在危机的情况之下,政府应该通过充分的沟通,把舆论当成对面的敌人,政府永远无法以正确的姿态应对各种网络舆论,无法与舆论形成治理问题的核力。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双向互通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不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对公众追寻真相的能力估计不足,结果引发更大的危机。我认为第一个建议是我们对各种监督要透明,如果不透明,很容易采取隐瞒不报的方式,往往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比如说杭州飙车案事件,比如说躲猫猫事件,比如说贵重瓮安事件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这些政府的一些新闻发布,网民不需要太多的智慧,紧急刚才常识就可以判断。比如说身体间矿的男子不可能在躲猫猫的游戏中伤身的。比如说时速70码的汽车不可能将人撞飞20米的。那么对上述事件的真相的解释,仅需要一些生活常识就可以了。我们的政府部门一次又一次的不准确的新闻发布,强化了网民的置疑习惯。

  •     谢耘耕:事实上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没有比说出真相更好的办法。我们应对网络要及时。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之后,整个事务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实践表明,一般两三个小时就可能在网上出现,24小时后就可能在网上跟帖和讨论,这种都会形成高潮。但是我们目前政府多是在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后才出来。错过了良好好的时机。比如说南京的天价烟事件,在发生后11天之后政府才开始接入。周正龙的华南虎事件在在9天,北京的倒票时间是4天。民众长期看不到政府的回应,就会感觉到政府部门在躲避责任,会更加热炒。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回应,对于反映不属实的,要及时澄清事实。暂时无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和无法满足的要求,要合理地做出解释,赢得网民的理解。 要拓宽信息发布和管理的渠道。我国政府在各级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开新闻发布会,来发布新闻。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多样化。只通过传统媒体进行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很难影响。在华南虎事件,四川广元的事件都是因为没有第一时间正面回应网络言,而造成的失控局面。造成这些后果,主要是相关应部门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巨大力量。从信息传播中传授关系的角度,政府的信息发布和管理的渠道应当尽可能的覆盖网民就手信息的渠道。随着网络的应用的进步而拓宽、与时俱进,这样才可以消除政府与公众在沟通渠道上的基本障碍。从某种角度上讲,网民活字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途径,都可以成为政府拓宽信息发展的渠道和范围。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网络热点话题的发展,扩散有起自身的规律。面对的各种网络舆论的危机,从我们初次干善到议题的真正完善消亡一般至少需要两周的时间。网络舆情来讲实际上并不可怕,就是在这种新媒体的情况下,只要我们积极应对,主动应对,我觉得还是可以取得很好的传播的效果,我的发言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     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伍跃时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伍跃时

    伍跃时: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传媒界的领导,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作为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的企业代表。作为社会精神财务和物质产品的提供者。传媒和企业都是社会大众的领导。都肩负着神圣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我们都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歌德有一名言,责任只有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份爱。我们澳优自2003年成立以来,就是给中国的宝宝们提供全球最优质的乳品。如果我们以付出的努力程度来衡量这份爱,我们这份爱的源泉就是来自于澳优从创立开始就铭记的两个字,就是责任。 下面我就澳优的责任简单地做三点介绍。首先是澳优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做勇于承担的企业。澳优从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做行业内则具有价值的品牌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为中国宝宝提供高品质的奶粉。这个价值观我们从来没有改变过。成立七年以来,我们一直坚守着这个理念,努力出色地去实现这个理念。 2008年澳优乳在国家的历次检测中都没有检测出来。澳优经受住了考研,澳优旗下的所有的产品,从推出的第一天起,就绝对没有添加母乳中间没有的香精香料。大家可能知道,在当初的国家的规定之中,是不禁止对这些产品的添加。而这些产品的添加,也可以提高口感,也可以降低成本,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一加了麦芽之后,觉得这是好产品。我们的产品就是很清淡,保持纯正的国际标准。 因为我们澳优从2003年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摆清楚了责任的位置。我们是按照国际上最先进的质量标准来要求我们自己。当然我们的爱心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的我们的增长率名列行业第一。我们去年10月8号也成功地在香港,在金融危机的中间上市。也溶解了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潜水的状态,当天就实现了20%多的增长。也非常荣幸的在2009年福布斯中国最具成长潜力的排行榜中间,澳优被列为最具成长企业的企业。我们一个企业通过短短的时间获得社会的认同,这是因为我们也为社会付出这份爱心。

  •     伍跃时:其次是澳优乳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我们是落实到高品质的产品战略之中。衡量一家婴幼儿企业,我们认为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什么产品,是否安全可靠,是否是行业乃至全球领先。那么我们澳优乳业以高品质的产品战略,我们将这份责任落到了实处。澳优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清晰的员产地的高质奶粉。大家知道澳优上市以后,有一些媒体对澳优不太了解。我这里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澳优的每一罐奶粉,都是百分之百的来自于澳大利亚。所以我们坚持清晰地员产地的告知责任,坚持引进澳洲的优秀产品,坚持全球领先的配方研究和技术研究。我们的乳品都是经过澳大利亚的生产厂家和澳大利亚的检验检疫机构,通过多层的检验检疫才可以上市。也正因为我们有这些坚持,我们创下了行业内的很多第一。 2006年我们和澳大利亚的百年乳品合作,又推出了中国市场超包装的婴幼儿奶粉。起先进的配方营养更加全面。就是赴韩了母乳之间所具备的65种因素。应该来讲开创了国内的超高婴幼儿奶粉市场。去年推出了经过澳大利亚和中国最权威的认证机构的奶粉。众所周知,有机婴幼儿食品应该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绿色的宝宝食品。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得到推广。所以2009年澳优率先构建国内婴幼儿有机食品,并花费上亿元进行推广。但是我们认为,只要我们这份付出有利于中国的宝宝,这份付出我们愿意承担。我想这也是我们澳优最为骄傲的责任担当。 第三我想谈谈澳优在创新的商业模式中间的社会责任担当。澳优创新的独特的商业模式,也实现了利用全球的优质的乳业资源与中国市场的有机对接。走出了一条国内高端婴幼儿产品的企业之路。我们曾经的草原是天苍苍,野茫茫,但是如今中国是一个沙漠化非常严重的国家。所以澳优利用澳大利亚水草丰富的特点,构建一个和谐的友好型社会,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下一代人承担的责任。 澳优今天的成就和成长与广大媒体朋友的支持密切相关,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还要继续依赖媒体朋友们的支持。所以我也借此机会对支持澳优成长的所有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诸位会议的企业代表,我也期望着传媒与企业携手,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     

      获奖名单:传媒篇

      1、2009-2010中国传媒创新年度品牌

       搜狐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现代传播集团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航美传媒

      2、2009-2010中国报业创新年度品牌

      都市报创新年度品牌

       《北京青年报》

       《南方都市报》

       《重庆商报》

       《现代快报》

       《都市快报》

       《楚天都市报》

       《半岛晨报》

       《温州都市报》

      晚报创新年度品牌

       《辽沈晚报》

       《齐鲁晚报》

       《今晚报》

       《新安晚报》

      周报创新年度品牌

       《南方周末》

       《英语周报》

      地市报创新年度品牌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

      3、2009-2010中国广电创新年度品牌

      卫视创新年度品牌

       浙江卫视

       江苏卫视

       广东卫视

       重庆卫视

       深圳卫视

      省会城市广电创新年度品牌

       武汉广播电视总台

       成都广播电视台

      地市级广电创新年度品牌

       嘉兴市广播电视集团

      地面频道创新年度品牌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

       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

       江西电视台(五套)公共频道

      4、2009-2010中国期刊创新年度品牌

       《新周刊》

       《瑞丽》

       《南都周刊》

       《看天下》

       《嘉人》

       《时尚COSMOPOLITAN》

       《ELLE》

       《罗博报告》

       《销售与市场》

       《37°女人》

      5、2009-2010中国新媒体创新年度品牌

       人民网

       新华网

       分众传媒

       19楼空间

      人物篇

      1、2009-2010中国传媒创新年度人物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高海浩

       现代传播集团董事长 邵 忠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台长 周 莉

       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 孙 刚

       航美传媒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 郭 曼

       《新周刊》执行总编辑 封新城

      2、2009-2010中国报业创新年度人物

      今晚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 贾长华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汪家驷

      北京青年报社社长 张延平

      重庆商报社社长、汇融集团总裁 郭汉江

      英语周报社社长、总编辑 席玉虎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 向 熹

      《齐鲁晚报》社长、《生活日报》社长 梁洪文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张勤耘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李建国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 薛 元

      3、2009-2010中国广电创新年度人物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白 玲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陈君聪

       浙江卫视总监 夏陈安

       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武汉广播影视局局长 吕值友 成都广播电视台台长 夏旗舰

       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总监 杨小松

      4、2009-2010中国期刊创新年度人物

       《南都周刊》总编辑 陈朝华

       《看天下》执行主编 林楚方

       瑞丽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李春娅

       《新民周刊》社长、主编 丁曦林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 刘泽林

       妈咪宝贝杂志社社长 刘今秀

       《罗博报告》、《男人装》执行出版人兼主编 瘦 马

    数据统计中!!

  • 最新评论共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评论内容:请文明参与评论,禁止谩骂攻击!)
    不能超过250字节,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昵称:    发表评论 (Ctrl+Enter快速回复)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合作说明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健康游戏忠告: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350317@qq.com 联系QQ:350317

    Copyright © 2010-2013 Www.27zG.CoM
    苏ICP备11049833号